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教育(5)(1 / 3)

眼下講成功與怎樣成功的書最熱銷,書商們還給這類書起了個名兒,叫“勵誌書”,各種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稍微有點兒想法的,都說自己是成功教育,隻是他們所謂的成功,就是學科考試狹窄的單行道。“勵誌書”能不能讓人成功,我不知道,因為沒工夫看,人活到50出頭,還沒有成功,估計看什麼也白費,所以不耽誤那個工夫。但是所謂的成功教育,在我看來,其實把它們大頭衝下,倒過來,稱之為失敗教育,也許更合適。

從小學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每天必去的地方,就成了戰場,考試,排名次,成為激勵學生上進的法寶。老師和家長反複對學生灌輸,不,轟炸的一個道理,就是那個19世紀末時嚴複從“達爾文的咬狗”——赫胥黎老先生那裏搬來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落後就意味著挨打,落後就是失敗者。一句老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然老師們不大好意思勸失敗者幹脆跳樓算了,省得浪費國家的糧食,但每次批評差生,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於是,凡是成績不好的學生,在背後都會被視為垃圾生,檔次不夠的學校,被視為垃圾學校,凡是被視為垃圾,自己也覺得沒什麼上進希望的學生,自己也自暴自棄,因此,凡是所謂垃圾學校,或者職業中學的學生,課堂紀律一般都一塌糊塗,老師糊弄,學生自己也糊弄。老師在課堂上挨揍,甚至被殺,都不算稀罕事,當然,碰到比較彪悍的老師,打學生,也是尋常事。

進化論式的競爭,是沒有止境的,從幼兒園一直到博士研究生,競爭都在進行。每個層次有每個層次的失敗者,而且每個層次,成功者都是少數,縱然是天資很好,也很會考試的學生,也沒準會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最後爬到塔尖的所謂成功者,大概隻有極個別的諸如什麼“哈佛女孩某某某”,才配說自己成功了。於是,整個的教育過程,在金字塔的每個階梯,都布滿了失敗者,絕大多數人都感到的是挫折,都很沮喪,更沒有人會感到快樂。

毋庸置疑,這樣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或者說是製造失敗者的教育,絕大多數人在這個非常艱苦,非常乏味的過程中,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隻是遺憾和挫折感。這種感覺,往往會一直帶到他進入社會,自然,這樣的感覺,尤其是那些在教育的中小學階段就倍感挫折的人,長成之後,想不變成憤青,都難。

“憤青”的養成,除了我們這些無師自通堅信進化論的老師和家長的努力之外,還有我們整個教育體係的冷漠,教育過程缺乏愛意,懲戒和漠然,每每如冬天般的嚴酷,刺傷著每個受教育者的心靈。這樣的心靈,如果在進入社會之後,再被無所不在的權力傲慢淩辱一番,受點兒挫折,那麼,“憤青”就會“憤”得厲害,“青”得更厲害,過了多少年,都長不大。

學校是培養人的,培養人格健全,能自食其力的人,並不是成名成家者的搖籃,如果“讓孩子都成為精英”的理想,變成了切實的教育目標,學校無疑隻能製造大批失敗者。任何社會,精英都是少數,而沒有進入那少數精英行列的人,不見得就非得心懷鬱悶地活著,一個掃大街的清潔工,不見得看見教授就非得自慚形穢,進哈佛商學院的人,不見得就比學廚子更得意,隻要學的人自己樂意,感覺良好。學校不能在培養少數精英的同時,大批量地向社會吐出心懷怨憤的失敗者,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教育,從本質上就是一種失敗教育。

大學教師的種類

按道理說,大學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官僚化的地方,一旦官僚化,後果將非常嚴重,其官僚氣、衙門氣、衙役氣、甚至有可能超過真正的衙門。畢竟,現在中國的各級行政機關,無論政績觀是否正確,都要有政績,而且這些政績多少要有點兒實在東西,怎麼也要修幾條路,蓋幾棟樓,引進一點兒資金,增加一點兒GDP。然而,大學不一樣,首先不需要製造GDP,其次沒有升學壓力,最後連畢業生的就業也基本上不用操心。上級評估考核的玩意,無非是論文發表數量,課題數量這些可以通過卡學生的畢業證“土法煉鋼”,以及讓教師掙計件工分實現的。至於能拿到多少博士點,多少重點學科,一級學科,重點學科研究基地,這些中國的外行不明白,外國的內行也不明白的標誌大學檔次的東西,關鍵看朝中是否有人以及運作的水平。因此,如果大學變成衙門,那就是一個沒有政績壓力的衙門,這樣的衙門,當政者除了擺官架子,玩虛招子,沒有多少實在事可做,風氣之惡,或者惡化速度之快,可想而知。

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衙門裏,在大學裏教書的人,大體上分成這樣幾種。一是大學臉上的脂粉。這屬於極少數大牌教授,在這些教授之中,最受重視的,是具有全國性學術評審機構成員資格的人,隻要進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無論你是誰,立馬身價百倍。其次是兩院院士,當然,如果院士兼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則是當然的老大。排在最後的,是各個學科有點兒名氣的學者,對於這些人,也是隻看名頭,不看實力。如果這樣的人不懂事,跟領導鬧別扭,那麼很容易被打入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