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快車謀殺案》reference_book_ids\":[716841489927242035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章 低調處世: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低調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最好認識
“認識你自己”這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
一個人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識,無論是估計過高還是估計過低,都是有害於自身發展的。對自己估計過高的人,一般來說往往自尊心過強。自尊心本來是一種可貴的心理品質,它能激發人的進取精神,自覺維護應有的榮譽和人格。但是,自尊心太強,則會衍變成一種有害身心健康的壞毛病。這種人的表現就是用自己的優點去比別人的缺點,最終的結果就是,他永遠覺得別人比自己差,老子天下第一。而一旦出現別人超過自己的情況時,他就會很生氣,容易產生嫉妒。隻要是別人幸福,他就認為是自己的不幸,而一旦自己不幸,他就會認為是別人妨礙了他,在他看來,他永遠應該是最幸福的,最優秀的,任何人都不能比他強,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他就會覺得不快。這樣的人是無法適應環境的,他總是處於沮喪、牢騷滿腹的狀態,這種人說是一種變態,也不為過。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在早年的時候十分自負。有一天,一個朋友勸告他說:“富蘭克林,像你這樣是不行的,當別人與你的意見不同時,你總是表現得自以為是。這樣會使人覺得難堪,以致別人不會聽你的意見。如果你總是好像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別人就會對你無話可講了。你以這種態度來和別人交往,不虛心聽取別人的見解,這樣對你自己根本沒有任何好處。你從別人那兒根本學不到一點兒東西,但是實際上你現在所知道的卻很有限。”
這番話使富蘭克林受到了極大打擊,也改變了他的一生,從此之後,他決心拋棄自己的驕傲,重新認識自己。後來,他成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許多人都喜歡他。他不僅為當代人做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工作,而且對後代也有很大的影響。
低調的人之所以低調,其實來自於他對自己一種正確的認識。他的低調,決定了他的冷靜。在低調者看來,驕傲是很荒謬的事情,因為無論自己過去做了什麼事情,都不重要,自己將要做的事,比已經做了的事總是要重要得多。過去的價值,僅僅就在於它能幫助自己將來做什麼。所以,低調者永遠不會傲慢、自負,因為他沒有傲慢和自負的理由。他總是很謹慎地看待自己的成就和能力,他總是可以事先預計到問題的嚴重性,他總是明白,自己取得的成功,其中有多少成分是屬於自己的,有多少成分來自於別人的幫助,來自於運氣。他知道,自己的成功,離不開這一切外在的條件,自己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而已。所以,他不會把自己無限地誇大。
同時,低調者也不會對自己估計過低。對自己估計過低的人,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我們總是讚揚謙虛和謹慎,讚揚虛懷若穀。但是我們必須明白,謙虛和謹慎與自卑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是一種美德,後者則是一種心理扭曲。前者會激勵自己不斷進步,因為承認自己的不足,就更容易走向勤奮,更加努力。後者卻是在任何時候都覺得自己不行,擔心的事情太多了:長得矮、太胖或太瘦,自己不健康,擔心患癌症;在工作上甘居中遊、下遊,沒有進取心,沒有信心。這樣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碌碌無為。
低調者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正確地進行自我分析,對自己的能力有清醒認識。一方麵,低調者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不會盲目地去做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同時,低調者又已經成功地擺脫了對自身能力的懷疑,他對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因此,最終他也一定能成功。
在麵對人生重大抉擇的時候,低調者首先強調的就是正確地認識自己。許多人考慮的更多的是“我想幹什麼”而很少認真仔細地分析自己、認識自己,客觀地考慮目前“我能幹什麼”等,所以往往會使自己陷入誤區。陷入誤區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一方麵,由於自己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他總是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因為要求過高,所以更容易導致失敗,而這種失敗又會加劇自身認識的錯誤,這樣周而複始,惡性循環,最終的結果就是在誤區中越陷越深。
低調的人對自己有什麼能力有明確的認識,就可以在抉擇中找到自己最合適的點。他製定的目標永遠是最合適自己的,不僅僅是適合自己的能力,而且是適合當時的條件,所以很容易取得成功。這樣會更加加深他對自己的認識,一切就走入了一種良性的循環!
