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沒采取行動,直到某天晚上,妻子、我及凱琳在我們的臥室裏,凱琳隨口說了些很不當的話。我覺得她實在鬧得不像話,於是大聲嗬斥道:“凱琳,你聽好了,讓我告訴你我們家的規矩!”
我道貌岸然地長篇大論一番,以為能讓她信服,知道該尊敬父母。我提到最近她的生日為她做的一切,滔滔不絕地列舉出了不少豐功偉績。說完後,我以為凱琳會對我們叩拜一番,感激涕零,可是她竟有些挑釁地說:“那又怎麼樣?”
我氣炸了,憤怒地說:“你給我回房間去,我們真是不想再管你了。”凱琳衝出去,摔上自己的房門,我氣得在臥室踱步。
然而,冷靜之後我突然想到,我並沒試著了解凱琳,我雖無意打擊她,但卻隻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份覺悟扭轉了我的想法和對凱琳的感覺。
半小時後,我來到女兒房間,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己剛才的行為道歉,我並未為她的行為開脫,僅就自己粗魯的舉止致歉。
“我知道你心裏有事,可是我不知道是什麼。”我要讓她知道,我真的想了解她。最後,我終於營造出了一種讓她願意跟我分享她內心不快的氣氛。
凱琳有些遲疑地談到了她的感受:身為初中生的她,不但要把書念好,還得結交新朋友;她剛接了一份勤工儉學的工作,不知老板對她有何看法;她要上鋼琴課,還要練鋼琴,生活相當忙碌。
最後,我說:“凱琳,你經常覺得不知所措,對嗎?”問題找到了,萬歲!凱琳覺得有人了解她了。在麵對這些挑戰時,她覺得手足無措,所以對家人頗多怨責,因為她渴望家人的關注,其實她真正想說的是:“拜托誰來聽我說說話吧!”
因此我告訴她:“所以當我要求你尊重我們時,你覺得又多了一件事。”
“就是!”她說,“又多了一件事!我連眼前的事都應接不暇了。”
我把妻子拉來,三人坐下來慢慢細談,設法讓凱琳簡化自己的生活。最後她決定不去上鋼琴課,也不練鋼琴了。接下來的幾星期,凱琳像是換了個人似的。
從那次之後,凱琳對自己選擇生活的能力更具信心了。她知道父母了解她,也支持她。不久,凱琳辭去了那份勤工儉學的工作,因為那份工作不符合她的理想,她在別處找到了一份更好的。
回顧過去,我想,凱琳的自信來自我們樂於花時間坐下來了解她,而不是對她說:“好吧,這種行為不可饒恕,不準你出門!”
凱琳與父母的爭執隻是一種表象,她用行為掩蓋了自己心中的憂懼,父母若隻針對她的行為回應,便永遠無法知道她的煩惱。於是,凱琳的父親放下批評的手段,真心揣摩其心中所想。當凱琳感受到父親的這一意願時,便開始安心坦陳自己的心事。一旦理清問題,凱琳就能感受到別人的理解,接著便會希望獲得父母的引導與指示。
由此可以看出,在說服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兩條原則:
第一,說服的前提是,你要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結果,同時知道他人的要求,在你和對方的需要之間搞好平衡。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結果,而對方又非常清楚被你說服的最終結果,那麼你將會被對方影響。
第二,在說服的時候,切忌融入自己的情緒。在任何場合下的發怒、過於激動、過於高興和傷感,都會削弱你的力量。
理解他人模式的途徑是溝通,我們要學會在他人的世界裏認識他們。人際關係良好的人,一般都是善於揣摩他人心理的人。
溝通時,要讓對方覺得自己被接受、被了解,覺得你將心比心,善解人意。這就要求你去深入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並加以觀察體會,細心揣摩,最後采取適當的行動來滿足對方的需要,建立信任感,從而使溝通更有成果、更有效率。
與人相處的黃金法則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不許傷害我的小雞!放下它!”我氣昏了頭,哭喊著。
“偏不!”她回頭瞪著我。
我看見那隻黑色的小母雞扇著翅膀,極力想掙脫詹妮絲的魔爪。爸媽在後院裏養了一些雞,此刻詹妮絲正抓住一隻黑母雞的脖子,就是不肯撒手。
“詹妮絲,放開我的小雞!否則,你一定會後悔的!”我大吼。
“它是我的小雞!”她一邊說,一邊攥得更緊了。
4歲的我堅定地跺著腳,說:“你等著,看我怎麼收拾你!”
