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reference_book_ids\":[7148733883326925861]}],\"1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quote_content\":\"《情商》reference_book_ids\":[714873388332692586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如果你不懂EQ,從現在起,我們宣布——你落伍了!——美國《時代》周刊
“EQ”,一個時髦名詞的誕生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某保險公司雇用了5000名推銷員,並對他們進行了職業培訓,每名推銷員的培訓費用高達3萬美元。誰知雇傭後第一年就有一半人辭職,4年後這批人隻剩下不到1\/5。
原來,在推銷保險的過程中,推銷員得一次又一次地麵對被拒之門外的窘境。許多人在遭受多次拒絕後,便失去了繼續從事這項工作的耐心和勇氣。
該公司決定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來調查,希望他能為公司的招聘工作提供幫助。調查的重點是,那些善於將每一次拒絕都當作挑戰而不是挫折的人,是否更有可能成為成功的推銷員。
塞利格曼教授以提出“在人的成功中樂觀情緒的重要性”的理論而聞名。他認為,當樂觀主義者失敗時,他們會將失敗歸結於某些他們可以改變的事情,而不是某些固定的、他們無法克服的困難。因此,他們會努力改變現狀、爭取成功。
接受該保險公司的邀請之後,塞利格曼對1.5萬名新員工進行了兩次測試:一次是該公司常規的以智商測驗為主的甄別測試;另一次是塞利格曼自己設計的、用於測試被測者樂觀程度的測試。之後,塞利格曼對這些新員工進行了跟蹤研究。
在這些新員工當中,有一組人沒有通過智商甄別測試,但在樂觀測試中,他們卻取得了“超級樂觀主義者”的好成績。跟蹤研究的結果表明,這一組人在所有人中工作任務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們的推銷業績比“一般悲觀主義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從此,通過塞利格曼的樂觀測試便成了該公司錄用推銷員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實際上,塞利格曼的樂觀測試就是情商測驗的一個雛形,它在保險公司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證明,與情緒有關的個人素質在預測一類人能否成功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也為“情商”理論的誕生,提供了實踐方麵的有力支持。
正式提出“情商”這一術語的是美國耶魯大學的彼得·沙洛維教授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約翰·梅耶教授。兩年後,他們將情商定義為一種社會智力,並對其應包含的能力內容做了界定,分別為:
——區分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
——調節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
——運用情緒信息去引導思維的能力。
“情商”這一概念的提出,在心理學界引起了廣泛的重視,並開始受到一些企業界人士的注意,不少企業管理人員嚐試著把它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簡單來說,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簡稱EQ)是一個人自我情緒管理(自控力)以及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指數。和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IQ)一樣,情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主要指人在情緒、情感、意誌、耐受挫折等方麵的品質。
整體來說,情商就是一種情緒管理的能力,一種準確覺察、評價和表達情緒的能力,一種接近並產生感情以促進思維的能力,一種調節情緒以幫助情緒和智商發展的能力。
美國新澤西州AT&T貝爾實驗室的一位負責人,曾經用情商的有關理論對他的職員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那些業績好的員工,的確不都是具有高智商的人,而是那些對情緒傳遞有回應的人。
另外一個例子是,美國創新領導力中心的坎普爾及同事,在研究“曇花一現的主管人員”時發現,這些人之所以失敗,並不是技術上無能,而是情緒掌控能力差,從而導致人際關係陷入困境而最終失敗。
由於在企業界的成功應用,情商聲名大震,並開始引起新聞媒體的濃厚興趣。1995年10月,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商》一書,把情商這一研究新成果介紹給大眾,該書迅速成為世界性的暢銷書。一時間,“情商”的概念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的宣傳。
在《情商》一書中,丹尼爾·戈爾曼明確指出,情商不同於智商,它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下列三種可以學習的能力組成的:
——了解自我的能力:能立刻察覺自己的情緒,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
——管理自我的能力:能夠安撫自己,擺脫強烈的焦慮、憂鬱以及控製刺激情緒的根源;
——激勵自我的能力:能夠依據活動的某種目標,調動、指揮自己的情緒,增強注意力與創造力。
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是一個人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種發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能力影響生活各個層麵和人生未來的關鍵品質。他認為,在導致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因素是重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情商因素。