低調是強者最好的外衣
一個人究竟強不強,不是看你有多麼出名、多麼有權有勢,而是看你有沒有真正讓自己強起來的堅實基礎和本事。真正有本事的人講究運籌帷幄,厚積薄發,修於內而成於外,這才是真正讓人佩服的成功。
真正能取得大作為的人,從來不與人爭名奪利,而是默默無聞地幹實事,將名利置之度外,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隻有那些利欲心極重,又迫不及待想成功的人才會去沽名釣譽。極盡張揚之能事,虛妄於花拳秀腿,玩弄花招,得一時之逞,到最後經不起大風大浪的折騰,船倒帆折,一敗塗地。
聖人早就告誡我們:“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太出風頭,就會遭至打擊;一個人過分追求完美,反而會遭到挑剔和批評。大多數的人都能夠同情弱者,卻敵視比自己強的人,能夠認同踏踏實實的做事,卻討厭那些張揚跋扈的人,所以後者的人際關係更為緊張,處世更為外露,自然招致他人的反感情緒,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多的。所以,為人處世一定要謙虛謹慎,低調做人,千萬不要狂妄自大,過度張揚。
一個真正的強者總是莫測高深,不顯山不露水,默默耕耘,苦心孤詣,直至成功,甚至成功以後,這樣的人也不喜歡張名揚利,而是繼續探索,繼續追求,尋求新的突破,這才是低調而強大的人。其實做一個低調的強者並不難,甚至比做一個張揚的強者更為簡單。
首先,低調的人總是喜歡藏鋒守拙,待機而發,在別人麵前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一麵,心態平和塌實,鋒芒內斂,虛心於請教和完善,具有認真謹慎的工作態度。這樣的人往往具有十分縝密的個人思維習慣,處亂不驚,目光長遠,再加上艱苦的磨練和頑強的意誌,都為事業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低調是一種修為,是成就大事的一種方式。一個低調的人,身性高潔,意誌堅定,又具有超脫欲望、淡泊名利的胸襟。這樣的人想的不是怎麼把錢賺到手,而想的是怎樣把事情做好,功到自然成,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再次,盲目地張揚自己的本事,亮出全部的看家本事,正如技窮的黔驢,讓真正具有本事的老虎一口吃掉。這些人往往私心雜念太重,名利思想過濃,如果事業不成,很可能會身敗名裂,即使不身敗名裂,恐怕事業上也會遭受沉重的打擊。
劉秀作為一代明君,一生都奉行低調做人的哲學。從不恣意放縱,豪華奢侈。他不喜歡飲美酒,也不喜歡聽音樂,從不把珠玉當做珍寶。他曾令太官不要接受郡中奉獻的珍饈美味,還把遠方異國進貢的名馬寶劍賜給騎士。漢朝自武帝以後,後宮嬪妃達到3000之多,除皇後以外,有爵秩品級的就分婕妤、容華、充衣等14個等級。劉秀即位後,隻有皇後、貴人有爵秩,貴人的待遇隻有穀數十斛。此外有美人、宮人、采女三等,均無爵秩和規定的待遇。劉秀在世時要建陵墓,名曰壽陵,特意叮囑地麵不要太大,不要起高墳,低窪處隻要做到不積水就可以了,將來要像漢文帝那樣,不隨葬金寶珠玉。
劉秀常常顯示出一種寬宏大度、平易謙和的氣概。公元28年,割據隴右的隗囂正徘徊於公孫述和劉秀之間,到底歸服哪方,猶豫未決。他就派他的將軍馬援先後去成都和洛陽觀察時政。馬援自幼就聰明過人,人們都認為他是神童,在西州很有名氣,很受隗囂敬重。劉秀接見馬援這樣一個關係重大的使者,卻沒有升堂坐殿,隻是便衣便服,連帽子都沒帶,他獨自一人坐在洛陽宮宣德殿的廊廡下麵,讓一個宦官引導著馬援去見他。
他一見到馬援就微笑著說:“貴客敢往來於兩個皇帝之間,見多識廣。
