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是個勤學的人。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到有一條蛇自己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個圓環,這時他猛然醒來,回想剛才做的夢,立刻與他正在研究的苯分子的結構聯想起來。經過仔細的研究與推敲,他終於發現了苯分子的結構是圓環狀的。凱庫勒做的夢對他來說是個機遇,而這個機遇的到來是那麼的尋常和容易被人所忽視,可是凱庫勒卻及時發現並抓住了這個機遇,正是因為這點,使他走向了成功。
賓夕法尼亞州的一位農場主以833美元的價格賣掉了他的農場,他與在加拿大發現煤油的侄子一起去了加拿大。有一天,買下這片農場的人正在用流經農場的河水喂牛,他在河麵上發現了一些流淌著的浮垢。他的這一發現導致了一個巨大油田的發掘。一位地理學家曾經說,賓夕法尼亞這片油田的價值可達10億美元。
19世紀40年代早期,瑞士移民薩特船長從一個加利神速尼亞人手裏買了一塊兒土地,這塊兒土地位於現在的薩克拉曼多城東北部幾千米處。他在這裏的美洲河沿岸的科羅納建了一家鋸木廠。在鋸木廠用來排水的一個小水溝邊,薩特的一個名叫馬歇爾的工人在泥土中發現了一些黃色閃光的東西。他撿了一些,洗幹淨之後帶回了房間。當晚,工人們收工之後,馬歇爾對他們說:“我想,我可能發現了一個金礦。”就是這樣一個發現,引發了1848年的淘金熱。大批的人群從美國各地湧到金門。把這塊土地賣給薩特船長的那個人可能做夢也沒有想到他把一個金礦賣給了薩特。他賣掉了自己的土地,跋山涉水去尋找更好的機會,但他一無所獲。而在他們出賣的這塊土地上采出了大約價值4000萬美元的黃金。這塊土地後來的一位擁有者每15分鍾就會得到價值120美元的黃金,並且持續了多年。
機遇在哪裏?我們如何才能抓住機遇?讀了以上的一些例子,我們似乎應該明白,機遇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手裏,就在我們的腳下!
愛迪生在鐵路賣報時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卡內基在電報局工作時發現了鑽石礦;沃納梅克在費城的大街上走向成功;馬歇爾·菲爾德在馬薩諸塞匹茲堡的一個小商店裏工作時第一次發現了鑽石礦;塞勒斯·邁考密克通過在穀物加工廠發明了收割機;儒勒·凡爾納之所以會走上文學之路,除了他對文學的喜愛,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抓住了與大仲馬戲劇性相遇的偶然機會……這些成功的事例都證明了機遇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機遇就在我們的手裏,隻是能牢牢把他抓在手裏的人太少了,所以成功隻是屬於那些能牢牢把握機遇的少數人。
居裏夫人說得好:“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一個人的成功有偶然的機會,但偶然機會的被發現、被抓住與被充分利用,卻又絕不是偶然的。
許多人不僅善於抓住機遇,更善長創造機遇,他們總是在努力,總是在奮鬥。開始時他們是在追尋機遇,而一旦當他們自身的實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機遇便會自動登門拜訪。而且,隨著他們自身才能的不斷提高,其所麵臨的發展機遇也會機應地有質和量的提高。可以說,沒有他們這些主觀的努力,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良好的機遇。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機遇是為那些有準備的人創造出來的,是對其努力的一種肯定和回報。
機遇誠然很重要,可是我們也不能像守株待兔那樣坐等機遇的到來。
因為機遇畢竟是外因,是偶然的。要知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憑空從天而降。決定成功的真正因素,還是要靠我們自己本身的知識與能力,隻有自己的知識與能力達到一定的程度了,當我們遇到機遇時才可以穩穩地抓住它,讓它變成促使我們成功的催化劑!
當機立斷,優柔寡斷者易錯失良機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遇事猶猶豫豫,拿不定主意。總是徘徊在取舍之間,無法定奪。這樣就會使本該得到的東西,輕而易舉地失去了;本該舍去的東西,卻又耗費了許多精力。而時機是不等人的。在人生的許多時候,隻有及時抓住機遇,竭盡全力地去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正所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如若不然,則會失去良機。
人們之所以優柔寡斷,是因為他們總希望做出正確的選擇,他們以為通過推遲選擇便可以避免犯錯誤,從而避免憂慮。所以,要消除優柔寡斷,你不要將各種可能的結果都用對與錯、好與壞,甚至最好與最壞來衡量。
兩個獵人去打獵,路上遇到了一隻大雁,於是兩個獵人同時拉弓搭箭,準備射殺大雁。
這時獵人甲突然說:“喂,我們射下來後該怎麼吃?是煮了吃,還是蒸了吃?”
