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來到動物的樂園(1 / 3)

1.北極燕鷗

北極燕鷗,屬燕鷗科,是一種海鳥。分布於北極及附近地區,繁殖區為北極及歐洲、亞洲和北美洲接近北極的地方。這種鳥是候鳥,每年經曆兩個夏季,它們每年從其北部的繁殖區南遷至南極洲的海洋,再北遷回繁殖區(約24,000英裏)。據了解,北極燕鷗是已知的動物中遷徙路線最長的。

對於北極燕鷗而言,它們隻會照料和保護小部分的幼鳥。成體會長期養它們的幼鳥,並幫助它們飛往南方過冬。北極燕鷗壽命很長,大部分可活上20年。北極燕鷗主要以魚和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北極燕鷗的物種數量很多,大約有一百萬個個體。

北極燕鷗覓食

基本介紹

北極燕鷗是一種非常輕盈的海鳥,看上去像會被一陣狂風吹走一樣,但它們卻有令人難以置信的長距離飛行。當北半球是夏季的時候,北級燕鷗就會在北極圈內繁衍後代。北極燕鷗常常會低低地掠過海浪,從海中捕捉一些小魚和甲殼綱類的動物為生。

當冬季來臨時,河岸的水結了冰,燕鷗就出發開始長途遷徙。它們向南飛行,越過赤道,繞地球半周,來到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在這兒享受南半球的夏季。當南半球冬季來臨時,北極燕鷗就會再次北飛,回到北極。北極燕鷗這一次的旅行長達38625千米。但是,在經過這兩地間來回,燕鷗可以享受兩個,或者說是一個漫長的曆時8個月的夏季。

在南極,企鵝給人的印象最為深刻。而在北極,北極熊並非是最令人肅然起敬的動物,而是北極燕鷗。企鵝雖然待人親切,憨態可掬,但看上去卻有點傻氣;北極燕鷗雖然體態矯小,但卻強健有力,往往能給人以激情。

外形特征

北極燕鷗是一種體型中等的鳥類。一般體長為33~39公分,翼展76~85公分。北極燕鷗的羽毛主要呈灰和白色,喙和兩腳呈紅色,前額呈白色,頭頂和頸背呈黑色,腮幫子呈白色。其灰色翅膀為305毫米,肩羽帶棕色。上麵的冀背呈灰色,帶白色羽緣,頸部呈純白色,其帶灰色羽瓣的叉狀尾部亦然。其後麵的耳覆羽呈黑色。遠遠看去,北極燕鷗像是戴著一頂呢絨的帽子。

生活習性

北極燕鷗隨便在沙地挖個小坑都可以當作它們的巢。有時,它們也會鋪上一些樹枝和草葉。北極燕鷗的蛋上有許多斑紋,與沙礫非常相似。這樣也不易被發現。

北極燕鷗以捕海鳩為食,特別喜歡食雛鳥及鳥蛋,偶爾也捕食成年海鳩。北極燕鷗常常在海麵上空做超低盤旋,如果發現捕魚的海鳩從水麵冒出來,它們就會乘其不備而將其吞食。

研究表明,北極燕鷗不僅具有超凡的飛行能力,而且生性好鬥。雖然它們內部之間經常爭吵,但一有外敵入侵北極燕鷗們便會一致對外群起而攻之。為了防禦貂、狐等掠食者的襲擊,北極燕鷗經常上萬隻聚集在一起。

飛行冠軍

由於北極燕鷗遷徙的原因,堪稱鳥類世界這最。北極燕鷗在北極圈北部繁殖,然後南下至南極過冬,單程直線距離竟達17500公裏。它們這樣做可以利用兩個極地漫長的白晝來進行長時間的覓食。人們對燕鷗的活動進行追蹤,發現了燕鷗的遷徙路線。如許多加拿大境內的北極燕鷗,通過西風帶穿越大西洋到達歐洲沿海,然後南下。雖然大部分種類從海上遷徙(途中進行覓食),但也不乏選擇陸上線路的。如許多沼澤地燕鷗會從繁殖地穿越撒哈拉沙漠抵達它們在非洲的過冬地。由此可見,北極燕鷗真可稱謂“飛行冠軍”。