今天有幸見到貴客,真是深感榮幸。”這一平易謙和的姿態,使馬援立刻感到了一種明君的魅力。於是,馬援叩頭說:“當今的局勢,君主在選擇臣下,臣下也在選擇君主。”接著就說起公孫述接見他時戒備森嚴的情況,並說:“我現在從遠方來,陛下接見我連警衛都沒有,就不提防我是間諜刺客嗎?”劉秀又笑著說:“我知道你不是刺客,你隻不過是個說客罷了。”這次會見,讓馬援目睹了劉秀的寬宏氣量。劉秀與當年的劉邦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不愧是東漢的真正帝王之材。後來馬援勸隗囂歸服劉秀,隗囂不聽,他就脫身自己歸服了。
劉秀寬宏大度的氣概,還表現在他對待“逸民”、“隱士”、不馴的人物的態度上。太原郡當時還留有大量的晉國公族的後裔,他們對新的統治者常常保持一種對立情緒,或者尋機報仇,或者隱居不仕,王侯麵前不肯稱臣。至漢初,太原郡(在今太原市以南)被稱為“難化”之地。劉秀時,太原郡廣武縣有個叫周黨的,在地方上很有名望,朝廷幾次征他去做官他都不願意,後來不得已,就穿著短布單衣,用樹皮包著頭去見朝廷大員,劉秀卻親自召見了他。按禮節,士人被尊貴者召見,必須自報姓名,否則便是不尊重對方。周黨見了劉秀,不通報姓名,隻說自己的誌趣就是不願做官,劉秀也沒有強迫他。博士範升上書,說周黨在皇帝麵前驕悍無禮,卻獲得了清高的名聲,應治“大不敬”罪。劉秀把範升的上書拿給公卿們傳閱,並下詔書說:“自古明王聖主都有不願為他做臣的人,伯夷、叔齊就不食周粟。太原那個周黨,不接受我的俸祿,這也是各自的誌願,賜給他40匹綢子。”
劉秀對於臣下的歌功頌德、阿諛奉承,常能持一種清醒的、有時甚至是厭惡的態度。他更願意多表揚一些剛正不阿的官吏。在他的詔書中,經常說自己“德薄”,要上書者不要稱他聖明。各郡縣經常報告一些所謂“嘉瑞”事物,群臣要求史官將這些“嘉瑞”記載撰寫成書,以傳後世,劉秀一律不許。有一次,劉秀外出打獵深夜方歸,要從洛陽城的東北門進城,掌管這個門的官吏郅惲拒不開門。劉秀讓人點起火把,並告訴說皇帝回來了,郅惲說:“火光閃爍,又遠遠的,看不清楚。”就是不開。劉秀沒法,隻好轉到東城門進了城。第二天,郅惲上書批評了劉秀一頓,說他遊獵山林,夜以繼日,帶領出一種不良風氣,危害國家。劉秀不但沒有治罪於他,反而賞了郅惲100匹布,把掌管東城門的官吏貶為登封縣尉。
劉秀對官吏要求嚴格,以致以粗暴方式對待,對貪贓枉法的行為更是嚴厲懲罰。他在執政初期,內外群官,多由他自己選任;如幹不完他交辦的事,尚書一類的近臣常被拉到麵前棍打鞭抽,以致“群臣莫敢正言”。
劉秀對貴戚的過分行為一般能夠理智對待。司隸校尉鮑永、都事從官鮑恢性格剛直,不避豪強,敢於彈劾貴戚的恣縱行為。他們曾彈劾劉秀的叔父趙王劉良仗勢嗬斥京官為“大不敬”,劉秀借此告誡貴戚們應當約束自己,“以避二鮑”。劉良臨死時,劉秀去看他,問他還有什麼要說的話。劉良說他沒有別的話了,隻有一件事,他的朋友李子春犯了罪,縣令趙熹要判李子春死刑,他希望能保住李子春的命。劉秀說:“官吏公正執法,我不能徇情枉法。另說別的願望吧。”劉秀的明君風範,使劉氏漢家天下走向繁榮,實現了“光武中興”。
低調做人就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王侯將相亦凡人,就算你權可通天,富可敵國,所擁有的也都是些身外之物,因為這些東西既可以得到,也必將失去。每個人都是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都是普通人而已,永遠把自己當成普通人不僅是一種謙遜的做人態度,也是理所當然的做人準則。
人人生而平等。成功抑或失敗,都不能代表人們之間存在著什麼本質上的等級。
像普通人一樣生活,才能為普通人所接受。
據說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著裝和修飾過於簡樸,日常生活不修邊幅,以至有一次去參加演講時,負責接待工作的人把他的司機當做了他本人,而把他當成了司機。這雖說是個笑話,可也反映了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不擺架子、低調做人的姿態。
