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來到動物的樂園(2 / 3)

3.其他

在非洲地區也有會噴射毒液和不會噴射毒液的眼鏡蛇,與亞洲的眼鏡蛇毫無血緣或親緣關係。

分布在南非的唾蛇和非洲的黒頸眼鏡蛇都是會噴射毒液的眼鏡蛇,但是後者的體型卻比較小。毒液準確地噴射入超過2公尺外的受害者眼內,若不及時清洗會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失明。射毒眼鏡蛇可以將毒液噴射到較大動物的眼睛裏而使其暫時失明。如果清洗及時,一般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

6.青蛙

青蛙,英文名frog。是水陸兩棲動物,它主要包括兩類動物,分別為蟾蜍和蛙。它們成體沒有尾巴,卵產於水中,卵化後變成蝌蚪用鰓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蛙和蟾蜍之間的區別並不大,是一科中同時包括兩種。一般來說,蟾蜍多在陸地生活,因此皮膚多粗糙;蛙體形較苗條,多善於遊泳。兩種體形相似,頸部不明顯,無肋骨。前肢的尺骨與橈骨愈合,後肢的脛骨與腓骨愈合,因此爪不能靈活轉動,但四肢的肌肉卻很發達。由於青蛙以害蟲為食,故有人類的好朋友之稱。

無尾目是生物從水中走上陸地的第一步,比其他兩棲綱生物要先進,雖然多數已經可以離開水生活,但繁殖仍然離不開水,卵需要在水中經過變態才能成長。因此不如爬行綱動物先進,爬行綱動物已經可以完全離開水生活。

有趣的青蛙

外形特征

蛙的種類大約有4800種,絕大部分都在水中生活,也有部分生活在雨林潮濕環境的樹上的。蛙雖為兩棲動物,但不能完全脫離於水,因此繁衍後代還需要產卵於水中經過蝌蚪階段。當然,也有樹蛙是利用樹洞中或植物葉根部積累殘餘的水窪就能使卵經過蝌蚪階段的。2003年在印度西部新發現一種“紫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中,隻有季風帶來雨水時才出洞生育。而在我國廣東廣州荔灣區一帶也發現一種“波動青蛙”,但它的外形比較像蟾蜍。蛙類和蟾類很難絕對地區分開,有的科如盤舌蟾科就即包括蛙類也有蟾類。但最新品種“波動青蛙”至今尚未有分類。

據蛙類體積來看,最小的隻有50毫米,隻相當一個人的大拇指長,大的也有300毫米(一尺多長),瞳孔都是橫向的,皮膚光滑,舌尖分兩叉,舌跟在口的前部,倒著長回口中,能突然翻出捕捉蟲子。有三個眼瞼,其中一個是透明的,在水中保護眼睛用,另外兩個上下眼瞼是普通的。頭兩側有兩個聲囊,可以產生共鳴,放大叫聲。體形小的品種叫聲頻率較高。有的蛙類皮膚分泌毒液以防天敵,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雨林中的一種樹蛙分泌物被當地印第安人用來製作箭毒,見血封喉。

分布範圍

蛙類在全世界都有分布,除了加勒比海島嶼和太平洋島嶼以外。但由於氣候的變化和環境的汙染以及外來物種的侵入使蛙的棲息環境逐漸縮小導致蛙的數量在全世界迅速減少。

生活習性

蛙類基本在夜間捕食,主要是以昆蟲為食,但大型的蛙類可以捕食魚、鼠類,甚至鳥類。青蛙具有人類朋友的美稱,因為青蛙可捕食大量田間害蟲,對人類有益。它不單單是害蟲的天敵、豐收的衛士。那熟悉而又悅耳的蛙鳴,其實就如同是大自然永遠彈奏不完的美妙音樂,是一首恬靜而又和諧的田野之歌。“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那清脆的蛙的叫聲總給農民帶去播種的希望,總能帶動收獲的喜悅與歡樂!