北極燕鷗是一種追逐太陽而遷徙鳥類。在所有遷徙動物中,北極燕鷗長途跋涉的本領實屬罕見。正是如此,北極燕鷗被尊為北極的神物,也可以說是鳥中之王。夏季,北極燕鷗在加拿大的北極圈至美國馬薩諸塞州地區活動,到了冬季,它們又飛到另外一個極地——南極去越冬。每年3月,在南極做客數月之久的北極燕鷗聚成小群,準備北上,進行不可思議的、超長距離的旅行。每年的兩極間的旅行行程長達數萬米。人類雖然是萬物之靈,已經造出非常現代化的飛機,但要在兩極之間往返一次,也絕非易事。而北極燕鷗卻能夠做得到,它們的這種不怕艱險追求光明的精神和勇氣是值得學習的。

此外,北極燕鷗還有非常頑強的生命力。1970年,有人捉到了一隻腿上套環的燕鷗,結果發現,那個環是1936年套上去的。也就是說,這隻北極燕鷗至少已經活了34年。由此算來,它在一生當中至少要飛行150多萬千米。經過研究發現,北極燕鷗可以活33年以上,20年的壽命都相當普遍。

2.鯉魚

鯉魚原產於亞洲,從引進至歐洲、北美及其他地區。鯉魚的鱗大,上齶兩側各有二須,單獨或成小群地生活於平靜且水草叢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背鰭的根部長,沒有脂鰭,通常口邊有須,但也有的沒有須。口腔的深處有咽喉齒,用來磨碎食物。鯉魚的種類很多,約有2900種。鯉魚是雜食魚類,在尋找食物的時候經常將水攪得很渾濁。

在冬天時,鯉魚會進入休眠狀態,沉伏於河底,不吃任何食物。在春天的時候產卵,雌魚常在淺水帶的植物或碎石屑上產大量的卵。卵在4~8天後孵化。鯉魚常被養殖,以供食用,特別在歐、亞二洲,每水域能生產出大量的魚。是家養的變種。鯉的兩個養殖品種是鏡鯉和草鯉。鯉魚在人工飼養下,可以存活40年左右。

鯉魚喜歡生活在平原上的暖和湖泊,或水流緩慢的河川裏。在中國很早便有人將鯉魚當作觀賞魚或食用魚,在德國等歐洲國家作為食用魚被養殖。

美麗的鯉魚

習性

攝食習性:鯉魚是雜食性動物,所以說鯉魚的誘餌比較廣泛,經常很容易被垂釣者收為“囊中之物”。鯉魚又是低等的變溫動物,體溫隨著水溫變化而變化。鯉魚的攝食量並不大,它同其他的淡水魚一樣屬於無胃魚,而且鯉魚的腸道又短又細,新陳代謝快,鯉魚的攝食習性是“少吃多餐”。

喜草習性:各種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種浮遊生物和底棲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鯉魚群可以在這裏攝取到豐盛食物。水草茂盛處又是魚類絕佳的排卵產床,每年春天繁殖季節,這類地方都是鯉魚的聚集之所。

頂流習性:一個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人,就會有許多的鯉魚聚集。因為,它不但為塘內魚兒帶來大量新鮮餌物,而且進出水處又有較高的溶氧度,是鯉魚覓食攝氧的理想去處。所謂“順風的旗,頂水的魚”,道理就在於此。

逐波習性:水域寬闊的池塘,一遇風天,水麵往往掀起較大風浪,風浪推動表層浮遊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積聚於下風口處,這些餌物又被浪頭打入水中,這一帶於是成了魚類的天然覓食場。

喜暖習性:日照下的水溫比較高,魚兒是愛來到陽光照耀下的淺水層覓食。由於早晚間的溫差大,淺水層水溫下降的比較快,幅度也比較大,魚兒這時候便會到深水區去。隨著晝與夜水麵溫度的升降,魚兒也會隨之日浮夜沉。隨著這樣的規律去尋找鯉魚,一般很容易被發現。有的人就利用鯉魚喜溫這個習性,在炎熱的夏季,頂著烈日尋找它們的蹤影,但往往會失落而歸。因為在烈日當頭的烈日,魚兒一般在池塘最深處龜縮不動。若是選擇在這個時候釣魚,基本上都會空手而歸。

