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難以置信,我沒有想到你老婆居然會這樣。
——這次又跟上一次的情況一樣,你們總是爭論這種事情。
——不要想不開,這一切不久就會恢複正常。
其實,你的這些反應沒有一種是你朋友所期待的,也沒有一種建議能夠對他有實質性的幫助,甚至有些話會使他感到更加生氣,而其他則多半是一些廢話。
作為傾聽者,你可能沒有覺察到,你這根本就不是設身處地為他著想,你的反應反而會讓人覺得,你更多的是在表現自己,而不是在關心他。
一個傾聽者應該清楚,你所表達的觀點並不能完全解決別人的問題,你唯一能對別人做的就是表現出自己的理解和體諒,並用心去傾聽他的講話。
在傾聽時,你可以通過一些恰當的交流和引導,讓對方在傾訴過程中,對於自己所麵對的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並且要鼓勵他憑借自己的力量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你可以在談話中采取下麵兩種方式來引導別人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用你自己的話重複一遍你所聽到的
例如:“我認為……”一方麵,你可以借此向他表示,你用心傾聽了他講的話;另一方麵,你也能給他一個機會,使他能夠對自己說過的話進行一些修正和補充。
◇從你的角度評價對方的感情狀態
在談話的過程中,你可以從你的角度評價一下對方的感情狀態。例如:“你這樣生氣,對……”你所說的可能正是對方並未意識到的事情,這樣你就有可能說出問題的重點,同時也能使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傾聽別人傾訴是識別他人內心情緒的最好方式,也是實現溝通的前提,隻有用心去傾聽,人們才能恰如其分地投入談話中。
在傾聽時,以下這些原則都是值得重視的:
——目光應該自始至終注視著說話者。
——全神貫注於對方身上。
——顯示出你的興趣。
——不要讓別人分散你的注意力。
——避免做一些容易分神的動作,比如瀏覽報紙。
——投入你全部的時間。
——當別人不能馬上將一件事帶入重點時,你也是有責任的。
——不要打斷別人的講話。
——設身處地想想對方的處境。
——通過你的身體語言,向他傳遞你要傳遞的信號。例如用點頭表示你對他的讚同。
——你不要在整個過程中一言不發,隻知道死盯著對方的眼睛,隻知道一個勁兒地點頭。
——你也可以在傾聽的時候喝一杯咖啡。
以上這些所謂的原則隻是一些可以用來參照的依據,而不是必需的行為準則。因為每一種談話的方式都要求傾聽者做出不同的傾聽行為。
進行適當的提問
了解別人策略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提一些恰當的問題。對方往往會以你的提問方式決定如何向你顯示自己的情緒和心理,所以注意提問的方式將有助於你更好地了解對方。
奧斯卡·王爾德曾經說過:“絕對不要冒失地提問,要在適當的時機提出自己的問題。”人們也往往認為,了解別人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根據自己的感覺提出一些問題。但是有的時候,這種問題並不是對方所需要的。
如果你完全出於好奇心,或是出於喜愛聽聳人聽聞的事情的心理,你提出的問題就會使別人感覺好像自己在被尋根究底、在被利用,甚至還會讓人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因此他根本不會對這樣的問題感興趣,當然也不會做出詳細的回答,你想了解他的目的也會落空。
當你粗魯、冒失地向他人提問時,對方會覺得自己的私人領域受到侵犯,精神受到傷害或者侮辱;審問性的提問則使別人感覺自己被人調查,感覺自己被逼入某種困境,因而會拒絕交流;誘逼性的提問很有可能引導別人做出回答,但這種問題對雙方而言都沒有什麼成效,因為你根本得不到真誠的回答;尋根究底的提問的目的是,打聽某人關於某方麵的具體情況,這樣會導致對方過早地處於防守地位,不利於交流。
這些都是人們在消極情況下可能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會使別人產生反感的情緒,早早地失去繼續交流下去的動力。這種情況根本談不上交流,你也難以得到對方的詳細信息。
那麼,如何正確地提出問題呢?