我衝進屋裏,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在詹妮絲掐死小雞之前,非得讓她放手不可,我一定要保護我的小雞!
我徑直跑到媽媽的房間,找到一根給弟弟小薩米別紙尿褲的別針,又衝進後院。
“放下我的小雞,詹妮絲,要不我就用別針紮你。”
“不!”她尖叫。然後我就一針紮了過去。
最棒的就是,她終於放下了那隻小雞;可糟糕的是,我一點兒都不後悔紮了她。3歲的她跑到屋裏,一邊號哭,一邊揉著她那隻被別針紮傷的小胳膊。
謝天謝地,我的小雞安全了。我心滿意足地走進屋子,可哪知這事兒還沒完呢。
梅迪——就是我們的媽媽,知道了這件事,準是詹妮絲向媽媽告了狀。我被媽媽用一根桃樹枝結結實實地抽了一頓。
如果你沒挨過打,肯定想象不出那個滋味兒。我才4歲,就上了重要的一課,知道再也沒有什麼東西比桃樹枝抽起人來更疼的了!桃樹枝使我記憶深刻,我很快就懂得了這個道理。
媽媽想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法子讓我明白,傷害別人的行為是不對的!以小小的皮肉之苦來教育一個孩子不要傷害別人,這種做法在今天看來似乎太嚴厲了,但我的經曆證明它的確管用——我可不想再重上那一課。
我一邊哭,一邊說對不起,我不該傷害詹妮絲。
媽媽說:“等你爸回來,我會告訴他這件事。用那根別針,你可能會把詹妮絲傷得很重呢!蘇珊,即便別人做錯了事,你也仍然應該尊重她。兩個錯誤加起來,永遠不可能製造出一個正確!”
我從沒闖過這麼大的禍,而且也沒想到這會讓媽媽難過。我隻是想救我的小雞。
第二天,爸爸回來過周末。我坐在走廊上,爸爸出來坐在我身邊,手裏拿著一根紙尿褲別針。
“你媽說你昨天用這根舊別針紮了詹妮絲。這是真的嗎,蘇珊?”
“是的,爸爸。誰讓她掐我的小雞呢!”
“我知道那隻小雞的事,蘇珊,我想讓你摸一摸這根別針的針尖,你就知道它有多尖了。來,輕輕摸一下,小心點兒。”
我搖搖頭,哭了起來。
“它真的很尖,”爸爸接著說,“想想看,你要是被這根別針紮了,會不會很痛?”
“會痛的,爸爸。”我羞愧地低聲說道。
“你不可以用傷害別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你必須學會動腦筋想出其他解決辦法。如果你除了傷人以外,找不到別的解決辦法,那就什麼也不要做,等到有人幫你想出好辦法後再說,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是的,爸爸,我本來應該去告訴媽媽的。”
“這就對了,蘇珊。即使麵對做錯了事的人,你也總要問問自己:如果別人也這樣對我,我會高興嗎?如果你不樂意別人這樣對待你,你就不應該這樣對待別人。在生活中如果能遵循這條黃金規則,你就不會做錯了。”
數十年的記憶一起湧現在腦海中。朦朧中,時間會變得模糊,那些思想卻仍然清晰如初。從最早的印象直到如今,我都知道爸爸是一個以道德規範為中心的人,而這種道德規範是從《聖經》中的“人生戒律”而來的。
對於爸爸而言,事情不是黑就是白,一個選擇不是對就是錯。對他來說,沒有什麼似是而非的“灰色”決定。
黃金規則是爸爸生活中最重要的準則。從他那裏,我明白了這個道理——你願意別人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對待別人。
除了“你願意別人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對待別人”這個道理以外,留麵子效應、冷熱水效應也是人際交往中的偉大法則,需要每個人仔細揣摩後給予恰當應用。
◇留麵子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查爾迪尼曾經進行過一項研究實驗,他要求20名大學生花兩年時間擔任一個少年管教所的義務輔導員。這是一項很費神的工作,大學生們斷然謝絕了。
隨後,他又提出了另一個要求,讓這些大學生帶領少年管教所的少年們去動物園玩一次,結果50%的人接受下來。而當他直接向另一些大學生提出這個要求時,隻有16.7%的人同意。
其實,帶領少年管教所的少年們去動物園玩也是一件很費神的事情,這從被直接提要求的大學生中隻有16.7%的人表示同意便可以看出來。但為什麼把這個要求放在另外一個較困難的要求之後,就會有50%的人接受呢?