曆史

青蛙最原始的進化開始於三疊紀早期,它是兩棲類動物。現今最早有跳躍動作的青蛙出現在侏羅紀。隨著青蛙的不斷進化,出現各種令人害怕的樣子怪誕的青蛙。蛙類的皮膚可分泌出毒液,其主要目的為防天敵。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雨林中的一種樹蛙分泌物被製作為毒箭,一箭都有可能至於人死地。

蛙類祖先原本是在水裏生活的,但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一些河流、湖泊成了陸地,蛙類的祖先不得不隨著環境的改變從水裏向陸地發展。生活環境的改變迫使蛙類的祖先們對自己身體的器官作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一些能適應陸地生活的種類生存下來,運動器官由水裏遊動的尾巴變成了陸地和水裏都能運動的四肢,呼吸器官由鰓變成了肺。蛙類的祖先由水生向陸生的一番轉變並不十分徹底,於是便有了後來的水中產卵,由蝌蚪發展成體,或許這說是蛙類祖先留給它們遺產吧!從青蛙幼體的發育中表現了出來。

捉蟲能手

青蛙是捉蟲能手,它們偏愛吃小昆蟲,於是便有了他們一套的捕蟲手法。一隻青蛙趴在一個小土坑裏,後腿蜷著跪在地上,前腿支撐,張著嘴巴仰著臉,肚子一鼓一鼓地等待著獵物的到來。一隻蚊子飛過來,青蛙身子向上一躥,舌頭一翻,又落在地上。蚊子不見了,它回複原來的樣子,等待著下一個目標的到來。

歌唱家

青蛙是有明的歌唱家。它嘴邊有個鼓鼓囊囊的東西,那是它的聲囊,它可以隨時的放聲高歌。蛙的聲帶位於喉門軟骨上方。有些雄蛙口角的兩邊還有能鼓起來振動的外聲囊,聲囊產生共鳴,使蛙的歌聲雄偉、洪亮雨後,當你漫步到池塘邊,你會聽到雄蛙的叫聲彼此呼應,此起彼伏,彙成一片大合唱。科學工作者指出,蛙類的合唱並非各自亂唱,而是有一定規律,有領唱、合唱、齊唱、伴唱等多種形式,互相緊密配合,是名副其實的合唱。據推測,合唱比獨唱優越得多,因為它包含的信息多;合唱聲音洪亮,傳播的距離遠,能吸引較多的雌蛙前來,所以蛙類經常采用合唱形式。由此可見,青蛙還是很有心機的一種動物啊!

運動健將

你別看青蛙表麵上傻傻呆呆的,它可聰明著呢!它的眼睛鼓鼓的,頭部呈三角形,爬行動作很遲鈍,但是人家的彈跳力可是一流的。當你稍一走近,它們就會跳起,這一跳的距離可有它體長的20倍。而且它還是一個遊泳高手,因為我們遊泳中的蛙泳姿勢就是跟人家學來的。有時候,動物還真是人類最好的老師。

偽裝高手

看它笨笨的,可沒想到人家也是偽裝高手。青蛙除了肚皮是白色的以外,頭部、背部都是黃綠色的,上麵有些黑褐色的斑紋。有的背上有三道白印。青蛙為什麼呈綠色?原來青蛙的綠衣裳是一個很好的偽裝,當它在草叢中的時候幾乎和青草一個顏色,這樣可以防止自己被敵人發現。

青蛙頭上有兩隻圓而突出的眼睛,一張又寬又大的嘴、舌頭很長。身體的背上是綠色帶有深色條紋,腹部是白色。身體下麵有四條腿,前腿短,後腿長,腳趾間有蹼。這樣方便他來回於水陸兩地。