◇你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要清楚明了地表達出自己的真正意圖
如果你希望從別人那裏得到一個簡短精確的回答,那麼你就應該使用所謂的“封閉性提問”或者是“選擇性提問”。例如:“你現在想要冰激淩嗎?”對於這樣的問題,所有人給出的答案最有可能為“要”或者“不要”。但是,如果你希望雙方能夠進行一次深入細致的交流,那麼這一類回答“要”或者“不要”的提問方式,難免會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如果你希望從交談對象那裏得到一些更加確切的回答,但同時又不想給對方造成太大的壓力,那麼可以選擇“半開放式的提問”或者說是“關聯提問”。例如:“你為什麼不喜歡這部電影?”“你為什麼非得現在開始休假呢?”在這種提問方式下,你事先並不會給出或者暗示任何可供對方選擇的答案,對方的回答是比較自由的,他可以講得多一些,也可以講得少一點兒,可以相對詳細一點兒,也可以隻簡單介紹一下。
如果你並不希望給予對方任何思路或者暗示,也不想太多地表露出自己的意圖,而隻是希望給予對方盡可能大的選擇空間,那麼你可以使用“完全開放式提問”。例如:“你最近過得怎麼樣?”
如果你希望通過自己的提問方式,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為他考慮,是在設身處地為他著想,那麼你可以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提問方式”。例如:“這兩天我覺得你沒精打采的,我想,可能是你的工作壓力太大了。你覺得如果把我們的約會稍稍往後推遲一點兒,對你來說會不會好一些呢?”通過這種提問方式,不僅給自己留下了回旋的餘地,以便應對各種可能發生的變化,同時也給對方留下了這樣一種印象:你能夠體察到他身上的問題,你對他的狀況很關心。
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那些一眼看上去完全相同或者類似的問題,經過仔細的審視與思考以後,你往往可以發現它們會對對方產生不同的效果。不妨將自己置於下麵的場景中,好好揣摩下麵這些簡單的問題:
——咖啡?
——要不要喝一杯咖啡讓自己清醒一下?
——要不要喝一杯咖啡?
——你願意和我一起去喝一杯咖啡嗎?
——現在你不想來一杯咖啡嗎?
——你覺得現在喝一杯咖啡對你會不會有好處呢?
——你給我一種感覺,好像你現在需要喝一些東西,來杯咖啡怎麼樣?
◇提問題要客觀,切忌用自己的觀點來解說從別人身上看到的現象
要想準確地了解別人的心理,請避免用自己的觀點來解說從別人身上看到的現象,你隻需要提出你看到的或感覺到的表象即可。如果你僅僅根據自己的經驗就對別人的狀況做出判斷,別人通常出於禮貌會向你做出一個合乎情理的回答,但這種回答很可能不是你想了解的實情。
一個事業有成的男子到他的治療醫生那裏尋求幫助,他的治療醫生關心地問道:“你能告訴我你有什麼問題嗎?”該男子提到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負擔過重的問題,並進行了詳細闡述:他要做的事怎樣怎樣多,每天他要完成多少工作,處理多少大大小小的問題。因此,他根本沒有留給自己的時間。
治療醫生耐心地傾聽著,當他終於說完了之後,治療醫生問道:“你對我說,每天你都要忍受很重的負擔,可是為什麼你還這麼自豪地對我講述這一切?為什麼你在講述這一切的時候,臉上始終洋溢著愉快的表情?”
