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做人有心機的智慧(1)(2 / 3)

心理學家指出,如果一個人能夠把應該是什麼和其實是什麼這兩樣東西區分開來,那麼,這個人就開始走向成熟了。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低調的人在為人處世以及人際關係方麵是最成熟的。因為他們常常能夠正確區分應該是什麼與實際是什麼這兩樣東西,而且對兩者之間存在的差別坦然地接受。

放下身價,路會越走越寬

對於每一個剛走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要成就一番事業,並不一定一開始就得從事“高人一等”的職業。縱觀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的經曆,更多的人都是經曆了別人眼中所謂“低人一等”的工作,積累了經驗,增長了閱曆,才取得最後的成功的。甚至有人就在那些所謂“低人一等”的職業上幹出了成績。

有一位大學生,在校時成績很好,大家對他的期望也很高,認為他必將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他是有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機關或在大公司裏有成就,而是賣蚵仔麵線賣出了成就。

原來他是在畢業後不久,得知家鄉附近的夜市有一個攤子要轉讓,那時他還沒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錢”,把它買了下來。因為他對烹飪很有興趣,便自己當老板,賣起蚵仔麵線來。他的大學生身份曾招來很多不以為然的眼光,但卻也為他招來不少生意。他自己倒從未對自己學非所用及高學低用產生過懷疑。

現在呢,他還在賣蚵仔麵線,但也搞投資,錢賺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架。”這是那位大學生的口頭禪和座右銘:“放下身架,路會越走越寬。”那位同學如果不去賣蚵仔麵線或許也會很有成就,但無論如何,他能放下大學生的身架,還是很令人佩服的。這裏並不是說放下身架就非得去做類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時候,也應有這樣的勇氣。

人的“身架”是——種“自我認同”,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但這種“自我認同”也是一種“自我限製”,也就是說:“因為我是這種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種事”。而自我認同越強的人,自我限製也越厲害,千金小姐不願意和普通女同桌吃飯,博士不願意當基層業務員,高級主管不願意主動去找下級職員,知識分子不願意去做“不用知識”的工作……他們認為,如果那樣做,就有損他們的身份。

其實這種“身架”隻會讓人路越走越窄,並不是說有“身架”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是,在非常時刻,如果還放不下身架,那麼就會讓自己無路可走。

你如果想在社會上走出一條路來,那麼就要放下身架,也就是:放下你的學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讓自己回歸到“普通人中”。同時,也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和批評,做你認為值得做的事,走你認為值得走的路。

有一位留學美國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後在美國找工作,結果接連碰壁,好單位不要他,壞的單位他又放不下麵子,結果許多家公司都將這位博士拒之門外。這樣高的學曆,這樣吃香的專業,為什麼找不到一份工作呢?

萬般無奈之下,這位博士決定不在乎麵子,換一種方法試試。

他收起了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種最低身份再去求職。不久他就被一家電腦公司錄用,做一名最基層的程序錄入員。這是一份稍有學曆的人都不願去幹的工作,而這位博土卻幹得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沒過多久,上司就發現了他的出眾才華。

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這絕非一般錄入人員所能比的。這時他亮出了自己的學士證書,老板於是給他調換了一個與本科畢業生對口的工作。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在新的崗位上遊刃有餘,還能提出不少有價值的建議,這比一般大學生高明,這時他才亮出自己的碩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有了前兩次的經驗,老板也比較注意觀察他,發現他還是比碩士有水平,對專業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都非常人可比,就再次找他談話。這時他拿出博士學位證明,並敘述了自己這樣做的原因。此時老板才恍然大悟,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因為對他的學識、能力及敬業精神早已全麵了解了。

這個博土是聰明的,碰了幾次釘子後,他放下身份與架子,不在乎博士的麵子,甚至讓別人看低自己,然後在實際工作中一次次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讓別人一次次地對自己刮目相看,他的形象就逐漸高大起來。