愛因斯坦從不擺世界名人的架子。他吃東西非常隨便,外出時常坐二三等車,推導和演算公式常利用來信信紙的背麵;並且,他還經常穿著涼鞋和運動衣登上大學講壇,或出入上流社會的交際場合。有一次,總統接見他,他居然忘記了穿襪子,但這並不影響他在總統和人民心目中的偉大形象。
他初到紐約時,身穿一件破舊的大衣。一位熟人勸他換件新的。愛因斯坦十分坦然地說:“這又何必呢?在紐約,反正沒有一個人認識我。”
過了幾年之後,愛因斯坦已成了無人不曉的大名人,這位熟人又遇到了愛因斯坦,發現他身上還是穿著那件舊大衣,便又勸他換件好的。誰知愛因斯坦卻說:“這又何必呢?在紐約,反正大家都認識我。”
可見真正的名聲,是架子之外的口碑。架子是一種無聊的騙人的東西,是一種追求個人榮耀的欲望,它並不是根據人的品質、業績和成就,而隻是根據個人的存在就想博得別人的欣賞、尊敬和仰慕的一種願望。因此,架子充其量不過形同一個輕浮的漂亮女人。真正有品質、業績和成就的人,絕不會去刻意追求架子,事實上,刻意追求架子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有所作為。
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不要把別人太不當回事,這兩句話講的其實是一個道理,講的就是人人都是生而平等的。現在有人經常這樣感慨:“一個人要想活得自在,就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說的實在很有道理。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煩惱,而這些煩惱的產生,往往是太把自己當回事。如果事事處處都太把自己“當回事”,認為自己不是普通人,在各種場合裏,總是太在意自己,隻注重自己的感受,總想知道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那該有多麼累!通常,我們的身體累了,可以躺下來,讓體力慢慢恢複,但如果你的心總是疲憊不堪,那後果就很嚴重了。
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段話:“如果我是我,如果我真的是我,要有勇氣做一個普通人。做一個普通人也是需要勇氣的,可我就是在對於‘普通人’的逃避中,丟失了自我,丟失了本應該屬於我的最為可貴的東西。或者我還是個最普通不過的人,但是因為‘沒有了感覺’,讓我沒有了享受普通人的幸福的能力,我在沒有方向的追求中不僅更加沉淪,而且積重難反,最終連普通人也不及了。”
這段話著實讓人深思,做人就是這樣,要先學會審視自己,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承認自己有不如別人的地方,承認自己隻能做好一些事情。
不論是在現實還是在網絡中,都以普通人自居,知道這個世界沒有了誰都一樣存在,放下那些虛無縹緲卻沉重的精神枷鎖,你就會發現自己原來可以輕鬆地活著。
低調做人,朋友滿天下
喜歡唱高調的人,朋友通常不多,在關鍵時刻能幫上忙的朋友就更少了。低調的人所能接觸的圈子則更大。表麵上,唱高調的人容易結交新朋友,但是,他所結識的朋友一般都不太可靠。可是,低調的人在事業上卻更容易展開手腳,在緊要關頭總是有人相助。因為低調的人人緣好,他更容易為人所接受,有價值的朋友更多。
低調的人不會孤立。他可以和所有的人交往,而不是隻找所謂“合得來”的人做朋友。許多低調的人交往範圍很大,即使不符合自己交友標準的人也不拒絕,也不顧及其中的利害關係。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非常濃厚,人際交往也不可避免地成為整個社會利益鏈條中的一環,以功利為取向的交往地位提高了,但是,低調的人卻不僅僅關注利益關係,所以他永遠不會被人孤立。