通過提問和觀察,治療醫生很快就意識到,在生活中追趕該男子的並不是這些工作,雖然他的工作的確很多,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根據他的自我價值觀,他需要這麼多的工作來維持這種大人物的感覺。他很自豪,他是如此重要,有那麼多的事情要他去做,有那麼多的人需要他的幫助。
治療醫生並沒有給該男子一個結論性的回答,他隻是陳述了一個客觀事實。最後,該男子更加詳細地敘述了自己的許多症狀,治療醫生給了他一個準確的治療方案。
不隻是治療醫生,對每一個希望了解別人的人來說,都有一個根本原則,那就是,你隻需提出你看到的和感覺到的,而不要根據你的所見所聞想當然地總結出解決別人問題的辦法。比如你應該說“你今天臉色蒼白”,而不是“今天你看上去好像很累(或者是病了)”,你應該說“你今天根本不能安靜地坐下來”,而不是“你今天非常激動,煩躁不安”,你應該說“你今天一點兒也不健談”,而不是“你今天怎麼又發脾氣了”,你應該說“你今天穿得很時髦、很漂亮”,而不是“你今天是不是與男朋友有一個約會”。
為什麼前一種表達方式比後一種表達方式要好一些呢?理由非常簡單,因為你從別人身上觀察到的現象可能對應很多事實。比如某人臉色蒼白,可能是因為疲勞,也可能是由於生病,或者他故意把自己化成臉色蒼白的樣子。真正的原因應該由他自己對你說——如果他真的願意說的話。
如果你僅僅根據自己的經驗就對別人的狀況做出判斷,在你非常疲勞或是生病的時候會表現得臉色蒼白,那麼你的判斷可能會給別人帶來壓力,使他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必要的解釋。即使他不想對此多說什麼,通常也不會粗暴地回答:“讓我自己待會兒。”而會出於禮貌,給出一個合乎情理但極有可能不是實情的回答。
你看,這些問題,相互之間隻有很細小的差別,所表達的意思幾乎是一樣的,但是對於比較敏感的人來說,可能就大不一樣了。對方可以通過你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提問,了解你的意圖或者願望,對你的感覺可能也會隨之而有所不同。
教你破解身體語言
文字並不是人類最基本的表達和溝通方式,來自身體的語言才是人類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表達和溝通方式。要想了解語言之外的情緒表現,就要通過一些非語言的信息,比如姿態、動作、表情、服飾、語調等,來識別非語言的情緒,理解他人的真意,以便成功地與人交流。
經驗豐富的家長很容易就可以察覺出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說謊——當孩子費盡心機編造故事情節時,他的身體和眼神早已出賣了他。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曆:盡管別人向你闡述了許許多多的理由和相應的論據,但你對他的話還是無法感到滿意和信服。某人向你吐了一大堆的苦水,試圖使你相信,他現在的境遇有多麼辛酸和令人悲傷,但你還是不能相信他所說的情況;某人特意在你麵前炫耀自己現在過得多麼好,但你並不相信他;某人大聲地表示,他對你贈送的禮物是如何喜歡、如何滿意,但你從他的眼神中卻看到另一種意思。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別人已經向你闡述了這麼多的理由,為什麼你還是不相信他呢?真正的原因在於,他的身體向外界傳達出了完全不同的信息,你通過他的身體語言察覺到他在說謊。
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以及信息的傳遞,有80%是通過身體語言完成的。因此,準確地理解身體語言十分重要。
熟悉和了解身體語言,可以使你更加清楚明白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在交流中,一方麵,你要把自己的意思通過身體語言表達出來;另一方麵,你要能夠清楚地了解別人通過身體語言所表達的信息,並且做出回應。
了解他人的身體語言是洞察他人情緒的重要方法,隻要掌握了這種技巧,你就能夠準確有效、迅速快捷地判斷出對方的情緒,並能對自己在判斷他人情緒時的失誤和教訓進行分析,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
