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用情商提高影響力——互動關係(2)(1 / 3)

記住每個人的名字,是尊重一個人的開始,也是打造自己個人魅力的第一步。

吉姆·佛雷10歲那年,父親意外喪生,留下母親、他及兩個弟弟。由於家境貧寒,吉姆不得不很早就輟學,到磚廠打工賺錢貼補家用。雖然學曆有限,但吉姆卻憑著愛爾蘭人特有的熱情和坦率處處受人歡迎,進而轉入政壇。最叫人佩服的是他還有一種非凡的記人名字的本領,任何一個跟他交往過的人,他都能牢牢地記住對方的全名,而且一字不差。

吉姆連高中都沒有讀過,但在他46歲那年就已擁有了四所大學頒給他的榮譽學位,並且高居美國民主黨要職,最後還榮膺郵政局局長之職。

有一次,記者問到他成功的秘訣,他說:“辛勤工作,就這麼簡單。”記者有些疑惑,說:“您別開玩笑了!”

他反問道:“那你認為我成功的原因是什麼?”記者說:“聽說您可以一字不差地叫出一萬個朋友的姓名。”

“不,你錯了!”他立即回答道,“我能叫得出姓名的,少說有5萬人。”

這就是吉姆·佛雷的過人之處。每當他剛認識一個人時,他一定會弄清對方的全名、家庭狀況、所從事的工作,以及政治立場,然後據此建立一個大致的印象。當他下一次再見到這個人時,不管隔了多少年,他一定能迎上前去在那個人肩上拍拍,噓寒問暖一番,問問他的老婆、孩子,或是問問他最近的工作情況。有了這份能耐,也難怪別人會覺得他平易近人、和善可親。

羅斯福競選總統時,吉姆不辭辛勞地搭乘火車,穿梭往來於中西部各州,親切地與當地民眾寒暄交談,為羅斯福總統助選。每到一地,他都會立刻深入民眾,與他們集會,一同用餐,並宣傳羅斯福總統的政見,與群眾進行親切、真誠的溝通。

返回東部之後,吉姆會立即寫信給每一個城鎮的友人,要他們列出所有與會人士的姓名、住址,集成一本多達數萬人的名冊,最後不辭辛勞地一一寫信給名冊上的每一個人,並在信件一開始,就親切地直呼對方的名字,如“親愛的比爾”“親愛的約瑟”等,信末更不忘寫下自己的名字“吉姆”。

吉姆很早就已發現,當一大堆人名出現在一個人眼前時,對方最感興趣、最開心的,仍是看到自己的名字。因此,牢記別人的名字,並正確無誤地叫出來,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尊重、友善的表現。萬一你不慎忘記或叫錯了別人的名字,很可能會招來一些不愉快。

每一個名字裏都包含著奇跡,名字完全屬於與我們交往的這個人,沒有人能夠取代。名字能使人出眾,能使人在眾人中顯得獨立。

隻要我們從人的名字著手,我們所做的和我們要傳遞的信息就會顯得特別重要。不管是侍者還是總經理,在我們與其交往時,記住他的名字均會顯示出神奇的作用。因此,如果你要別人喜歡你,請記住這條規則:“對一個人來說,他的名字是所有語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聲音。”

人們除了對自己的名字格外尊重之外,還有一種傾向,那就是渴望自己能名垂千古、萬古流芳。有的人捐書、捐古物給圖書館、博物館,為的就是在撰寫館史時,能記上他們一筆,使他們的大名與館長存。教會為了鼓勵信徒捐款,也會將捐款者的大名鑲在玻璃窗上,供人們瞻仰。人之愛名、好名,於此可見一斑。

可以說,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和博物館中最有價值的收藏品大都來自那些擔心他們的名字會從曆史上消失的人。紐約公共圖書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都保存了許多人的名字。幾乎每一座教堂都裝上了彩色玻璃窗,以紀念捐贈者的名字。

多數人記不住他人的全名,理由不外乎工作太忙、無暇記這些瑣事。我們被介紹與其他人認識時,往往隨口寒暄幾句,而事實上可能連再見都還沒說,就已忘了對方姓什麼叫什麼。所以有時候要記住一個人的全名很難,尤其當它不太好念時,一般人都不願意去記它,心想:算了,就叫他的小名。

其實,記住別人的名字也是有一些技巧的。拿破侖三世曾得意地說,即使他日理萬機,仍然能夠記住他所認識的每一個人的名字。

他的技巧非常簡單。如果他沒有聽清楚對方的名字,就說:“抱歉,我沒有聽清楚您的名字。”如果碰到一個不尋常的名字,他就說:“怎麼寫呢?”在談話當中,他會把那個人的名字重複說幾次,然後試著在心中把它跟那個人的特征,比如表情和容貌等聯係在一起。