合群習性:這是由鯉魚的食性和生活習慣決定的,這也是它們出於防避敵害的一種天性與本能。

趨氧習性:當自然水體的含氧量降至不足1毫克時,就會引起多數魚類停止攝食、“浮頭”,甚至死亡。水中氧氣一是來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再一個來自水麵空氣。無風天氣溶氧慢,波浪大則溶氧情況好。哪一處缺氧,鯉魚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轉移。這就是魚喜草、喜流、喜波、喜淺灘的主要原因。

3.海象

海象生活在北極海。海象一天到晚的在冰上或者是海岸上睡覺,看起來特別笨重,但在水中卻能很敏捷地活動。

體態特征

海象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那一對巨大的牙齒,無論是雌性還是雄性都很大。其實,它的這對牙齒是自上顎長出的犬齒,如象牙般,一生都長得不停。如挖掘食物、攀登豈石或攻擊敵人時,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

海象的軀體巨大而形狀醜陋,皮膚粗糙而多皺紋,眼睛細眯,犬齒突出口外。海象的身長可達5米,體重可達1.5頓。海象的前腳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後腳可向前折曲,故以在陸地上行走。耳朵隻是稍厚的皮膚,沒有軟骨支撐。它分娩是在海中進行的。

可愛的海象

數量

海象是一種珍稀的海洋動物。也是一種經濟海獸。正因為如此,多個國家的競相獵捕,海象的數量正從兩三世紀前的數百萬頭銳減至今天的大約7萬頭以下。海象有強烈的群居習性,如有同類受傷,它們必定要前去幫助,決不會因自身安全而離棄不顧,這使得人類易於捕獲。為了禁止任意捕殺,國際海洋動物協會在1972年製定的《國際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條例》已經把海象列為保護對象。

生活習性

在高緯度海洋裏,除了大鯨之外,海象可謂是最大的哺乳動物了,有人稱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十九世紀,由於對海象肆意捕殺,使它遭滅頂之災,動物學界還曾經鄭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絕跡了。也許由於逃過大捕殺劫難的幸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百年來海象又昌盛起來。如離舊金山100千米的海麵有個僅3平方千米的小島上,就生活著13萬隻的海象。

海洋生活在高緯度的海洋裏,在那裏,除了鯨之外,海象就是最大的哺乳動物了。在19世紀海象基本上已經絕跡了,由於海象具有超強的生育能力,那些逃過大捕殺的“幸存者”們使海象在百年以後有昌盛起來。

海象是一種群居動物,經常數千頭聚集在一起。在夏季,他們便成群結隊的遊到大陸和海岸上,有的時候也爬到大冰塊上曬太陽。

海象的聽覺和嗅覺十分靈敏,但是視覺很差。在海象睡覺的時候,就有一隻在四周巡邏放哨,遇到情況就會發出公牛般的叫聲,把沉睡的海象叫醒,迅速地逃竄。

海象愛睡懶覺,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睡覺,它能躺在冰上度過的,也能在水裏睡覺。平睡時,半個脊背露出水麵像座浮動小山丘,隨波起伏。直睡時,頭、肩露在外麵,呼吸挺方便。雖然海象的軀體笨重,可是在水中行動起來非常敏捷,有的時候還能橫渡幾百千米的海峽!

除了以上的習性,海象還有其他習性,比如在陸地上,它是實行“絕食”的,不吃任何東西,以此表現出它獨特的新陳代謝。還有雄雌海象的體重相差懸殊,一隻2.5米長的雌海象,體重約700公斤,等於同樣的雄海象體重的一半,這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海象習慣於在一個特定的地方繁殖,每年產一胎。

海象的長牙

海象的真正的名字就是海馬,就是因為它長著兩根長長的牙,人們就把它叫做海象。

海象的長牙有很多用處,它可以啄開堅硬的貝殼,它也是海象重要的防禦武器。海象需要從海水裏爬出來就需要借助它的那對“嚇人”的長牙,它把那對鋒利的尖牙狠狠地紮進冰中,再用魚鰭一樣的前腳幫忙,最後靠著光滑的皮膚滑到冰麵上,換句話來說,海象的那對長牙就是它的另一支腳。

同性戀現象

海象在4歲的時候就會性成熟。在海象繁殖的季節裏,雄海象會熱情的追求雌海象,帶雌海象的繁殖季節一過,雄海象們就會轉向與同性發展性關係。它們會在一起摩擦身體,甚至在睡覺的時候也會緊緊的靠在一起,據有關人員統計,海象發展同性戀的係數為3.1。