◇手語的秘密
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不隻是從臉部表現出來,當人們努力抑製臉部表情的變化時,身體的其他部位會在無意中泄露真情。
下麵是幾種常見的手語:
尼克鬆卷入水門事件後,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出現了摸弄臉頰、下巴等動作。但在水門事件爆發前,尼克鬆從未有過這種動作。心理學家法斯特教授據此認為,尼克鬆這次肯定脫不了幹係。
摸自己身體這種“自我接觸”在心理學上可以解釋為“自我安慰”。自我接觸的原因多為內心不安、緊張加強、恐懼等。當人在精神上受到傷害或產生緊張情緒時,便會不由自主地做出種種舉動,觸摸自己的身體,如撫摸、抓、捏等。尼克鬆的自我接觸就是由於證據確鑿,他不自覺地將恐懼心理流露了出來。
攤開雙手,表示真誠與公開。意大利人毫不拘束地使用這種姿態,當他們受挫時,便將攤開的雙手放在胸前,做出“你要我怎麼辦”的姿態。聳肩的姿態也隨著張手和手掌朝上而來,演員常常用到這個姿勢,以此來顯示自己扮演角色的開放個性。
與開放接納的姿勢相對的,是一種保護自己身體、隱藏個人情緒、對抗侵侮的防衛性的姿勢。一個裁判做了一個判決,某球隊的教練對該判決提出抗議,忽而雙手亂揮,忽而雙手深插口袋中,甚至握拳相向。而裁判用眼瞪著那個球隊教練,雙手交叉在胸前,做出一種防衛性的姿勢。
在談生意過程中,當你說明了來意或觀點之後,對方卻不置可否,不知道是拒絕還是應允時,按照戴爾瑪的經驗,這時候要注意對方手部的微小動作。
手部放鬆,手掌張開;將手攤開放在桌子上,整理桌上的物品;撫摸下巴。以上都可以看作表示肯定情緒的手部動作。
如果對方的內心情緒是否定意義的,那麼雖然表麵上他似乎也會裝出感興趣的神色,但其手部動作卻會泄露內心的秘密。當對方出現下列手部動作時,很可能表明他的心理狀態是“我不高興”“我不想聽你說話”“我不會答應”等。
握緊拳頭;兩手放在大腿上,張開手,兩手拇指相向;兩手交叉放在頭部後麵,或手指按在額頭正中央;和你交談時,不斷地把玩桌上的東西;打開抽屜又關上,好像在找東西;兩手撐住下巴;用手指連續敲桌子。
心理學家還發現,當一個人用手摸頸後時,往往是出現了惱恨或懊悔等負麵情緒。他們把這個姿勢稱為“防衛式的攻擊姿勢”。在遇到危險時,人們常常不由自主地用手護住腦後,但在防衛式的攻擊姿勢中,他們的防衛是偽裝,結果手沒有放到腦後,而是放到了頸後。女人尤其擅用這種偽裝,她們伸手向後,撩起頭發來掩飾自己的惱恨情緒。
人們在大庭廣眾之下演講時,倘若心情激昂,或講到興高采烈之處,也會很自然地手足活動起來,或者撫弄麥克風的架柱。
握手也藏有深層的心理術。一般說來,握手的力氣大小同性格有關。比如握手有力者多是富於主動性並充滿自信的人,握手無力者則缺乏魄力,性格軟弱。另外,在晚會上和不相識的人一個勁兒地握手的人,表明他喜歡顯示自己。
通過握手了解對方的微妙心理活動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根據手的濕潤程度進行推斷。人的身體常伴隨著恐怖、驚訝之類的感情變化,不受自身意誌控製地活動起來,引起呼吸紊亂,血壓和脈搏發生變化,從而出現精神性的出汗現象。如果握對方的手時,感覺對方的手掌滲著汗,就可以認為對方心情緊張,失去了內心的平衡。
曾經在警察局活躍一時的科學搜查老手,就曾經勸警官們試用一下詢問握手法——在審訊嫌疑犯時輕輕地握握手。開始審訊時先握一下手,然後每當觸及核心問題時,邊說“讓我們慢慢談談”之類的話,邊握對方的手。假如嫌疑犯剛開始的手掌是幹的,在談話過程中出起汗來,就可以推測出此人正是罪犯。眾所周知的測謊儀就是依靠記錄受測者的汗腺的興奮情況,對其心理狀況進行科學的判斷,其原理和詢問握手法沒有什麼不同。
◇足語的秘密
比起手部動作來,腿部和足部動作顯然要少一些,它們的表現也因此比手部單純得多。而且當一個人感情激昂時,足部動作反而會更貧乏,所以通過足部動作透露出的情緒信息往往被人們忽視。
然而,正因為人們總是忘記了去注意自己的雙腳,它們所提供的信息也就更有價值,更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內心。
當你看到某人兩隻腳踝相互交疊時,就應注意此人是不是正在克製自己。因為人們在克製強烈的情緒時,會情不自禁地將腳踝緊緊交疊。在生意場或其他社交場合中,當一個人處於緊張、惶恐的情況下時,往往會做出這種姿勢。有人開玩笑說,這種姿勢就像“急著上廁所而又不能去的樣子”。