許多年輕人初入社會時,往往把自己的一堆頭銜、底牌全部亮出來,誇耀自己,結果或者讓別人反感難以與人合作,或者招來很高的期望值而讓人失望,稍有失誤便不好翻身。倒不如放下身架,低姿態走入社會,反而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成功。為何會如此呢?那是因為“放下身架”比放不下身架的人在競爭上多了幾個優勢。

能放下身架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彈性,不會有刻板的觀念,而且能吸收各種資訊,形成一個龐大而多樣的資訊庫,這將是他的本錢。

能放下身架的人能比別人早一步抓到好機會,也能比別人抓到更多的機會,因為他沒有身架的顧慮。

所以,即便你的水平再高、能力再強、頭銜再多、人際再廣,隻有放下你的“身架”才可能真正提高你的“身價”。

槍打出頭鳥,低調做人就不要鋒芒畢露“槍打出頭鳥”這個道理相信大多數人都明白,鋒芒畢露可能會招致毀滅性的災難,是處世時的一個致命弱點。而要彌補這個弱點就應該做到利而不露,不該出頭時千萬別出頭。

古人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見不被人知,心裏一定會非常失落,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輕人,總是希望別人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就知道自己是個不平凡的、很有成就的人。要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最有效辦法當然是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然而要引起大家的注意,隻是從言語、行動方麵努力的話,會很容易在言行或舉止方麵鋒芒畢露。

鋒芒是刺激人心最靈驗的方法,但是如果仔細看看周圍一些有人緣的人你會發現,他們與你完全相反。他們個個深藏不露,表麵上看好像他們都是庸才,其實他們的才能,完全在你之上;他們好像個個都很訥言,其實能言善辯者大有人在;他們好像個個都無大誌,其實頗有雄才大略而不願久居人下。但是他們卻不肯在言談舉止上露鋒芒,這是什麼道理呢?

有句俗話說的好:人怕出名,豬怕壯。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露鋒芒,便很容易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為自己前進的阻力,成為自己成功的破壞者。行動露鋒芒,便要招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將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阻力或破壞者,在這種形勢之下,你的立足點就會被推翻,哪裏還能實現你為人所知的願望呢?

年輕人往往會狂妄自大,在語言表達上、行為舉止上鋒芒太露,以至影響到他人。言語、行為之所以鋒芒太露,是急於求知於人的緣故,這也是遭人妒忌的最大原因。

有這樣一個人,在年輕時代就以備有“三頭”自負,即筆頭寫得過人,舌頭說得過人,拳頭打得過人。在學校讀書時,已是一員猛將,不怕同學,不怕師長,以為都別人不如他。初入社會還和在校時一樣鋒芒畢露,結果得罪了許多人。幸虧他覺悟得快,一經好友提醒便連忙負荊請罪,倒也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無心之過仍然難免,結果終究還是遭受了挫折。俗話說,久病亦如醫,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訓後,才知道言語露鋒芒,行動露鋒芒,就是自己為自己前途設下的荊棘。有時為了避免再犯無心之過,就故意效法古人之三緘其口,即使不得不開口,他也是多方審慎,雖然“矯枉者必過其正”,但是要掩飾先天的缺點,就不能不如此。

當然,你也許會說,采取這樣的辦法不是永遠沒有人知曉了嗎?其實隻要一有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你把握住這個機會,並做出驕人的成績來,大家自然就會知道你,讚賞你。這種表現本領的機會不怕沒有,隻怕把握不牢,隻怕做出的成績不能令人特別滿意。你如果已經具有真實的本領,就要留意表現的機會,如果還沒有真實的本領,就要趕快準備。

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鋒芒對於年輕人,弊大於利。這種鋒芒好比是額頭上長出的角,額上生角必然會很容易觸傷別人,如果你不去想辦法磨平,時間久了別人必將去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傷害也就大多了。

