下篇 做事有手腕的技巧(1)(2 / 3)

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他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麵指出:“作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然而,他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然而,林肯這時候已經不知道失敗是什麼了!他想終有一天自己會成功的,上帝不會和他這樣一個人開一生的玩笑。果然,54歲那年,林肯成功當選美國總統。

在林肯大半生的奮鬥和進取中,有九次失敗,隻有三次成功,而第三次成功就是當選為美國的第十六屆總統。屢次的失敗並沒有動搖他堅定的信念,而是起到了激勵和鞭策的作用。如果林肯在性格上是個安於現狀、唯唯諾諾、優柔寡斷、不堪一擊的人,那麼他根本就當不了總統,黑奴還要很久之後才能得到解放。成功的機遇其實就在眼前,隻要我們有敢闖敢拚、勇於嚐試和堅強的性格,我們就能把機遇握在手中。馬克思曾對林肯做出這樣的評價:“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林肯之所以會受到馬克思如此高的評價,之所以會成為美國人乃至全世界人民敬仰的偶像,不是上帝給他的指引,而是源自他的毅力和堅強的性格。可見,性格決定命運,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這句話一點不錯!

做事要有耐心,切忌半途而廢

你如果給自己訂出一個做事目標,那就要有耐心地完成它,不要想著結果怎麼樣,堅持做完,切不可半途而廢。

可以這麼說,世界上如果有一百個人的事業獲得巨大成功,那麼,至少有一百條走向成功的道路。然而,這一百個人具有同一種品質:對待自己的事業有股不服輸的狠勁。在沒有到達目標之前,他們不會收住自己前進的腳步。誰能想象這樣一個人,死神在他事業的路上如影相隨,他卻矢誌不移地走向了成功。他就是家喻戶曉的諾貝爾獎金的創始人——弗萊德·諾貝爾。

1864年9月3日這天,寂靜的斯德哥爾摩市郊,突然爆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巨響,滾滾的濃煙霎時間衝上天空,一股股火花直往上竄。僅僅幾分鍾時間,一場慘禍發生了。當驚恐的人們趕到出事現場時,隻見原來屹立在這裏的一座工廠已蕩然無存,無情的大火吞沒了一切。火場旁邊,站著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突如其來的慘禍和過份的刺激,已使他麵無人色,渾身不住地顫抖著……這個大難不死的青年,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弗萊德·諾貝爾。

諾貝爾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創建的硝化甘油炸藥的實驗工廠化為灰燼。人們從瓦礫中找出了5具屍體,其中一個是他正在大學讀書的活潑可愛的小弟弟,另外4人也是和他朝夕相處的親密助手。5具燒得焦爛的屍體,令人慘不忍睹。諾貝爾的母親得知小兒子慘死的噩耗,悲痛欲絕。年老的父親因太受刺激引發腦溢血,從此半身癱瘓。然而,諾貝爾在失敗和巨大的痛苦麵前卻沒有動搖。

慘案發生後,警察當局立即封鎖了出事現場,並嚴禁諾貝爾重建自己的工廠。人們像躲避瘟神一樣避開他,再也沒有人願意出租土地讓他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困境並沒有使諾貝爾退縮,幾天以後,人們發現,在遠離市區的馬拉侖湖上,出現了一隻巨大的平底船,船上並沒有裝什麼貨物,而是擺滿了各種設備,一個青年人正全神貫注地進行一項神秘的實驗。他就是在大爆炸中死裏逃生、被當地居民趕走了的諾貝爾!

大無畏的勇氣往往令死神也望而卻步。在令人心驚膽戰的實驗中,諾貝爾沒有連同他的駁船一起葬身魚腹,而是碰上了意外的機遇——他發明了雷管。雷管的發明是爆炸學上的一項重大突破,隨著當時許多歐洲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開礦山、修鐵路、鑿隧道、挖運河都需要炸藥。於是人們又開始親近諾貝爾了。他把實驗室從船上搬遷到斯德哥爾摩附近的溫爾維特,正式建立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接著,他又在德國的漢堡等地建立了炸藥公司。一時間,諾貝爾生產的炸藥成了搶手貨,源源不斷的訂貨單從世界各地紛至遝來,諾貝爾的財富與日俱增。