7.駱駝

駱駝

駱駝單從外形上區分有兩種,一種是一個駝峰的單峰駱駝,另一種是兩個駝峰的雙峰駱駝。單峰駱駝比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運貨,也能馱人。雙峰駱駝四肢粗短,更適合在沙礫和雪地上行走。駱駝和其他動物不一樣,特別耐饑耐渴,人們能騎著駱駝橫穿沙漠。駱駝還有著“沙漠之舟”的美稱。駱駝的駝峰可以儲藏脂肪,當食物短缺時,這些脂肪能夠分解成駱駝身體所需要的養分,供駱駝生存需要。駱駝能夠連續四五天不進食,就是靠駝峰裏的脂肪。另外,駱駝的胃裏有許多瓶狀的小泡,可以儲藏水,這些“瓶子”裏的水使駱駝即使幾天不喝水,也不會有生命危險。

駱駝的身體結構完全是依照沙漠環境而生長的,它們的耳朵裏有毛,能阻擋風沙進入;駱駝有雙重眼瞼和濃密的長睫毛,可防止風沙進入眼睛;駱駝的鼻子還能自由關閉。這些“裝備”使駱駝一點也不怕風沙。沙地軟軟的,人腳踩上去很容易陷入,而駱駝的腳掌扁平,腳下有又厚又軟的肉墊子,這樣的腳掌使駱駝在沙地上行走自如,不會陷入沙中。沙漠的冬天十分寒冷,但駱駝卻有卻相當厚實的皮毛,這些皮毛可以有效地保持體溫。駱駝熟悉沙漠裏的氣候,有大風快襲來時,它就會跪下,旅行的人可以預先做好準備。駱駝的行走速度緩慢,但卻可以運送很多東西,他是沙漠裏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人們把它看作渡過沙漠之海的航船,有“沙漠之舟”的美譽。

沙漠之舟

雙峰駝的駝峰內可以存儲40公斤的脂肪,這些脂肪會在炎熱缺水的情況下分解成駱駝所需的營養和水分。駱駝能在10分鍾內喝下100多升水,同時排水少,夏天一天中僅排尿一升左右,而且它們要在體溫約40度時才開始出汗,並不輕易張開嘴巴,這些就使駱駝能在沙漠中堅持8天不喝水也不會渴死。其他動物會在身體缺失水分的情況下抽取自身血液中的水分來補充,但這樣會使血液變稠而導致循環速度降低,代謝功能失調而發生中暑。駱駝則以肌肉中的水分來平衡。雙峰駝交配期在1、2月,單峰駝則在雨季,這時雄性變得好鬥。單峰駝孕期12月,雙峰駝13月,哺乳期3~4個月。小駱駝在剛出生的時候就很強壯,一天就可以跟著母親到處跑,雙峰駝喜結小群,可吃任何植物,春秋分別在分布區南北遷徙。

駱駝的峰裏是什麼

很多人都認為駱駝的駝峰裏存儲了很多水,所以才能在沙漠中長時間行走。但事實上,駝峰中貯存的是沉積脂肪,不是水袋。脂肪被氧化後產生的代謝水可供駱駝生命活動所需。因此有人認為,駝峰實際存貯的是“固態水”。經測定,1g脂肪氧化後產生1.1g的代謝水,一個45kg的駝峰就相當於50kg的代謝水。但事實上脂肪的代謝不能缺少氧氣的參與,而在攝入氧氣的呼吸過程中,從肺部失水與脂肪代謝水不相上下。也就是說,駱駝的駱峰不具備固態水貯存器的作用,而僅僅是一個能量貯存庫,它為駱駝在沙漠中長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質保障。

駱駝的瘤胃被幾塊肌肉塊分割成若幹個盲囊,即所謂的“水囊”。有人認為駱駝一次性飲水後胃中貯存了許多水,因此才不會感到口渴。而實際上那些水囊,隻能保存5~6L水,而且其中混雜著發酵飼料,呈一種粘稠的綠色汁液。這些綠汁中含鹽分的濃度和血液大致相同,駱駝很難利用胃裏的水。而且水囊並不能有效地與瘤胃中的其他部分分開,也因為太小不能構成確有實效的貯水器。然而,人們從解剖中發現,駱駝身上除了駝峰和胃以外,再沒有其他可供貯水的專門器官了,因此可斷定,駱駝沒有貯水器。