處世要謹慎,就不要鋒芒太露。人怕出名,豬怕壯,太露鋒芒很有可能招致災禍,而藏其鋒芒方可圖日後更大發展。

得意切勿忘形,小心樂極生悲

低調做人的大忌,就是得意忘形。縱觀曆史,凡得意忘形者往往樂極生悲,其下場沒有個好的。想想三國中曹操敗走華容道,雖然是敗軍之將,卻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百般嘲笑,結果全都落入孔明套中,這時才羞慚萬分。要不是關羽為報答恩情放他一馬,恐怕曹操就要死於赤壁的硝煙中了。漢武帝剛剛即位的時候,舅父田蚡掌握大權,不把朝臣放在眼中,忘乎所以,最後連武帝也難以容忍,最終田蚡落了一個瘋癲的下場。

有一個神話故事是這樣的,父子倆被囚禁在一個山峰的高塔中,為了逃走,他們把鳥兒停駐高塔時所脫落的羽毛用蠟粘合在一起,做了兩對巨大的翅膀,想借此飛出高塔。當他們飛出高塔的時候,兒子覺得在天空遨遊的感覺太美了,十分得意,便不顧父親的勸告,越飛越高,結果由於太接近太陽了,蠟開始融化,兒子因此跌入深淵。

有時候人們衝破了艱難險阻,經曆了千辛萬苦,終於把黑暗踩在腳下,迎來了光明的曙光,卻因為極度的得意忘形,又重新跌入黑暗的境地。得意忘形,使人喪失了最起碼的謙虛,頭腦發熱,做事情往往沒有邏輯,隻憑一時的感覺。

晏子乘車外出,馬車正好從車夫的家門前經過,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裏偷偷地往外看,隻見自己的丈夫替相國駕車,坐在車上的大傘蓋下,揮鞭趕著高頭大馬,神氣活現,十分得意。

車夫回到家裏,妻子就要跟他離婚。車夫大吃一驚,忙問什麼原因。

他妻子說:“晏子身為齊國宰相,在諸侯各國中很有名望。可我看他坐在車上,思想是那樣深沉,態度是那樣謙遜。而你呢,隻不過是給相國趕趕車罷了,卻趾高氣揚,表現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像你這樣的人還會有什麼出息呢?這就是我要跟你離婚的原因。”

車夫仔細捉摸妻子的這番話,既受教育又感慚愧,便向妻子認錯。自此以後,車夫變得謙遜謹慎起來。

車夫的這一變化,使晏子感到奇怪,就問車夫原因,車夫把妻子的話如實地告訴了晏子。晏子認為車夫的妻子很有見解,也對車夫勇於改過的態度感到滿意,便推薦車夫做了大夫。

有本事、有誌向的人,大都謙虛謹慎。而那些驕傲自滿、趾高氣揚的人,大都目光短淺、誌向不高。而且,一個人的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勤奮刻苦、努力奮鬥以外,還要具有謙虛謹慎的品質,自以為是、得意忘形的人永遠也找不到成功的途徑。

得意忘形是招災惹禍的根苗。一旦得意忘形就會喪失警惕,飄飄然忘乎所以,忽視敵人和對手的存在。這時競爭對手虎視眈眈,伺機攻擊你的弱點,而你的弱點早就隨著你的得意忘形顯露在外,因此你的下場就是慘敗,甚至搭上性命。看看下麵這個故事,你就會知道得意忘形實在是害人不淺。

一隻貓頭鷹每到晚上才出來吃東西,白天就睡覺。

有一天,正當它睡得很香時,被一隻蚱蜢的聲音吵醒了,它沒法入睡,便急切地請求蚱蜢停止叫聲。蚱蜢卻根本不理它,仍然叫個不停。貓頭鷹越是不斷地請求,蚱蜢反而叫得越響。貓頭鷹被弄得無可奈何,煩躁不安。

突然它想到一個好計策,便對蚱蜢說:“聽到你動聽的歌聲,我已經睡不著了。你的歌聲如同阿波羅神的七弦琴一樣動聽。我將把青春女神赫柏剛送給我的仙酒拿出來,痛痛快快地暢飲一場。你若不反對,就請上來一起喝吧。”