然而,獲得成功的諾貝爾並沒有擺脫災難。

不幸的消息接連不斷地傳來:在舊金山,運載炸藥的火車因震蕩發生爆炸,火車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國一家著名工廠因搬運硝化甘油時發生碰撞而爆炸,整個工廠和附近的民房變成了一片廢墟;在巴拿馬,一艘滿載著硝化甘油的輪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顛簸引起爆炸,整個輪船全部葬身大海……

一連串駭人聽聞的消息,再次使人們對諾貝爾望而生畏,甚至把他當成瘟神和災星,如果說前次災難還是小範圍內的話,那麼這一次他所遭受的已經是世界性的詛咒和驅逐了。

諾貝爾又一次被人們拋棄了,不,應該說是全世界的人都把自己應該承擔的那份責任給了他一個人。麵對接踵而至的災難和困境,諾貝爾沒有一蹶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使他對已選定的目標義無反顧,永不退縮。在奮鬥的路上,他已習慣了與死神朝夕相伴。

炸藥的威力曾是那樣不可一世,然而,大無畏的勇氣和矢誌不渝的恒心激發了他心中的潛能,最終征服了炸藥,嚇退了死神。諾貝爾贏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獲專利發明權355項。他用自己的巨額財富創立的諾貝爾科學獎,被國際科學界視為一種崇高的榮譽。

諾貝爾成功的經曆告訴我們,恒心是實現目標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條件,恒心是發揮潛能的必要條件。恒心與追求結合之後,就形成了百折不撓的巨大力量。

不但如此,諾貝爾的成功還啟示我們,幹事業要經得起挫折,不能半途而廢。美國著名學者安東尼·卡索,從他親自策劃和主持過的上百次民意測驗中,整理和歸納了美國500家大企業創立人成功的要點和原則,得出的“創業十要”中就有這麼一條:做一件事堅持到底最重要,相反,半途而廢就會在商場競爭中一事無成。

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韌性。商場競爭常常是持久力的競爭,有恒心和毅力的經營者往往成了笑到最後、笑得最好的勝利者。從龜兔賽跑的故事中可知,競賽的勝利者之所以是笨拙的烏龜而不是兔子,這與兔子在競爭中缺乏堅持精神是分不開的。因而,恒心和毅力對馳騁商戰的經營者來說,是必備的心理素質。

一個堅定地向目標邁進的人,困難會向他讓路,失敗會向他讓路,甚至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

中國有句老話:有誌之人立常誌,無誌之人常立誌。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如果你想在有生之年取得大的成功,一定要吸取別人的教訓,做事一定要專注,要以賈金斯為鑒,別那樣碌碌無為的度過一生。

在好多年前,當時有人正要將一塊木板釘在樹上當擱板,賈金斯便走過去管閑事,說要幫他一把。

他說:“你應該先把木板頭子鋸掉再釘上去。”他找來鋸子之後,還沒有鋸到兩三下又撒手了,說要把鋸子磨快些。

於是他又去找銼刀。接著又發現必須先在銼刀上安一個順手的手柄。

他又去灌木叢中尋找小樹,可砍樹又得先磨快斧頭。

磨快斧頭需將磨石固定好,這又免不了要製作支撐磨石的木條。製作木條少不了木匠用的長凳,沒有一套齊全的工具做不成長凳。於是,賈金斯在村裏到處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這一走,就再也不見回來了。

賈金斯無論學什麼都是半途而廢。他曾經廢寢忘食地攻讀法語,但要真正掌握法語,必須首先對古法語有透徹的了解,而沒有對拉丁語的全麵掌握和理解,要想學好古法語是絕不可能的。

賈金斯進而發現,掌握拉丁語的唯一途徑是學習梵文,因此便一頭撲進梵文的學習之中,可這就更加曠日廢時了。

賈金斯從未獲得過什麼學位,他所受過的教育也始終沒有用武之地。

但他的先輩為他留下了一些本錢。他拿出10萬美元投資辦一家煤氣廠,可是煤氣所需的煤炭價錢昂貴,這使他大為虧本。於是,他以9萬美元的售價把煤氣廠轉讓出去,開辦起煤礦來。可他又不走運,因為采礦機械的耗資大得嚇人。因此,賈金斯把在礦裏擁有的股份變賣成8萬美元,轉入了煤礦機器製造業。從那以後,他便像一個內行的滑冰者,在有關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滑進滑出,沒完沒了。