那些拒絕了第一個要求的大學生都認為,這樣做損害了自己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的形象。為恢複他們的利他形象,便欣然接受了第二個要求。再者說,當實驗者提出一個要求遭拒絕後,接著再提出另一個小一點兒的要求,這可以看作某種讓步,那麼出於一個文明社會的基本禮貌,另一方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讓步。
也就是說,如果對某個人提出一個很大而又被拒絕的要求後,接著再向他提出一個小一點兒的要求,那麼他接受這個小要求的可能性就比直接向他提出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這種現象被稱為留麵子效應,也叫門麵效應。
許多人正是利用這種策略去影響他人的,在他們想讓別人為自己處理某件事情之前,往往會提出一個別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要求,待別人拒絕且懷有一定的歉意時,再提出自己真正要對方辦的事情。由於前麵的拒絕,人們往往會為了留麵子而接受隨後的要求。
當然,留麵子效應能否發生作用,關鍵在於別人是否有義務對你提供幫助。如果既無責任,又無義務,雙方素昧平生,你卻想讓別人答應你做有損自身利益的事情,這時候采用“留麵子效應”也是徒勞的。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父母為你買一台收音機,你可以先提出買一台電視機。但如果你以為對一個陌生人也可以用這一招的話,就有點兒異想天開了。
挑著燈籠的盲人
舍得,舍得,隻有舍,才能得。舍與得是緊緊地聯係在一起的。在人生的長河中,人們常常會麵臨舍與得的考驗。
一位旅行者在茫茫沙漠中迷了路,驕陽似火,酷暑難耐,沒有水喝,死亡時刻在向他逼近。
他在心裏暗暗提醒自己:水!水!一定要堅持到最後一刻,找到水源。
憑著一股強烈的求生本能,他在沙漠中艱難地跋涉著。找啊找啊,他終於發現了一塊小石板。在小石板旁邊,他又發現了一個汲水機。他迫不及待地使勁兒抽水,卻怎麼也抽不上來。
就在他心灰意冷、懊喪不已的時候,卻意外地發現旁邊還有一個水壺,水壺上塞著塞子。他拿起水壺,準備一飲而盡時,突然看到上麵寫著這樣幾行字:“旅行者,在你發現這個水壺時,它也許隻剩下半壺水了。你把這半壺水灌進汲水機中,井裏才能抽出水來。記住,走之前把水壺灌滿。”
他小心拔開塞子,果然看到半壺清水。望著水,他猶豫起來:是馬上倒進幹渴的喉嚨,還是照紙條上所寫倒進汲水機?如果倒進汲水機而抽不出水來,自己豈不是要渴死?