蚱蜢這時正很渴,又被這讚美之辭弄得高興得忘乎所以,什麼也沒想就急忙地飛了上去。結果,貓頭鷹從洞中衝出來,把蚱蜢弄死了。

有些人有一點點本事就飄飄然,忘乎所以,忘記了自己的地位和處境,結果自找苦吃。故事中的蚱蜢就是這樣子,喝下了貓頭鷹的迷魂湯,結果白送了性命。紅樓夢中賈瑞垂涎王熙鳳的美色,王熙鳳欲加害於他,便甜言蜜語地給賈瑞灌迷湯,賈瑞一聽,心中便想原來賈府的鳳辣子竟然有意於我,十分得意。誰知賈瑞上了王熙鳳的當,白白在賈府挨冷受凍,還淋了一頭尿溺,最後照見風月寶鑒竟一命嗚呼。

得意忘形是摧毀心智的利器。縱使是叱吒風雲的人物要是得意忘形,也會落下不好的下場,得意者終必失意,越是得意越是失意。人生在世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收斂,學會謙虛,謙虛使人敦實,有海納百川的吞吐之勢。得意忘形就好比海上揚波,縱使風波滔天裂岸,風平浪靜之後,也要複歸大海的沉靜。故而,人不能得意,更不能忘乎所以。

從前有一個農夫,他的地在一片蘆葦地的旁邊。蘆葦地裏常常有野獸出沒,他擔心自己的莊稼被野獸毀壞了,就總是拿著弓箭到莊稼地和蘆葦地交界的地方來回巡視。

這一天,農夫又來到田邊看護莊稼。一天下來,沒有什麼事情發生,平平安安地到了黃昏時分。農夫見還安全,又感到確實有些累了,就坐在蘆葦地邊休息。

忽然,他發現葦叢中的蘆花紛紛揚起,在空中飄來飄去。他不禁感到十分疑惑:“奇怪,我並沒有靠在蘆葦上搖晃它,這會兒也沒有一絲風,蘆花怎麼會飛起來呢?也許是葦叢中來了什麼野獸在活動吧。”

這麼想著,農夫提高了警惕,站起身來一個勁地向葦叢中張望,觀察是什麼東西藏在那裏。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看清原來是一隻老虎,隻見它蹦蹦跳跳的,時而搖搖腦袋,時而晃晃尾巴,看上去好像高興得不得了。

老虎為什麼這麼撒歡呢?農夫想了想,認為它一定是捕捉到什麼獵物,所以老虎得意忘形,完全忘了注意周圍會有什麼危險,屢次從葦叢中跳起,將自己的身體暴露在農夫的視線裏。

農夫悄悄藏好,用弓箭瞄準了老虎現身的地方,趁它又一次躍起,脫離了葦叢的隱蔽的時候,就一箭射過去,老虎立刻發出一聲淒厲的叫聲,撲倒在葦叢裏。

農夫過去一看,老虎前胸插著箭,身下還枕著一隻死獐子。

老虎捕到了獐子高興萬分,卻沒料到會中箭而死,真可謂是樂極生悲。人生在世,應該謹慎從事,不要被一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得意而忘乎所以,以至於喪失了對危險的警惕,埋下災禍的隱患。

無論是否成功,都要堅持低調做人奮鬥中,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低調做人,吃苦受累,毫無怨言,全力以赴實現目標。那麼是不是說到功成名就時,就可以拋棄這個做人原則了?答案當然是不能,一個人不管你爬得多高,也依然不能脫離這人世間,也還是要食人間煙火的。所以,即便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大成就,我們也依然要把自己看成一個平常人。

成龍原名陳港生,因為他是在香港出生的。他父親是香港法國領事館的低層職員,因為轉到澳洲的美國領事館工作,不能帶小孩子一起去,於是,成龍6歲多就被送到京劇泰鬥於占元處寄宿學藝。成龍7歲時,父親到了澳大利亞。一年多後,母親也到了異邦,每兩年才回港一次,留下成龍一個小孩子在香港自求“生存之道”,由此成龍走上了自主的道路。