談判時,當對方身體坐在椅子前端,腳尖踮起,呈現一種殷切的姿態,這就是願意合作、產生了積極情緒的表示。這時善加利用,雙方就可能達成互惠的協議。
有位商人在談生意時發現對方露出不快的神色,似乎不願意繼續和他談下去。為了做成這筆生意,他仍然委婉地說:“我誠心誠意地要做成這筆交易,我已經把底牌都攤開給你們看了。”他滿以為態度如此誠懇,對方肯定會答應他,殊不知對方更加強硬了。因為對方已發現了他口是心非,難以信任,最後大家不歡而散。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意料不到的結局呢?原來是他的腿泄露了他內心的真實感受。在說話時,他身體挺直,兩腿交叉蹺起,這一姿勢表示懷疑與防範,與他所說的“誠心誠意”正好相反,對方當然不願意與他簽訂這項協議了。
所以,在推銷商品或個人交往中,要關注那些“架二郎腿”的人。對於那些坐在椅子上翹起一隻腳或跨坐在椅子上的人,更要提高警惕,因為這種人往往缺乏合作的誠意,對別人的需求漠不關心,甚至還會對你帶有一定的敵意。
人們能夠自信地站立、忐忑不安地站立嗎?當然可以。
自信地站立,通常情況下表現為雙腳同時穩定地支撐著自己的整個身體,雙腿伸直,但是腿部肌肉是放鬆的,膝蓋並不像集合點名時那樣不自然地繃直。雙腳的位置並非完全平行,而是腳尖略微朝向外側。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通常不會頻繁地走動,站立的姿勢大體上講是充滿自信的。
忐忑不安地站立時,人們往往傾向於將身體的重心轉移到某一隻支撐腳,而伸出另一隻腳。他的腳尖可能會略微朝向內側。這種情況下,人們通常不會站著不動,而是會不停地走來走去,不斷地試圖尋找一個更安全的地方。這樣的姿勢顯得不穩定和不自信。
走路的姿勢和腳步的幅度也會折射一個人內心的情緒。比如,一個人兩手插在口袋中,拖著腳步,很少抬頭注意自己正在往何處走,說明這個人的心情非常沮喪。而一個身體前傾,步伐很大的人則很可能正著急趕時間。相反,抱著雙臂、邁著八字步緩慢行走的人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他那悠閑的心境。
◇舌頭的秘密
舌頭的吞吐之間,其實是大有學問的。
舌頭盡管是身體內的一個器官,但因為它可以被露在外麵,所以也成了身體語言的媒介之一,可以用來表達恐懼、欲望、拒絕,以及侵犯他人等信息。所有的這些,都可追究到嬰兒被喂食的本能反應。
例如,有許多敏感、脆弱、帶點神經質的人,經常有“咬東西”的動作,追根溯源,是嬰兒饑餓時緊咬母親乳頭才覺得心安這種原始本能的再現。因此,“咬東西”是一種“口腔安慰”,它是嬰兒時期因為某些不知道的原因而形成的習慣性焦慮所造成的。小時候的吮手指、咬指甲,長大後的咬圓珠筆、咬香煙,雖然咬的東西不同,但意識深處的那種焦慮不安則是一樣的。
在舌頭的諸多動作裏,最值得討論的,乃是用舌頭表達“拒絕”的各種動作。
例如,當人們受到巨大驚嚇時,除了目瞪口呆、雙手平舉、掌心向外,還會把舌頭伸出來。這些動作所代表的符號意義以前一直讓人猜疑,但到了現在,大家已達成共識,這是一組誇大的表示拒絕的動作。雙手平舉、手心向外,是一種想要把可怕事物推開的動作,而舌頭伸出來和嬰兒用舌頭頂開他不想吃的食物一樣,是在表達拒絕,隻是這種拒絕的程度更大一些。
由於上述動作是人們被嚇到時的身體語言,於是,當人要侵犯別人時,就會己所不欲而“施”於人,用這種動作來侵犯別人。這就是“侵犯式的吐舌頭”,也就是所謂的“吐舌頭,扮鬼臉”。這種動作之目的在於嚇人,無禮地侮辱人,但它所要表達的仍是拒絕,以及由此轉化成的輕蔑。
當人們碰到某種小緊張、小尷尬時,也會吐舌頭。但這種情況下的吐舌頭動作不會太久,吐一下就很快縮了回去。這種形態的吐舌頭,在世界各國的幼兒園孩子身上非常容易看到,其所表達的乃是程度最輕微的拒絕,但並不帶有任何侵犯性的意義。盡管幼兒園老師會在孩子吐舌頭後加以製止,但這種動作還是被延續了下來,成為了一種“扮可愛”的表現。
除了上述伸舌頭、吐舌頭之外,舌頭還有一種無論老幼、不分男女都會做的動作,那就是當人們專心做一件事情,如專心解一道數學難題、專心玩遊戲或心無旁騖地讀一本書時,通常會把舌頭露出一點兒,用雙唇緊緊地抿住,一動也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