他戀愛過好幾次,但每一次都毫無結果。他對一位姑娘一見鍾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心跡。為使自己匹配得上她,他開始在精神品德方麵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學校上了一個半月的課,但不久便自動逃掉了。兩年後,當他認為問心無愧、無妨啟齒求婚之日,那位姑娘早已嫁給了一個愚蠢的家夥。

不久他又如癡如醉地愛上了一位迷人的、有5個妹妹的姑娘。可是,當他上姑娘家時,卻喜歡上了二妹。不久又迷上了更小的妹妹。到最後一個也沒談成。

賈金斯的情形每況愈下,越來越窮。他賣掉了最後一項營生的最後一份股份後,便用這筆錢買了一份逐年支取的終生年金,可是這樣一來,支取的金額將會逐年減少,因此他要是活的時間長了,早晚得挨餓。

社會上想改變自己處境的人很多,但是很少有人將這種改變處境的欲望具體化為一個個清晰明確的目標,並為之奮鬥。結果,這些人的欲望也僅僅是欲望而已。

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智力、學曆、環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做過一個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調查內容為目標對人生的影響,結果發現: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25年後,這些調查對象的生活狀況如下:3%的有清晰且長遠目標的人,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並向實現目標做著不懈的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10%的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征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得以實現,生活水平穩步上升。他們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

60%的目標模糊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麵,能安穩地工作與生活,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餘下27%的那些沒有目標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狀況很不如意,經常處於失業狀態,靠社會救濟度日,並且時常抱怨他人、社會、以及這個世界。

調查者因此得出結論: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成功,在一開始僅僅是一種選擇,你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為什麼大多數人沒有成功?真正能完成自己計劃的人隻有5%,大多數人不是將自己的目標舍棄,就是淪為缺乏行動的空想。

把一隻蜥蜴截成兩段,一半向前跑去,另一半向後跑去。這正如一個人做事情將目標分開一樣,到頭來也不會有美好的結局。成功不會光顧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人。

把精力集中在一點,專心做好一件事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業上卻收效甚微,為此他很苦惱。

有一天,他找到昆蟲學家法布爾說:“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業上,結果收獲卻很少。”

法布爾同情、讚許地說:“看來你是一個獻身科學的有誌青年。”

這位青年又說:“是啊!我愛文學,我也愛科學,同時我對音樂和美術的興趣也很濃,為此,我把全部時間都用上了,但卻總感覺一無所獲。”

這時,法布爾微笑著從口袋裏掏出一塊凸透鏡,做了一個“小實驗”

讓這位青年看:當凸透鏡將太陽光集中在紙上一個點的時候,很快就將這張紙點燃了。

接著,法布爾對有些惘然的青年說:“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試試看,就像這塊凸透鏡一樣!”

這位青年恍然大悟,由此受到很大的啟發。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隻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點上,才能幹出一番事業。這個道理雖然通俗易懂,但如果用語言表達,則很容易平淡和一般化。法布爾借用凸透鏡能將太陽光集中起來並點燃紙張的現象,來說明有所不為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既明白易懂,又形象生動。

或許如今的很多人都與上麵故事中的年輕人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不能將精力集中起來做一件事,所以總感覺事業上力不從心,前途茫茫。

他們今天做著這件事,但當出現一點的困難時,就感覺自己選擇的這條路或許行不通,於是辭職,於是轉行;但當明天,他們做著另外一件事的時候,又碰上了困難,於是又辭職,於是又轉行。如此反反複複,不能試著將精力集中起來對某一件事稍做堅持,稍做努力,這樣又怎能取得進步、獲得成功呢?

其實,不僅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容易犯無法集中精力的毛病,而且有所專長的人也容易犯這個毛病。

有一天,19世紀德國著名畫家阿道夫·門采爾耐心地傾聽一位畫家訴苦。那位畫家說:“我真不明白,為什麼我畫一幅畫隻需一天時間,可賣掉它,卻要等上一年。”

門采爾認真地回答:“親愛的!請你顛倒過來試試吧!要是你花一年功夫去畫它,那你在一天裏準能將畫賣出去!”