獵人乙說:“當然是煮了吃。”
獵人甲不同意煮,說還是蒸了吃好。
兩個人爭來爭去,雖然明知彼此建議的優缺點,但就是作不了決定,一直沒有達成一致。終於,前麵來了一個砍柴的村夫,於是兩個人征詢村夫的意見,村夫聽完說,這個很好辦,一半拿來煮,一半拿來蒸,不就可以了。兩個獵人感覺這個主意不錯,決定就這麼辦。
於是兩人再次拉弓搭箭,可是大雁早已飛走了。
獵人犯了議而不決、拖遝等待的錯誤,在如何吃的問題上,花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最終失去了獵殺大雁的最佳時機。沒有了獵殺的過程,當然就沒有了怎麼吃的結果;沒有快速地行動,當然就沒有最後的成功。
就像例子中的獵人一樣,優柔寡斷的人無一不是消極被動的,他們做事習慣了猶豫,對於自己完全失去自信,所以在比較重要的事件麵前,他們總沒有決斷。有些素質、人品及機遇都很好的人,就因為猶豫的性格,把自己的一生都給毀了。
威廉·沃特說過:“如果一個人永遠徘徊於兩件事之間,對自己先做哪一件猶豫不決,他將會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個人原本做了決定,但在聽到自己朋友的反對意見時猶豫動搖、舉棋不定——在一種意見和另一種意見、這個計劃和那個計劃之間跳來跳去,像牆頭草一樣搖擺不定,每一陣微風都能影響他,那麼,這樣的人肯定是性格軟弱、沒有主見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隻能是一無所成,無論是舉足輕重的大事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他不是在一切事情上積極進取,而是寧願在原地踏步,或者說幹脆倒退。”
成功的機遇要靠自己去探索、去把握、去牢牢地抓住;要想成功,就要敢於冒險,敢於失敗。快速製訂計劃並迅速行動是一種修養,不要等到萬事俱備以後才去做,永遠沒有絕對完美的事。如果要等所有條件都具備以後才去做,那就隻能永遠等待下去。
優柔寡斷的人,就像一個貪婪而不自量力的家夥,顯得可愛而又愚蠢,可恨而又可憐。我們必須要將“人生就是有得必有失”的道理,明確到他的具體行動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麵都做到最好。而最明智的方法就是不要優柔寡斷,要快速作出決定。放開優柔寡斷的雙手,你會收獲更多。
運氣也是一種機遇,學會利用利用你的好運氣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失敗者對於他人的成功往往不以為然,他們會說,他隻不過是運氣好罷了。我如果有他那麼好的運氣,一定會比他做得更好,他有什麼了不起的?他的一切都隻不過是運氣使然而已。
有這個觀點的人,不妨先看看鋼鐵巨頭卡內基的成功故事。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宣告結束。北方工業資產階級戰勝了南方種植園主,但林肯總統被刺身亡。
全美國都沉浸在歡樂與悲痛之中,既為統一美國的勝利而歡欣鼓舞,又因失去了一位可敬的總統而無限悲傷。
但是,麵對此種情境,後來成為美國鋼鐵巨頭的卡內基卻看到了另一麵。
他預料到,戰爭結束之後,經濟複蘇必然降臨,經濟建設對於鋼鐵的需求量便會與日俱增。
於是,他義無反顧地辭去了自己在鐵路部門報酬優厚的工作,合並了兩大鋼鐵公司——都市鋼鐵公司和獨眼巨人鋼鐵公司,創立了聯合鋼鐵公司。
同時,卡內基又讓自己的弟弟湯姆·卡內基創立了匹茲堡火車頭製造公司,並讓他控製和經營蘇必略鐵礦。
可以說,上天賦予了卡內基一次絕好的機會。
此時,美國擊敗了墨西哥,奪取了加利福尼亞州,決定在那裏建造一條鐵路。
同時,美國政府又正在規劃修建橫貫全美東西的鐵路。在當時,幾乎沒有什麼比投資鐵路更賺錢的了。美國聯邦政府和國會首先核準了聯合太平洋鐵路。然後,又決定以聯合太平洋鐵路為中心錢,修建另外3條橫貫大陸的鐵路線。
這3條鐵路如下。
從蘇必利湖,橫穿明尼蘇達,經過位於加拿大國界附近的蒙大拿西南部,再橫過洛基山脈,到達俄勒崗的北太平洋鐵路。