經過一番思想掙紮之後,他勇敢地拿起水壺,將水倒進了汲水機。果然抽出了源源不斷的、清清的泉水。旅行者痛痛快快地喝了個夠,一種由衷的幸福感從心裏洋溢出來。
休息了一會兒,他把水壺裝滿水,塞上塞子。然後在紙條上加了幾句話:請相信我,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隻有先舍得半壺水,才能抽出滿壺的水來。
給予和接受存在於人們的每一次交往之中。給予產生接受,接受又產生給予。上升之物必會降落,輸出的也必定會回歸。
每一顆種子都蘊含著千木成林的諾言,但是不能把種子儲存起來,必須將它還之於肥沃的土地。你給予越多,收獲就越豐。
事實上,生命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隻會在給予時才能變出萬千種。在給予中沒有變化的東西既不值得給予,也不值得接受。
如果在給予時你若有所失,那麼這種給予就不是真正的給予,因而也就不會有所提升。如果你勉為其難地給予,這種給予便失去了意義。你在給予和接受當中所懷的意願是最為重要的,你的意願應該是為給予者和接受者都創造出快樂。
當給予是無條件的和真誠的,回報也是成正比的。所以給予過程必須是充滿快樂的——你的精神務必在給予時產生快樂的感覺,這樣在給予背後的能量就會成倍地增長。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位僧人看見巷子深處有個小燈籠在晃動,身旁的人說:“瞎子過來了。”
僧人百思不解,問那個盲人:“既然您什麼也看不見,為何要挑一個燈籠呢?”
盲人說:“在黑夜裏,全世界的人都看不見,所以我就點了一個燈籠。”
僧人若有所悟:“原來您是為別人照明呀!”
盲人卻說:“不,也是為我自己。雖然我是盲人,但我挑了這個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在黑暗中碰撞到我了。”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給予的同時,自己也會有所得。隻想“借光”而不挑燈,那麼你的人生將永遠在黑暗中穿行。
練習給予法則易如反掌:如果你需要快樂,就給予別人快樂;如果你需要愛,就學會付出愛;如果你需要別人的關注和欣賞,就先學會對別人關注和欣賞;如果你想物質上富有,就先幫助別人富有起來。
這一法則除了適用於個人之外,同樣適用於集體。如果你想幸福地擁有生命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那就學會祝福每個人都如意吧!
哪怕僅僅是有給予的想法、有祝福的想法,哪怕僅僅是簡單地祈禱,都會影響到他人。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身體都是大千世界裏的一束能量和承載信息的個體。
有給予的意識也是一種給予,意識是像思想一樣鮮活的能量和信息,它具有轉化的力量。生命是意識的永恒之舞,它在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之間、人世和宇宙之間不停地交換生機勃勃的智慧能量,並由此表現自己。
當你學著付出時,你同時也在編排一出優雅生動、活力十足的舞蹈,它構成了永恒的生命律動。
一個陌生人的溫情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受到別人的歡迎,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很容易。如果你隻是想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使別人對你感興趣的話,你將永遠不會擁有誠摯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是以這種方式來交往的。
已故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亞德勒在一本名為《人生對你的意識》的書中寫道:“不對別人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人類所有的失敗都出於這種人。”
哲斯頓被公認為是“魔術師中的魔術師”,他到世界各地一再地為觀眾創造幻象,使他們吃驚得喘不過氣來。哲斯頓從未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很小的時候,他就離家出走,成了一名流浪者,搭貨車、睡穀堆、沿街乞討。當他坐在車中向外看鐵道沿線上的標誌時,他認識了字。
有人請教哲斯頓先生成功的秘訣,問他的魔術知識是否特別豐厚。哲斯頓說:“魔術類的書我已經看過好幾百本,而且許多魔術師懂的跟我一樣多,但我有兩樣東西其他人沒有。”
◇我能在舞台上把自身的情感個性顯現出來
哲斯頓是一個表演大師,了解人類天性。他的每一個手勢、每一種語氣、每一個眉毛上揚的動作,都在上台表演前經過仔細的排練,而他的動作也配合得絲毫不差。
◇我對別人非常感興趣
許多魔術師會看著觀眾對自己說:“坐在底下的那些人都是一群傻子,一群笨蛋,我可以把他們騙得團團轉。”但哲斯頓完全不同。他每次一走上台,就對自己說:“我很感動,因為這些人來看我表演,我要把我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給他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