“請你顛倒過來試試吧!”門采爾的這句話,巧妙地揭示了一天畫完的畫往往得需一年才能賣出去,而一年畫完的畫則往往隻需一天就能賣出去的規律性,說明了隻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幅畫上,才可能創造出為人們喜愛的佳作。

祖籍湖南湘鄉的張天翼是現代有名的作家、兒童文學家。他的短篇小說《華威先生》,講的是華威先生為顯示自己的重要性而把工作攬得多多,一天到晚就隻坐著他的包車奔跑在各個工作地點,每到一個工作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先急忙發表——因為他說他的時間很寶貴,他還要立刻趕到下一個會場——認為自己似乎永遠都隻要注意兩個觀點:一點要熱心工作、加緊工作;一是要每個工作人員要認定一個領導中心。雖然在每個工作地耽誤的時間往往十分鍾都不到,可他仍然覺得時間不夠,說:“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覺的製度。我還希望一天不止24小時……。”他這樣做的結果,當然就隻有使自己嘴巴痛苦的抽得歪著而且害怕地看著四周了。

少則得,多則惑。同時追逐兩隻兔子的人,一隻兔子也抓不住。眉毛胡子一把抓,想要樣樣通的結果,隻能是樣樣“鬆”。人無所舍,必無所成。一方麵,要善於集中精力,抓住機會,做好可以做好的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麵,又要善於舍棄不重要的事情或暫時不宜做的事情。“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這句老話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現在的痛苦正是因為自己追求“多”的結果,那麼,就趕緊反省、認真思考一下對自己最重要、最有利的是哪一件事,然後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去做好這一件,然後再做下一件.如此,相信再大的痛苦也會被你所征服。

第九章 緊抓機遇,做事需要努力但也需要機遇做事要努力,努力奮鬥是緊抓機遇的前提任何成功的機遇都是靠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不經過努力奮鬥,機遇不會自動闖進你的家門,就像鹽不會自己調進湯裏一樣。

被動等待,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就是在錯失良機,就是無異於把自己的命運交付給未可知的外力來決定。有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足以使他成功的機會。

一位探險家在森林中看見一位老農正坐在樹樁上抽煙鬥,於是他上前打招呼說:“您好,您在這兒幹什麼呢?”

這位老農回答:“有一次我正要砍樹,但就在這時風雨大作,刮倒了許多參天大樹,這省了我不少力氣。”

“您真幸運!”

“您可說對了,還有一次,暴風雨中的閃電把我準備要焚燒的幹草給點著了。”

“真是奇跡!現在您準備做什麼?”

“我正等待發生一場地震把土豆從地裏翻出來。”

如果你失業,不要希望差事會自動上門,不要期待政府、工會打電話請你去上班,或期待把你解聘的公司會請你吃回頭草,天下沒有這麼好的事情。

有位年輕人,想發財想得發瘋。一天,他聽說附近深山裏有位白發老人,若有緣與他相見,則有求必應,肯定不會空手而歸。

於是,那年輕人便連夜收拾行李,趕上山去。

他在那兒苦等了5天,終於見到了那位傳說中的老人,他向老者懇求恩賜於他。

老人便告訴他說:“每天清晨,太陽未東升時,你到海邊的沙灘上尋找一粒‘心願石’。其他石頭是冷的,而那顆‘心願石’卻與眾不同,握在手裏,你會感到很溫暖而且會發光。一旦你尋到那顆‘心願石’後,你所祈願的事情就可以實現了!”

每天清晨,那青年人便在海灘上撿石頭,發覺不溫暖又不發光的,他便丟下海去。日複一日,月複一月,那青年在沙灘上尋找了大半年,卻始終也沒找到溫暖發光的“心願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樣,在沙灘上開始撿石頭。一發覺不是“心願石”便丟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突然,“哇……”

青年人大哭起來,因為他突然意識到:剛才他習慣性地扔出去的那塊石頭是“溫暖”的——機會的出現隻是一瞬間的事,而抓住機會卻可掌握上萬個瞬間。

一位老教授退休後,拜訪偏遠山區的學校,與當地老師分享教學經驗。由於老教授的愛心及和藹可親,使得他到處受到老師及學生的歡迎。

有次當他結束在山區某學校的拜訪行程,而欲趕赴他處時,許多學生依依不舍,老教授也不免為之所動。當下答應學生,下次再來時,隻要他們能將自己的課桌椅收拾整潔,老教授將送給每名學生一份神秘禮物。