以密西西比河的北奧爾巴港為起點,橫越得克薩斯州,經墨西哥邊界城市埃爾帕索到達洛杉磯,再從這裏進入舊金山的南太平洋鐵路。
第三條則是由堪薩斯州溯阿肯色河,再越過科羅拉多河到達聖地亞哥的聖大菲。
但是,對於當時的美國政府、國會及社會各階層人士來說,一切遠非上述的如此簡單。人們向當局提出了縱橫交錯的各種相連的鐵路建設的申請,形表色色,竟達數十條之多。
但不管怎麼說,美洲大陸鐵路革命的時代已經來臨。
而卡內基則正是看到了這一鐵路革命帶來的大好時機。
因為,他十分明白,美洲大陸現在是鐵路時代、鋼鐵時代,需要建造鐵路、火車頭和鋼軌,而鋼鐵則是一本萬利的。
不久,卡內基便向鋼鐵業發起了進攻。
在聯合鋼鐵廠裏,很快就矗立起了一座225米高的熔礦爐,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熔礦爐。
對它的建造,投資者都感到提心吊膽。但卡內基的努力卻讓投資者的擔心成為了多餘。
他聘請了一些化學專家駐廠,以檢驗買進的礦石、灰石和焦炭的品質,使產品、零件及原材料的檢測係統化。
當時,從原料的購入到產品的賣出,都很混亂,直到結賬時才能知道盈虧狀況,缺乏科學的管理方式。
卡內基大力整頓經營方式,貫徹了各層次職責分明的高效率的概念,從而使聯合鋼鐵公司的生產力水平大為提高。
與此同時,卡內基又購買一係列先進的鋼鐵製造方麵的專利技術,其中包括當時最先進的英國道茲工程師“兄弟鋼鐵製造”技術和“焦炭洗滌還原法”。
他這一做法不乏先見之明,否則,卡內基的鋼鐵事業就會在不久的大蕭條中成為犧牲品。
1873年,經濟大蕭條不期而至。銀行倒閉、證券交易所關門,各地的鐵路工程支付款突然被中斷,現場施工停止,鐵礦山及煤山相繼歇業,匹茲堡的爐火也熄滅了。
但是卡內基的信心卻沒有私毫的動搖,他反而斷言:“隻有在經濟蕭條的年代,才能以便宜的價格買到鋼鐵廠的建材,並且工資也相應便宜。
其他鋼鐵公司相繼倒閉,向鋼鐵挑戰的東部企業家也已鳴金收兵。這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絕不可以失之交臂。”
在最困難的情況下,卡內基卻反常人之道,打算建造一座鋼鐵製造廠。
他走進股東大金融家摩根的辦公室,說出了自己的新打算。
“我計劃進行一個百萬元規模的投資,建貝亞默式5噸轉爐兩座,旋轉爐1座;再加上亞門斯式5噸熔爐兩座……”
“那麼,工廠的生產能力會怎樣呢?”摩根問道。
“如果1875年4月開始生產,鋼軌年產量將達到3萬噸,每噸製造成本大約69美元……”
“現在鋼軌的平均成本大約是每噸110美元,新設備總投資額是100萬美元,第一年的收益就相當於成本……”
最後,卡內基指出:“事實上,投資鋼鐵製造比股票投資贏利更多。”
終於,股東們同意發行公司債券。
工程進度比預定的時間稍為落後。
1875年8月6日,卡內基收到了第一份訂單,2000根鋼軌。熔爐點燃了。
每噸鋼軌的生產勞務費是8.26美元,原料40.86美元,石灰石和燃料費是6.31美元,專利費1.17美元,總成本不過才56.6美元。
這比原先的預算便宜多了。卡內基為此興奮不已。
1881年,卡內基與焦炭大王費裏克達成協議,雙方投資組建了P.C.佛裏克焦炭公司,雙方各持一半股份。
同年,卡內基又以他自己的3家製鐵企業為主體,並聯合許多小焦炭公司,成立了卡內基公司。
發展到這個時候,卡內基兄弟企業的鋼鐵產量已占了全美鋼鐵總產量的1\/7,而且正在逐步向壟斷型企業邁進。
到1890年,卡內基兄弟吞並了狄克仙鋼鐵公司之後,一舉將資金增加到2500萬美元,公司名稱也變為卡內基鋼鐵公司。不久之後,又更名為US 鋼鐵企業集團。
從卡內基在鋼鐵製造業上的成功經曆,你一定能明白,他的成功與他善於抓住有利時機是休戚相關的。相信你一定能從他的身上大受啟發。
如果你在看了卡內基的成功故事後,依然堅信自己的運氣說,那我們要遺憾地告訴你,你想取得成功無異於緣木求魚。
事實上,無論你把這種抓住機會叫做運氣也好,或是將這一切都視為命運使然亦罷,有一點卻是絕對的,那就是:當運氣來了時,你的聰明與智慧就應該很快地利用你的好運氣。
由此不難看出,運氣其實也就是抓住機遇的同義語。
即使是百分之一的機會也要緊緊抓住當成功的機會隻有百分之一甚至更小的時候,你會去做嗎?