低調的人不以道德感和主觀好惡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他不會鄙視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利益動機和利益行為,即使與自己的道德觀念和主觀好惡不同的人,他也與之交往。許多唱高調的人以清高脫俗自居,覺得自己有道德品質上的優越感,這其實增強了其以主觀好惡取人的行為模式。人生中有幾個知心的朋友,即使不多也是常事,但這絕不是生活的全部。人活著需要各種各樣的朋友,不同的朋友可以滿足人們不同層次、不同方麵的需求,我們固然需要品性相投的友人,但同樣也需要事業上的夥伴、利益上的合作者,沒有這些人的幫助,我們的人生同樣不完美。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以主觀好惡評判一個人,則天下沒有什麼人可以交往了。
低調的人不是以“合得來”與否作為人際交往的唯一標準,他既交合得來的朋友,也能交合不來的朋友。
人類社會是一個人們因相互需要而結成的共同體,因此,人與人之間互有利益上的需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通過互利互惠、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相互合作式的人際交往,我們可以辦成一個人通常難以辦成的事,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實力,從而為自己遠大人生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低調的人不會用一個簡單的標準來劃界線,把人分成黑白好壞兩種對立的類別,他們更能理解和寬容,心胸寬宏。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低調的人容易當上領導,也容易團結一大批人幹成大事業。
低調的人不以一個簡單的標準作為交友的唯一原則,結果就是,他可以融到別人的利益圈子裏去,因此,困難時也就會有人站出來維護他的利益。他沒有架子,廣交朋友。
在現代社會,朋友多就意味著可以四通八達、互通有無,辦起事來自然就順利。俗話說得好,“多個朋友多條路”,正是這個道理。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沒有一點社會關係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到底擁有多少社會關係。所以,為了追求更多的財富,就必須把人際關係運用得當、合法,多一些關係不就是多一些生存的幫手嗎?
其實,與其說低調的人交際能力強,倒不如說他擁有正確的交際觀念更為合適。低調的人是在認識“人”這個問題上並不過分要求,他們往往以一種自然而然的方式來看待和對待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低調的人屬於什麼都可以容忍的一類人,他們對人對事不會過於刻薄,不會斤斤計較。低調的人不喜歡用完美的道德標準來要求人,他知道,現實中的人都會有缺點。這樣,在低調的人眼裏,有缺點的人就是可以容忍的。這裏的關鍵乃在於,低調的人會理解人,會設身處地地從對方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他們能切身體會到對方行為中的合理成分,所以他們多一些寬容。
此外,低調的人不會戴著道德的有色眼鏡看人,他們把目光放在對對方優點的關注。他們不會在一些小事小節上吹毛求疵,得理不讓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忽視了對方的缺點。他們總是以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來處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因此總是很主動。低調的人可以容忍人的差異性和複雜性,知道靈活運用道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