在老教授離去後,每到星期三早上,所有學生一定會將自己的桌麵收拾幹淨,因為星期三是每個月教授例行會前來拜訪的日子,隻是不確定教授會在哪一個星期三來到。

其中有一個學生想法和其他學生不一樣,他一心想得到教授的禮物留作紀念,生怕教授會臨時在星期三以外的日子突然帶著神秘禮物來到,於是他每天早上都將自己的桌椅收拾整齊。

但往往上午收拾好的桌麵,到了下午又是一片淩亂,這個學生又擔心教授會在下午來到,於是在下午又收拾了一次。想想又覺得不安,如果教授在一個小時後出現在教室,仍會看到他的桌麵淩亂不堪,便決定每個小時收拾一次。

到最後,他想到,若是教授隨時到來,仍有可能看到他的桌麵不整潔,終於他想清楚了,他必須時刻保持自己桌麵的整潔,隨時歡迎教授的光臨。

老教授雖然尚未帶著神秘禮物出現,但這個學生已經得到了另一份奇特的禮物。

被動等待或守株待兔,根本是浪費時間、錯失良機的舉動,而這無異於把自己的命運交付給未可知的外力來決定。

有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足以令他成功的機會。而事實上,機會無所不在,重要在於,當機會出現時,你是否已準備好了。

如故事中學生給我們的啟示,自己準備妥善,得以迎接機會的到來,是可以循序漸進而學習的。

在過去的歲月中,或許我們一直在等待成功的機會,而耗去了過多的時光,卻等不到機會的出現。從今天起,在等候的同時,我們可以開始做好準備,讓自己保持最佳狀態,以便機會出現時,你可以緊緊抓住,不讓它溜走。

捕捉機遇,莫讓機遇從你身邊溜走下麵是成功學大師奧裏森·馬登在其著作中記述過的兩件事。

第一件:有一位著名的紐約律師,當他年輕時,還隻是一名來自鄉下的窮小子。一天,他看到一家商店門外掛著“招聘侍者”的廣告,他立即揭下這份廣告,大著膽子走近商店找到店主,店主憤怒地責問他為何揭下自己的廣告,“因為你已經用不著了,”小夥子充滿自信地說,“這份工作我幹了。”結果他拿到了這份工作。

第二件:與上麵這個故事類似。有一個勇敢無畏的探險家摘下了世界的告示——“尋找發現北極之人”,他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和挑戰,所以決定接受這份工作。他堅信,如果說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人能找到北極,那這個人就是他。結果他真的找到了北極,他就是著名的探險家皮爾裏。

奧裏森·馬登通過這兩件事情得出一個結論——隻有勇敢的抓住機遇,才能有取得成功的可能。

人生充滿機遇,而且機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隻是有些人抓住了,有些人抓不住;有些人發現了,有些人卻茫然不知;有些人在不斷創造機遇,而有些人則在苦等機遇。

你不要以為機遇會像一個到你家裏來的客人,他在你門前敲著門,等待你開門把他迎接進來。恰恰相反,機遇是一件不可捉摸的活寶,無影無形,無聲無息,倘若你不用苦幹的精神,努力去尋求它,也許永遠遇不著它。機遇如偶爾吹過你耳際的風,如偶爾劃破天際的流星,是那麼地令人捉摸不透,是那麼地了無聲息,但它又是確確實實地存在。

世界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在一次母親參加演出時,由於母親嗓子突然啞了,她隻得離開舞台。舞台總監決定讓卓別林上場,而僅有5歲的卓別林毫不怯場,麵對著滿場的觀眾,鎮定自若,毫不拘束,迎來了全場的喝彩。

正是由於他把握住了這次偶然的機會,卓別林以後才能走上藝術道路,最終成為家喻戶曉的世界喜劇大師。

的確,成功的秘訣就是當機遇來臨時,要毫不猶豫地立刻抓住它。那麼,機遇在哪裏?我們如何才能抓住機遇呢?

下麵是一係列的正反兩麵的事例,從中我們或許能得出一些啟示。

波斯商人阿裏·哈法德以一半的價錢賣掉了自己位於印第斯河岸的肥沃農場,隨後環遊全球尋找鑽石。饑餓難耐、衣不遮體的哈法德最終在絕望之中死在異鄉。而同時,在他所賣掉的農場(也就是著名的戈爾康達鑽礦)下麵卻發現了大量的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