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將情緒大致分為愉快和不愉快兩種體驗:
愉快的情緒體驗包括喜悅、快樂、積極、興奮、驕傲、驚喜、滿足、熱忱、冷靜、好奇心和如釋重負等。
不愉快的情緒體驗有失望、挫折、憂鬱、困惑、尷尬、羞恥、不悅、自卑、愧疚、仇恨、暴力、譏諷、排斥和輕視等。它們又可細分為合理的情緒和不合理的情緒。
快樂、激動、悲傷、恐懼、憤怒、害怕、擔心、驚訝等感覺,共同構成了人類豐富多彩的情緒生活。人活著,就免不了體驗這些情緒。情緒左右了人類無數的決定和行為,無論是對我們的學習經驗,還是社會適應能力來說,情緒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由此可見,情緒是多種情感交錯而引起的一連串反應,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互動關係,它並不是理智可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
20世紀60年代早期,美國一位很有才華、曾經做過大學校長的人競選美國中西部某州的議會議員。此人資曆很高,又精明能幹、博學多識,非常有希望贏得選舉的勝利。
但是,有一個謠言卻在此時散布開來——3年前,在該州首府舉行的一次教育大會中,他跟一位年輕的女教師有一點兒“曖昧”的行為。這隻不過是一個很小的謠言,但這位候選人卻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對此感到非常憤怒,並竭力想為自己辯解澄清。由於按捺不住對這一惡毒謠言的怒火,在以後的每一次集會中,他都要站起來極力澄清事實以證明自己的清白。
其實,大部分選民根本沒有聽到或過多地注意到這件事,但此時人們卻越來越相信有那麼一回事兒了。有些人甚至義正詞嚴地反問:“如果你真是無辜的,為什麼要百般狡辯呢?”
如此火上澆油,使這位候選人變得更加氣急敗壞。他聲嘶力竭地在各種場合中為自己辯白,譴責謠言的傳播者。然而,這卻更使人們對謠言信以為真。最悲哀的是,連他的太太也開始轉而相信謠言了,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消失殆盡。
最後,他在選舉中敗北了,從此一蹶不振。
雖然這位候選人的智商很高,但很明顯,他缺乏高情商,不懂得情商是一種表達和調控情緒的藝術。
那麼,情商和情緒的關係是怎樣的呢?無數事例證實:情商就是一種情緒管理的能力。情商高,代表著自控力強,人際關係和社會適應力也比較好。反過來說,情商低,就代表一個人常常會陷入大悲大喜之中,因為憂鬱而一事無成,或者是脾氣暴躁無常,常出現暴力行為,人際關係就容易緊張,社會適應力也較差。
比如,你可能會因為馬上要進行一次很重要的公開講話而緊張不已,生怕出差錯。如果你一直讓自己陷入這種恐慌的情緒中,毫無疑問,你的這次演講肯定沒有條理,是亂講一通。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一直陷於這種緊張之中並不能改變什麼,並且開始試著控製自己的情緒,靜下心來分析緊張產生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方法,也就是說,你開始控製自己不良的情緒,那麼,當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害怕、會緊張、會恐懼之後,就不會感覺那麼緊張了。
一個人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種種不如意,有的人會因此大動肝火,結果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而有的人則能很好地控製住自己的情緒,泰然自若地麵對各種刁難,在生活中立於不敗之地。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取得成功,你有必要調控自己的情緒,理智客觀地處理所有問題。