從此,“情商”作為一個時髦的名詞,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言談話語中。EQ成了美國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茶餘飯後的討論話題。
應該用EQ來教育下一代
在人類曆史上,科學家們曾陷入各種各樣的誤區,智商測驗便是其中之一。
1904年,法國教育部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委托專家研究公立學校低能兒童的管理問題。比內是這個委員會的委員,他與另一位心理學家西蒙合作,試著用一種測驗的方法,去辨別有心理和智能缺陷的兒童。次年,一套用以測量兒童智商高低的問卷被編製出來,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測驗量表。
比內-西蒙智力測驗量表的問世,很快引起了法國教育部的重視,繼而得到了大力推廣。從此以後,智商測驗便開始被用來幫助預測兒童的智商高低,並判斷他們在經過智商訓練後能得到多大的提高。
不久,為成人編製的智力測驗量表也出現了,並在西方社會迅速普及,掀起了一股智商測試的熱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約有200萬人參與了智商測驗,接受智商甄別。同時,根據測驗情況他們被安排在了適當的職位上。
此後,各種測量智商的測驗表相繼問世,智商測驗迅速滲透到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有數百萬人參加了智商測驗。在20世紀的西方世界,幾乎沒有人能夠逃避這種測驗。
智商測驗日益推廣,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當時的美國,智商測驗已成為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在個體和團體智商測驗上的得分,是其一生職業選擇、安置和決策的主要依據。
智商測驗分數決定著誰被定為弱智或天才,誰進入名牌大學或被提供其他教育機會。在部隊和一些大型企業,誰服役當軍官、誰接受管理訓練,智商測驗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然而,自智商測驗出現百餘年來,智商測驗能在多大程度上預測一個人的未來這一問題,卻引發了心理學家們的廣泛討論。因此,智商測驗是否有效,智商分數是否有實際效用,理所當然地受到人們的頗多質疑。
為此,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有趣的研究。1981年,他們挑選了伊利諾伊州某中學的81位畢業致辭代表,這些人的平均智商在全校是最高的。研究發現,這些學生進入大學後,在校期間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後,在工作中卻表現平平。從中學畢業算起,10年後,他們當中隻有1\/4的人在本行業內達到了同齡人的最高階層,很多人的表現甚至遠遠不如同齡人。
波士頓大學教授凱倫·阿諾參與了此項研究,他針對這一調查結果指出:“麵對一位畢業致辭代表,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他考試成績不錯。麵對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無非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學家所編製的智商測驗題時成績不錯,但我們無法準確地預測他未來的成就。”
《正態曲線》一書的作者理查德·赫恩斯坦和查爾斯·默裏也坦言:“假設一個人參加智商測驗,數學僅得了50分,也許他不宜立定誌向當數學家,但如果他的夢想是自己創業、當參議員,或者賺100萬,就並非沒有實現的可能。影響人生成敗的因素實在太多,相比之下,區區的智商測驗何足道哉?”
的確,智商測驗在一定程度上能預測一個人的學業成績,但是,憑學業成績能否準確預測他們的未來呢?如果智商測驗無法預測誰會獲得事業上的成功,誰會擁有融洽的人際關係,那麼它的存在又有多少實際價值呢?
於是,心理學家們提出了新的可能,導致成功的因素中至少還有70%以上的沉睡因素正等待著我們去喚醒、去運用。它不是智商,那麼它又是什麼呢?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嘉納,在對智商測驗提出嚴厲批評的同時,開始研究智商以外的智力。不久,他提出了人際智力和自知智力。他認為,人際智力能夠認識他人的情緒、性情、動機、欲望,並使自己能給予適度的反應,而自知智力能夠根據自己的感受,規範個人的行為。
在這兩類智力中,嘉納明確提到了他人情緒和認識自我的重要性,為情商的產生做了有力的鋪墊。
近年來,國外心理學家們又提出了“新情商”的概念,為EQ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認為,情商是測定和描述人的“情緒情感”的一種指標。它具體包括情緒的自控能力、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對他人的理解與寬容。
關於情商,專家學者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EQ創始人沙洛維博士和梅耶博士說:“EQ已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研究成果。”
把EQ介紹給大眾的丹尼爾·戈爾曼博士認為:“僅有IQ是不夠的,應該用EQ來教育下一代,幫助他們發揮與生俱來的潛能。”
美國《讀者文摘》更加堅定地反問讀者:“掌握了EQ,還有什麼不能利用的呢?”
美國《時代》周刊甚至宣稱:“如果你不懂EQ,從現在起,我們宣布——你落伍了!”
與EQ有關的新生事物也層出不窮,美國有了EQ月刊,它倡導:“做EQ測驗吧,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
美國EQ協會也迅速成立,它以研究和宣傳EQ的作用為目的,以證明其重要性為宗旨。該協會的宣言是:讓我們再進化一次,成為智慧的上帝!
大學校長的悲哀
人的情緒體驗是無時無處不在的,相信每個人都曾有過莫名其妙被某種情緒侵襲的體驗。這些情緒體驗既包括積極的情緒體驗,也包括消極的情緒體驗。所以,認識情緒,進而管理情緒,就成了我們必須正視的課題。
《牛津英語詞典》上說:情緒是心靈、感覺、情感的激動或騷動,泛指任何激動或興奮的心理狀態。簡單來說,情緒是一個人對所接觸到的世界和人的態度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就是快樂、生氣、悲傷等心情,它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想法和決定,更會激起一連串的生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