駱駝的性情暴怒,尤其是在發情期。發怒時口噴唾液,並會咬人、踢人,十分危險。駱駝原產於北美,約在4000萬年前左右。後來其分布範圍擴大到南美和亞洲,而在其產地則消失了。雖然雙峰駝行進速度僅為每小時3~5公裏,但能長時間背負重物,每日可行50公裏。單峰駝腿更長些,人騎坐時能保持每小時13~16公裏的速度達18個小時。駱駝的取食很廣泛,它們能以沙漠植物中最粗糙的部分為食,也吃那些多刺植物、灌木枝葉和幹草,但如果有更好的食物,它們也樂意取食。駱駝體內水分丟失緩慢,脫水量達體重的25%仍無不利影響。駱駝能一口氣喝下100升水,並在數分鍾內恢複丟失的體重。通常,駱駝會根據季節的不同變換毛發,冬季生長出蓬鬆的粗毛,到春天粗毛脫落,身體幾乎裸露,直到新毛開始生長。駱駝的壽命為30~40年。

8.虎

東北虎,又叫老虎,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同時也是亞洲陸地上最強的食肉動物之一。最大的虎種體重可以達到350公斤以上。老虎對環境要求很高,各老虎亞種均在所屬食物鏈中處於最頂端,在自然界中沒有天敵。虎有非常強的適應能力,在亞洲分布非常廣,從最寒冷的北方西伯利亞地區,到南亞的熱帶叢林及高山峽穀等地,總能看到老虎優雅威武的身影。

老虎

物種分類

據相關專家對化石的分析,通常認為虎發源於亞洲東部,也就是我國東部地區(長江下遊)。虎的毛色為橘黃或橘紅色,腹部及四肢內側是白色或者乳白色,最明顯的外觀是全身布滿黑色條狀斑紋,斑紋延伸至腦門上,有時會呈現漢字“王”、“大”的字樣,眼眶有醒目的白斑、兩頰也有醒目的白色鬃毛,外表非常華麗、威武。虎是高級的食肉動物,通常每個老虎都會有自己的領地,雌虎的領地相對雄虎會小很多。

在老虎的世界裏,雌虎會獨自生產和喂養幼虎,當幼虎成年後,小雄虎會外出去開辟新的領地,小雌虎多會在母親附近占一塊領地。每個虎占領一塊領地後,就會將本地所有大型食肉動物如狼、豹、熊等趕走,就是所謂的“占山為王”。虎主要以大中型食草動物為食,也會捕食其他的食肉動物,有攻擊捕殺亞洲象、犀牛、鱷魚、豹、熊等強大動物的記載。在老虎的領地範圍之內,另外幾種食肉動物豹、狼群等就會受到壓製,因此是食物鏈的頂端。所以說,老虎對生態環境的控製調節起著很大的作用,而且對獵物的數量變化也很敏感。

因此,有虎存在的地區,一定要有完整的生態環境,還要有足夠的獵食領地以維持。虎很少主動攻擊人,不過在食物嚴重短缺時,會襲擊家畜甚至是人。人若進入虎的領地可能會受到攻擊,虎攻擊人通常不會選擇正麵,印度農民曾經想出在頭後戴假麵具的方式防範遭受老虎攻擊。

外形特征

虎屬於大型動物,身長大約是200~350cm,其中又以東北虎為最大,而蘇門答臘虎體型則最小。虎的皮毛顏色有淺黃、橘紅色不等。它們巨大的身體上覆蓋著黑色或深棕色的橫向條紋,條紋一直延伸到胸腹部,那個部位的毛底色非常淺,大多是乳白色。生活在俄羅斯東部和中國北部的東北虎在幾個亞種當中體毛最長,那是為了抵擋當地的嚴寒。