一個人的情緒管理得好,相對來說他的自控力就會增強,因而做事的效率大增,成功的概率也跟著提高。唯有在了解自我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進一步地管理情緒,達到自我激勵、發揮創造力等目的。
情商是管理情緒的一門藝術,如果你想要快樂幸福地生活,就要學會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提高自控力,這也是提高情商的一種方法。
付不起的是心態
19世紀,美國“建築大王”凱迪的女兒和“飛機大王”克拉奇的兒子在雙方父母的撮合下開始交往。但兩個人的交往並不順利,總是磕磕絆絆的,爭吵時有發生。兩家人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巨富,兒女們的這種關係讓他們大傷腦筋,他們甚至擔心會發生什麼不測。
誰承想,擔心什麼就有什麼,令他們震驚的事還是發生了,凱迪的女兒竟然被克拉奇的兒子毒死了。
克拉奇的兒子小克拉奇因一級謀殺罪被關進大牢,受到沉重打擊的兩家人的生活從此變得暗無天日。但克拉奇的兒子在事實麵前拒不承認自己的罪行,這使得凱迪一家非常氣憤,克拉奇一家也在拚命地為兒子奔走上訴。如此一來,兩家人便結下了深仇大恨。
一年以後,法院做出終審,小克拉奇投毒謀殺的罪名成立,被判終身監禁。克拉奇為了讓兒子將來得到緩刑,也為了消除兒子的罪惡,不厭其煩地花重金為凱迪一家做經濟補償,以便凱迪能不時地到獄中替他兒子說情。克拉奇每一次的補償都是巧妙地出現在生意場上,這使得凱迪不得不被動接受。
凱迪每得到克拉奇家族一筆補償,就像是接過一把刺向自己內心的尖刀,悲痛難言,這使得他更加深深地埋怨自己。而克拉奇全家更是無時無刻不生活在自責中,他們怨恨自己沒有教育好兒子。
兩家人都是美國企業界的輝煌人物,然而生活卻如此捉弄他們,讓他們不得安生。一年又一年,兩家人的心情被巨大的陰影籠罩,從來沒有真正地笑過。他們也承認,這些年為此所付出的心理代價是無法用金錢來計算的。
不料,20年後的一件極為偶然的事件使事情全部變了樣,一名被判投毒的凶犯一再上訴,不承認自己投毒。這時醫學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經過多次化驗,發現死者原來是因服用了一種罕見的藥物而中毒,與所謂的凶殺毫無關係。
這和20年前克拉奇兒子“謀殺”凱迪女兒的事件一模一樣,原來這是一個誤判。20年後,克拉奇的兒子被釋放出獄。但是整整20年,凱迪與克拉奇兩家人都因為這件事在心理上彼此仇恨,成了這個世界上受傷最大又最不幸的人。
事實證明,凱迪女兒的死並不涉及恩怨情仇。這件事情引起了美國媒體的關注,麵對記者的采訪,凱迪與克拉奇說了同樣的話:“20年來我們付不起的是,我們已經付出而又無法彌補的心態。”
人生的所謂得與失,在很多時候並沒有實際意義,而被帶入其中的無法挽救的或惡劣、或悲傷、或仇恨的心情,卻可以使人們失掉對整個生活的感受和看法。這種因心情而引起的得與失,比物質上的得與失更加致命。
“我們付不起的是心態。”這是克拉奇與凱迪兩家人經過20年的體驗總結出來的一句至理名言。
人生在世,我們常常付不起的是生活中某件事對我們的情緒與心態所形成的那種漫長的主宰。正是這種情緒與心態,改變甚至毀滅了許多人的生活。
佛家和道家一再勸告人們不要去計較,一切都要想開、放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扭轉某事某物到來時牽製人們的那種情緒與心態,因為這才是最昂貴而又最付不起的。漫漫人生路,當事情過去,當經曆的已經經曆,我們便會發現,我們身在其中的苦,我們所飽嚐的種種滋味,正是我們曾經所付出的一種又一種的情緒與心態!
米歇爾教授的軟糖實驗
人要學會調動自己積極的情緒,控製自己消極的情緒。隻有那些擁有自控力的人,才能走向成功。你能調動情緒,就能調動一切。
在法庭上,律師拿出一封信問洛克菲勒:“先生,你收到我寄給你的信了嗎?你回信了嗎?”
“收到了!”洛克菲勒回答他,“沒有回信!”