根據成龍回憶,他跟隨於師傅學藝的時候,60來個小朋友擠在一起食宿,共同使用一個洗手間;他們是不刷牙的,因為沒有時間;穿鞋一個星期也不脫下來,惡臭難當;每個孩子頭上都長滿了癩痢瘡;他們好像孤兒一般,每隔若幹時間就排隊去領取紅十字會分發的那些米、奶粉等救濟品。這班小學徒,每天清晨5時起來,一直練到半夜12點。因為太累了,要爭取睡眠時間,所以不刷牙,也不脫鞋脫襪。5小時的睡眠時間對一個成長中的小孩著實不夠,所以,很多時候,成龍練壓腿時,就架著腿打瞌睡;人家念書的時候,他就坐在教室後麵睡覺。

童年讓成龍受到了許多鍛煉。

於師傅是位“嚴師”,時時打“高徒”,每個都打,天天都打,隻有過年過節時才稍微“收手”。成龍與他的師兄弟洪金寶、元彪等人,時常在街上闖禍打人。因為他們刮光頭,被很多人視為不吉利,語出挑釁並向他們擲石頭。這正好讓這一班“光頭仔”有一個發泄憤怒的機會,於是,他們會一窩蜂地擁過去將“挑釁者”打得頭破血流。

為了替師傅賺錢,成龍等人在邱德根經營的荔園遊樂場表演,一做就是數年,1年365天,天天不停。17歲,成龍正式滿師。他曾說過:“剛滿師時,在潛意識中對父母有點不高興,他們為什麼到澳洲去了不理我?其他師兄弟,每個星期,至少也在兩個星期內,就有家人來探訪,帶他們出去,而我則沒有。”

這種潛意識的怨恨感、被遺棄感,會令一個普通人產生自卑乃至終生被壓得透不過氣來,整天自憐自憫,怨天尤人,但成龍沒有這樣。相反,他的成名,是由於他在《醉拳》係列影片中那些“童年往事”式的辛酸練功場麵觸發起觀眾的投入感,激發起觀眾高昂的“鬥誌”。成龍由此走上了自創和挑戰自我的道路。

成龍辛酸的童年至少年期,他的父母、師傅,都可以說是生命交給他的“酸檸檬”。但他不埋怨,他那苦中尋樂的性格令他“戲劇人生”般地發揮創作力,在《笑拳怪招》、《師弟出刀》等影片裏,將痛苦的童年戲劇化為受惡人欺侮,苛刻的師傅演變為老頑童式的恩師——他將“酸檸檬”精心製成為可口的“檸檬汁”,使他平地一聲雷,成為李小龍之後最受歡迎的武打明星。

陳港生之所以“成龍”,是因為他不為童年背景所挫,不受少年艱苦所折,自我奮發,不知不覺之間,替自己塑造了一個“自我創造”的性格。

希爾博士說:“勇氣就是跳離恐懼那一步。”對成龍來說,他憑著勇氣跳離了不知多少恐懼,拍出那些膾炙人口的高難度動作鏡頭;他屢次受傷,仍然堅持冒險向死神挑戰,樹立起獨一無二的風格,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成龍的影片,是激發勇氣鬥誌的娛樂片,也是現身說法,教人發揮潛力,克服“不可能”障礙的教材。

成龍說:“最大的挑戰是挑戰自己。”他又說:“這是我的人生,拍戲要拍得最好……吃飯也要弄得最好,這樣社會才有進步。以前認為自己是明星,驕傲過,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可一世。慢慢的,我開始感到自己還隻不過是一個平常人而已。”成龍已經完成了由高標向低調的轉化回歸。

真正有身份、有地位、有成就的人,因為站在了人生的高處,其境界自然比常人更高一些。他們將高標處世與低調做人合二為一,水乳交融,為後來者提供了良多啟迪。

低調可以幫助你麻痹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