通常情況下,對於虎來說,夏天的毛都要比冬天的短,體毛顏色和花紋也相對較淺。虎的頭骨圓滑,臉頰贖周圍環繞著一圈較長的頰毛,這使它們看起來威風凜凜。雄性虎的頰毛通常比雌性長,尤其是蘇門達臘虎。虎的鼻骨比較長,鼻頭通常是粉色的,有的還帶有黑點。它們的耳朵非常短,形狀像半圓,耳背呈黑色,中間還有著明顯的大白斑。虎的四肢極為強壯,前肢比後肢更為強健。虎的尾巴都是粗且長,並有黑色花紋環繞,尾尖大多為黑色。

東北虎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老虎,成年雄虎身長能達到3m,捕獲的野生虎最大實測記錄是384公斤。

生活習性

虎,是非常典型的山地林棲動物。不管是在南方的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還是在北方的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虎也經常出沒於山脊、矮林灌叢和岩石較多或礫石塘等山地,以利於捕食,虎常常單獨活動,隻有在繁殖季節雌雄才會生活在一起。虎沒有固定巢穴,它們大多在山林間遊蕩尋食。虎生性機智又善於遊泳,並且能爬上5、6米高的樹。

虎通常在黃昏或清晨活動,白天休息、潛伏,不過在寒冷的冬季,白天也出來覓食(這種情況常見於東北虎和其他北方地區的亞種)。

虎跟其他動物不同的是,它的活動範圍很大,通常是在500~900平方公裏,最大的能達到4200平方公裏以上。在北方其覓食活動範圍可達數十公裏,在南方西雙版納因食物較多則活動距離縮短。虎主要是以捕殺野豬、鹿、麅、麝等有蹄類動物作為食物,偶爾也會捕食野雞,夏秋季還愛摘漿果和大型昆蟲等。

在捕殺獵物時,虎最重要的攻擊法寶就是尖利的牙齒和能夠伸縮的利爪。虎捕食時凶猛異常且快速果斷,它們通常以消耗最小的能量來獲取盡可能多的收獲為原則。不過如果捕殺的對象是猛獸,那麼它是絕對不會幹沒有足夠把握的事的。

虎一次可以吃肉17~28公斤,體形較大的每餐可吃36公斤。因為腳上生有極厚的肉墊,老虎在行動幾乎沒有聲響,非常隱蔽。如果是在雪地上行走,虎的後腳可以準確地踩在前腳的足跡上。此外,它有極強的跳躍能力,一跳能夠達到5~6米遠。

作為一種獨居動物,每個老虎都會有自己的領地。如果雄虎和雌虎巡視領地時,它們會舉起尾巴將有強烈氣味的分泌物和尿液噴於樹幹或灌木叢中,以此來界定自己的勢力範圍。個別時候還會用銳利的爪在樹幹上抓出痕跡,來界定自己的勢力範圍。通常,隻有在以下三種情況下才有可能會見到幾隻虎共同生活一段:

1.交配期間短暫相伴。

2.一頭母虎帶著它將要成年的子女,一同生活和捕食。

3.同胞兄弟姐妹長大離開母親,但還沒有分手之時。

在通常情況下,虎都是信奉獨身主義的夜行動物,但是在一些遠離人類的自然保護區裏,它們白天也會出來逛逛。在寒冷的北部居住的虎有時在白天也得出動四處捕食。它們一般捕食大型哺乳動物,包括各種野鹿、野羊、野牛、野豬,有時也捕捉各種小動物,像鳥類、猴子、魚等等。與很多其他貓科動物相比,老虎捕食的成功率相對是很低的,生活也很艱難,在覓食無果的時候,它們甚至連昆蟲和漿果也吃,為了促進消化,它們時不時也會吃點草。

有時極度饑餓的虎也會捕殺人類家畜,甚至吃人(吃人的虎經常是那些老弱病殘,無法對付健康動物的可憐家夥,而這種慘劇通常隻有在人類進入虎的領地後才會發生),所以遭到人類的憎恨。假如食物吃不完,它們就會把剩餘的藏起來,一般是距離水源很近的地方,等到餓的時候再吃。