律師又拿出二十幾封信,一一詢問洛克菲勒,而洛克菲勒都以相同的表情,一一給予相同的回答。
律師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暴跳如雷並不斷咒罵。
最後,法官宣布洛克菲勒勝訴。因為律師情緒的失控讓他自己亂了章法。
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麵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對手,有時候采用何種手段已不太重要,而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卻至關重要。
1960年,著名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的幼兒園進行了這樣一個實驗。一群兒童依次走進一個空蕩蕩的房間,在房間最顯著的位置,米歇爾教授為每個孩子放了一顆軟糖。
接下來,測試老師對孩子們說:“誰能堅持到老師回來時還沒把這顆軟糖吃掉,誰就可以得到另外一顆軟糖作為獎勵。但是,如果老師還沒回來你就把軟糖吃掉的話,你就隻能得到這一顆軟糖了。”
結果發現,有些孩子自控力差,老師不在,又經受不了軟糖的誘惑,就把軟糖吃掉了。而另外一些孩子,則牢牢記住了老師的話,認為自己隻要堅持一會兒,就可以得到兩顆軟糖,於是,他們盡量克製自己。他們並非不愛吃軟糖,卻努力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他們有的唱歌,有的蹦蹦跳跳,有的幹脆離開座位到旁邊去玩,堅持不看那顆軟糖,一直等到老師回來。就這樣,他們得到了獎勵——第二顆軟糖。
研究者把孩子分成兩組:能夠抵擋住誘惑、堅持下來得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和不能堅持下來隻得到一顆軟糖的孩子,並對他們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
結果發現,長大後,那些隻得到一顆軟糖的孩子普遍沒有得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取得的成就大。這就說明,凡是小時候缺乏自控力的,無論他的智商如何高,其成功的概率都很小;反之,那些小時候便能很好地控製自己,尤其能夠通過轉移注意力來控製自己的孩子,往往能夠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由此看來,在決定人生成敗方麵,人的非智力心理素質的作用常常超過智力因素。一個高情商的人,是一個能夠成熟地調控自己情緒的人,同時他也就具備了調節別人情緒的能力。
想要控製情緒,就需要先了解情緒。情緒其實具有兩極性,如積極和消極的情緒、激動和平靜的情緒等。同時,情緒的強弱程度、情緒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各種不同的情緒表現形式都可用來作為衡量情緒的尺度,如情緒的緊張程度、情緒的激動程度、情緒的快感程度等。
積極和消極的情緒就是情緒兩極性的典型表現。積極、愉快的情緒使人充滿信心,努力工作;消極的情緒如悲傷、鬱悶等,則會降低人的行為效率。
情緒的兩極性表現為肯定和否定的對立性質,比如滿意和不滿意、愉快和悲傷、愛和憎等。而每兩種相反的情緒之間又存在著許多程度上的差別,具體表現為情緒的多樣化形式。
雖然兩種情緒處於明顯的兩極對立狀態,但它們仍可以在同一事件中同時或相繼出現。例如,兒子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犧牲了,父母既體驗著英雄為國捐軀的榮譽感,又深切感受著失去親人的悲傷。
同樣,對於人來說,同一種情緒也可能同時具有積極和消極的作用。恐懼會使人緊張,抑製人的行動,減弱人的正常思維能力,但同時也可能調動他的潛力,促使他向危險挑戰。
緊張和輕鬆也是情緒兩極性的一種表現。緊張總是在一定的環境和情景下發生,比如客觀情況賦予人需要的急迫性、重要性等,人們在這種時候就極易產生緊張情緒。當然,緊張也取決於人的心理狀態,比如腦力活動的緊張性、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活動的準備狀態等。
通常情況下,緊張能對人活動的積極狀態產生顯著的影響。它能引起人的應激活動,產生對活動有利的一麵。但過度的緊張則可能使人產生厭惡、抑製心理,並導致其行為的低效和精神的疲憊,甚至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