如果對方是個重要人物,拿破侖三世就會更進一步。一等到他旁邊沒有人,他就把那個人的名字寫在一張紙上,仔細看,聚精會神地將它記在心裏,然後把那張紙撕掉。這樣一來,他對那個名字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懂得批評的藝術

林肯年輕的時候曾熱衷於批評人,經常撰文嘲弄他人,並到處散布,這引起當事者極度的憎惡。有一次因做得過火,而引發了一件令他大徹大悟的事情。

1842年,林肯撰文批評一位政客,由於言辭過於激烈,此人不甘受辱,要求與林肯決鬥。林肯騎虎難下,隻好勉強答應,以維護榮譽。幸好雙方友人從中勸阻,一場生死之爭才在最後關頭被平息。

經過那次教訓之後,林肯終於悟出了為人處世之道,從此再也不嘲弄他人,並一生奉為圭臬。

嚴苛的批評是無益的,它隻會迫使被批評者采取防衛的行動,使他刻意地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合理的解釋。批評就像一個危險的火花,足可引爆人們心中的虛榮與自尊,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後果。

我們都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批評都可以達到批評的目的,隻有被對方從內心接受的批評才能生效。這就意味著,雖然批評是有道理的,但並不等於就一定能被對方接受,因為批評和被批評通常不是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進行的。其實,人的心理都一樣,那就是想要被自己的上司或周圍人尊重的心理非常強烈,沒有比受人輕視更不愉快的事情了。

英國行為學家波特指出:“當遭受太多批評時,下級往往隻記住開頭的一些,其餘的就聽不進去了,因為他們忙於思索論據來反駁開頭的批評。”

所以,一個高情商的人十分懂得批評的藝術。下麵是我總結的一些批評的技巧:

◇公開表揚,私下批評

沃恩每年都會受邀參加某單位的雜誌評審工作。這個工作雖然報酬不多,但卻是一項榮譽,很多人想參加卻找不到門路,也有人隻參加一兩次,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沃恩年年有此“殊榮”,讓大家羨慕不已。

有人問沃恩其中的奧秘,他微笑著向人們揭開了謎底。他說,他的專業眼光並不是關鍵,他的職位也不是重點,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請,是因為他很會給別人“麵子”。

他說,在公開的評審會議上他一定會把握一個原則:多稱讚,少批評。但會議結束之後,他會找來雜誌的編輯人員,私下告訴他們編輯上的缺點。

因此,雖然雜誌名次有先後,但所有人都保住了麵子。正是因為他能顧慮到所有人的麵子,承辦該項業務的工作人員和各雜誌的編輯人員都很尊敬他、喜歡他,當然也就每年找他當評審了。

給人麵子並不難,讚揚和批評要有一定的分寸和分場合,既堅持原則,也要靈活處理,既堅持真理,也不能得理不饒人,要給人麵子。隻有這樣,自己才能夠有麵子。

◇對於小事,不必苛責

著名教育家戴爾·卡耐基經曆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宴會上,某位客人引用了一句格言,並說它出自《聖經》。卡耐基為了表現自己的淵博學識,便指出那位客人錯了,說此話出自莎士比亞的戲劇。那位客人聽了惱羞成怒,與卡耐基爭辯起來。

當時卡耐基的老朋友葛孟也在場,而且葛孟是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卡耐基便向葛孟求證,葛孟卻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腳,說:“你錯了,這位客人是對的,這句話出自《聖經》。”

後來,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很不服氣地說:“那句格言明明就是出自莎士比亞的戲劇。”葛孟回答:“當然,那句格言出自莎士比亞《漢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可是為什麼非要去證明他錯了呢?我們大家都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麼不給他留點兒麵子呢?”

卡耐基由這件事得到了深刻啟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不必計較,不必去苛求責備他人。

◇責備之前先讚美

心理學研究表明,接受批評的最主要的心理障礙是擔心批評會傷害自己的麵子,損害自己的利益。為此,在批評他人前一定要幫助被批評者打消這個顧慮。打消顧慮的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先表揚、後批評,亦即在肯定一個人的成績的基礎上對他進行適當的批評。

美國第30任總統柯立芝剛上任時,聘請了一個女秘書協助他。這個女秘書年輕又漂亮,但是工作上卻屢屢出問題。她不是字打錯了,就是時間記錯了,給柯立芝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有一天,女秘書一進辦公室,柯立芝就誇獎她的衣服很好看,讚歎她的美麗,女秘書受寵若驚,但是柯立芝接著說:“相信你的工作也可以像你的人一樣,能做得很漂亮。”

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的公文再也沒有出過錯。身旁的工作人員好奇地問總統:“您這個方法很巧妙,是怎麼想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