麵對這個問題,相信會有很大一部分人選擇望而卻步,但真正能成大事的人一定會接受這個挑戰,即使隻有百分之一甚至更小的成功機會,他們也會作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通過這種努力去把握這種機會。真正敢於挑戰百分之一概率的人,雖然也有可能挑戰失敗,但遲早會抓住機遇收獲成功。
美國百貨業巨子約翰·甘布士認為機遇無處不在,有時也許隻存在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是畢竟它存在著。隻要鍥而不舍的毅力去爭取,就一定能有所收獲。
他的座右銘是:“不放棄任何一個哪怕隻有百分之一可能的機會。”
有一次,甘布士要乘火車去紐約,但事先沒有訂妥車票,這時恰值聖誕節前夕,到紐約去度假的人很多。因此火車票很難購到。
甘布士夫人打電話去火車站詢問:是否還可以買到這一次的車票?
車站的答複是:全部車票都已售光。不過,假如不怕麻煩的話,可以帶好行李到車站碰碰運氣,看是否有人臨時退票。
車站反複強調了一句,這種機會或許隻有百分之一。
甘布士欣然提了行李,趕到車站去,就如同已經買到了車票一樣。
夫人問道:“約翰,要是你到了車站買不到車票怎麼辦呢?”他不以為然地答道:“那沒有關係,我就好比拿著行李去散了一趟步。”
甘布士到了車站,等了許久,退票的人仍然沒有出現,乘客們都川流不息地向月台湧去了。
但甘布士沒有像別人那樣急於往回走,而是耐心地等待著。
大約距開車時間還有5分鍾的時候,一個女人匆忙地趕來退票,因為她的女兒病得很嚴重,她被迫改坐以後的車次。
甘布士買下那張車票,搭上了去紐約的火車。
到了紐約,他在酒店裏洗過澡,躺在床上給他太太打了一個長途電話。
在電話裏,他輕輕地說:“親愛的,我抓住那隻有百分之一的機會了,因為我相信一個不怕吃虧的笨蛋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有一次,維爾地區經濟蕭條,不少工廠和商店紛紛倒閉,被迫賤價拋售自己堆積如山的存貨,價錢低到1美元可以買到100雙襪子。
那時,約翰·甘布士還是一家織造廠的小技師。他馬上把自己積蓄的錢用於收購低價貨物,人們見到他這股傻勁,都公然嘲笑他是個蠢才!認為想通過這次收購發大財概率實在小的可憐。
約翰·甘布士對別人嘲笑漠然置之,他認為隻要有機會,哪怕其概率是百分之一甚至更小,都要努力去爭取,他依舊收購各工廠和商店拋售的貨物,並租了很大的貨場來貯貨。
他妻子勸他說,不要把這些別人廉價拋售的東西購入,因為他們的積蓄有限,而且是準備用做子女教養費的。
如果此舉血本無歸,那麼後果便不堪設想。
對於妻子憂心忡忡的勸告,甘布士自信地對她說:“3個月後,我們就可以靠這些廉價貨物發大財了。”
甘布士的話似乎實現不了。
過了10天後,那些工廠賤價拋售也找不到買主了,便把所有存貨用車運走燒掉,以此穩定市場上的物價。
太太看到別人已經在焚燒貨物,不由得焦急萬分,抱怨起甘布士,對於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發。
終於,政府采取了緊急行動,穩定了維爾地區的物價,並且大力支持那裏的廠商複業。
這時,維爾地區因焚燒的貨物過多,存貨欠缺,物價一天天飛漲。
約翰·甘布士馬上把自己庫存的大量貨物拋售出去,一來賺了一大筆錢,二來使市場物價得以穩定,不致暴漲不斷。
在他決定拋售貨物時,他妻子又勸告他暫時不忙把貨物出售,因為物價還在一天一天飛漲。
他平靜地說:“是拋售的時候了,再拖延一段時間,就會後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貨剛剛售完,物價便跌了下來,他的妻子對他的遠見欽佩不已。
後來,甘布士用這筆賺來的錢,開設了5家百貨商店,業務也十分發達。
最終,甘布士成為全美舉足輕重的商業巨子,他在一封給經商者的公開信中誠懇地說道:
“親愛的朋友,我認為你們應該重視那百分之一的機會,因為它將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功和財富。有人說,這種做法是傻子行徑,比買獎券的希望還渺茫。這種觀點是有失偏頗的,因為開獎券是由別人主持,絲毫不由你主觀努力。但這種百分之一的機會,卻完全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的。但是,你們也必須注意,要想抓住這百分之一的機會,就必須注意兩點。