雖然虎是一種喜歡獨居的動物,而且有自己的單獨的領地,但公虎仍會經常和自己的配偶及孩子們待在一起。成年虎,特別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間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未知是否長期性)相互協作、共享收獲。通常情況下,虎都會用在樹幹上抓撓以及噴灑排泄物這種方式來確定自己的領地範圍,通常一隻公虎的領地內可能會有多隻母虎,但母虎之間的領地不一定是交疊的。

對於公虎來說,它們會嚴格捍衛自己的領地,領地麵積太大,就不可避免會有人想占便宜。麵對強行闖入的入侵者,公虎一般都是奉行殺無赦政策,並且這樣還能減少自己未來的競爭對手。母虎通常都比較沉默,就算是它的鄰居死了,它可能也不會去開拓疆域。

虎比較害怕炎熱的天氣,原因是它們沒有汗腺,夏季來臨之時它們通常會四處找樹陰躲著。因為虎善於遊泳,而且也非常熱愛遊水,炎熱地區的虎尤其喜歡在河水中泡澡嬉戲。但是它們的爬樹本領就非常差了,原因可能是體型太大太重所致。

9.狼

狼的外形與狗相似,其嘴略顯尖長,口稍寬闊,耳豎立不曲。尾挺直狀下垂;毛色棕灰。棲息範圍廣,適應性強,凡山地、林區、草原、荒漠、半沙漠以至凍原均有狼群生存。中國除台灣、海南以外,各省區均產。狼既耐熱,又不畏嚴寒。夜間活動。嗅覺敏銳,聽覺良好。性殘忍而機警,極善奔跑,常采用窮追方式獲得獵物。狼是肉食性動物,能耐饑,亦可盛飽,主要以鹿類、羚羊、兔等為食,有時亦吃昆蟲、野果或盜食豬、羊等。

狼群

狼之起源

狼的生命力很強,在距今約500萬年開始起源於地球,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很多動物都滅絕,但狼卻生存了下來。

外形特征

狼的外形特征根據其種類不同,有郊狼(外形小)、森林狼(中)、草原狼(大),吻尖長,眼角微上挑。因為產地和基因不同,所以毛色也不同。常見灰黃兩色,還有黑紅白等色,個別還有紫藍等色,胸腹毛色較淺。腿細長強壯,善跑。灰狼的體重和體型大小各地區不一樣。一般來說,肩高在(26~36英寸),體重32~62公斤(70~135磅)。外形最小的狼要數阿拉伯狼,雌性的狼有的體重可低至10公斤(22磅)狼群適合長途遷行捕獵,其強大的背部和腿部,能有效地舒展奔跑。

生活習性

狼是群居動物,一般有5~12隻之間,在冬天寒冷的時候最多可到四十隻左右,通常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狼由一對優勢對偶領導,而以兄弟姐妹為一群的則以最強一頭狼為領導。狼群有領域性,且通常也都是其活動範圍,群內個體數量若增加,領域範圍會縮小。群之間的領域範圍不重疊,會以嚎聲向其他群宣告範圍。幼狼長大後會留在狼群照顧其他成員,也可能成為狼群下一位首領。有的則會遷移出去(大多為雄狼)而還有一些情況下會出現遷徙狼,以百來頭為一群,有來自不同家庭等級的各類狼,各個小團體原狼首領會成為頭狼,頭狼中最出眾的則會成為狼王。野生的狼一般可以活12~16年,狼的奔跑速度極快,可達五十五公裏左右,持久性也很好。它們有能力以速度10公裏/小時(六英裏)長時間奔跑,並能以高達近65公裏/小時速度(45英裏)追獵衝刺。如果讓狼與獵豹一起長跑,它的速度會超過獵豹,狼的智能也頗高,可以通過氣味、叫聲來相互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