一是要目光長遠,沒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是無法抓住任何一個機會的。
二是要鍥而不舍,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信心,即使你抓住了機會也是無濟於事的。
隻要注意了這兩點,你們就一定能成為日後商界的新星!”
不放棄一切可能的機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實現它,這正是成功者必備的一種做事手腕。
誓不放棄,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隻有一種人是永遠失去了成功的機會,那就是——死人,所以,隻要自己還活著,就一定不要放棄,隻要你努力,就一定有成功的機會。
前不久在電視裏看到一名年輕而且美貌的大男孩,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雙腿和一支胳膊。但他並沒有因此就自暴自棄,他甚至一點悲傷的情緒都沒有。傷好後,他依靠現代高科技產品——一雙假肢練習起走路;後來,他甚至靠著他僅剩的一支胳膊學會了遊泳!這難道不是奇跡嗎?
張海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堅強意誌的化身,1955年秋天出生在山東濟南。5歲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麵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作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後來,她還完成了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人們說它是“大氣而單純”,顯出了人們對它高度的評價。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了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張海迪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張海迪就這樣成為了一種道德力量。
他們確實是偉大而且令人敬佩的!但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卻僅因為自己身體某個部位指甲大小的疤痕或其他什麼缺陷就自卑痛苦起來,甚至充滿絕望,這實在沒必要,實在是自尋煩惱!比起上麵故事中的人,你那點兒小缺陷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又算得了什麼呢?
還有人在生活中、事業上稍遇一點挫折、失敗就從此頹廢委靡,一蹶不振,這實在是他最大的悲哀!因為隻要自己還活著,隻要自己還有思想,有意識,哪怕隻剩下大腦能思考,隻要你努力,你就一定能獲得改變你人生的機會!
敢於行動,機會是行動創造出來的一切事情的成功,無不從“行動”開始,如果連行動都沒有,你怎麼知道你認為的困難就真的是困難?你怎麼知道你遇上的困難就不能解決?
你又怎麼知道你一定不會有成功的機會?所以,凡事不要抱怨沒有機會,先行動了再說吧!
永欣和誌君是上大學時的同班同學,都是學生會的幹部。用出類拔萃來形容他們的優秀,不僅不會有人覺得過分,而且認為他們真是天作之合、十分般配的一對。
但很多事情的結局,往往並不如大家所預期的那樣。畢業分配的時候,永欣被分配到天南,誌君卻被分配到地北。
時間過得飛快,7年之後,同學們搞了第一次同學聚會,永欣和誌君也都參加了聚會。他們兩個和絕大多數同學一樣,都已經各自成家立業。
在同學聚會的那天,誌君托自己大學同學中最好的朋友交給了永欣一摞信,共有三四十封,都是在上大學時向她表達愛慕之情但沒有發出的信。除此而外,沒有任何多餘的話。
無巧不成書。那次同學聚會之後不久,誌君收到了永欣從遠方寄來的小包裹,打開一看,也有三四十封,都是在大學時向他表達愛意但沒有發出的信。除此而外,也沒有任何多餘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