經濟價值

海象經常會被大量捕殺,主要原因就是海象的經濟價值很高,皮可用來做皮革;皮下厚厚的脂肪可以食用和工業製造;肉可做食;長牙可做為精美絕倫的工藝品,所以海象就成為了人類捕獲的對象。在最初的時候,人們僅用長矛等較原始的東西來捕獲海象。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就開始用獵槍等較為原始的工具來獵取海象。

4.海豹

海豹是肉食性的海洋類哺乳動物。分布於全世界,主要分布在北極、南極周圍附近及溫帶或熱帶海洋中,但南北兩極海域特別多,南北兩極都有,南極海豹生活在南極冰源,南極海豹的種類極少,已經被列為國際一級保護動物。海豹主要靠魚和海貝為食。海獅、海豹、海象幾乎屬於同一類動物,它們有耳殼,後肢能夠支持前方的身體。

海豹

海豹的特征

海豹的身體粗圓,體重在20千克~30千克。海豹的全身的毛都比較短,背部呈藍灰色,腹部呈乳黃色,常帶有藍黑色斑點。海豹的頭部基本上呈圓形,眼睛又大又圓,沒有耳廓。

海豹的前腳比後腳短,它覆有毛的鰭腳上都有指甲,覆有毛的鰭腳皆有指甲。

海豹的耳朵很有特點,當耳朵變得極小或退化成隻剩下兩個洞,遊泳時可自由開閉。它遊泳時大都靠後腳,但後腳不能向前彎曲,腳跟已退化與海獅及海狗等比較像,它不能行走,所以當它在陸地上行走時,總是拖著累贅的後肢,將身體彎曲爬行,在它走過的地麵上經常會留下一行扭曲的痕跡。

海豹的生活習慣

海豹是鰭足類中的一個大家族,也是鰭足類分布最廣的動物,從南極到北極、從海水到淡水,幾乎都有它們的身影。但海豹生活的地方主要在寒溫帶海洋中,它除了在產仔、休息、換毛的時候需要到冰上、沙灘或者是岩礁上之外,其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在海中的。

海豹在繁殖期是不集群的,在小海豹出生後,它們才組成家庭群,哺乳期過後,家庭群結束。海豹在冰上產仔,當冰融化的時候小海豹開始在冰上獨立的生活。

海豹長的十分可愛,在海濱公園中很受人們的喜愛。若經過馴獸師的專門訓練,海豹還可以表演節目。海豹的頭部很像家犬,又被人們稱為海狗。

海豹的遊泳能力很強,每小時可遊27公裏,除了遊泳,它還善於潛水,一般可潛100米左右,南極海域中有一種威德爾海豹則每小時可潛600米深。海豹的食量很大,一頭70公斤左右重的海象一天可以吃8公斤魚。

在海豹的發情期,雄海豹開始追雌海豹,往往會出現一直雌海豹後麵跟著許多雌海豹的情況,但雌海豹隻能從雄海豹挑出一隻。因此,雄海豹之間不可避免的要發生衝突,狂暴的海豹彼此給予猛烈的傷害:用牙齒狠咬對方有些雄海豹的毛皮便因此而撕破,鮮血直流。戰鬥結束,勝利者一方便可以和母海豹一起下水進行交配。

頑皮的海豹

經濟價值

海豹的營養極高,味道也特別鮮美;皮質堅韌,可以用來製作衣、鞋、帽等來低於嚴寒;脂肪可以用來提煉工業用油;雄海豹的睾丸、陰莖是極其貴重的藥材,俗稱海狗腎,與其他藥物一起配製而成的中藥,具有健腦補腎、生精補血和壯陽的特殊功效;而且海豹的牙齒可以用來製作精美的工藝品。

所以說,海豹的經濟價值極高。正因為如此,海豹遭到了嚴重的捕殺。海豹的數量驟減,特別是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每年派許多裝備精良的船隻大量的在海上捕獵海豹。現在許多的國家人們自發組織許多遊行隊伍,抗議捕殺海豹,還海豹一個健康的生活家園。

5.眼鏡蛇

眼鏡蛇的名字是隨著十七八世紀眼鏡的出現而附加給蛇的,因為這種蛇在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出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起來酷似眼鏡,故名眼鏡蛇。眼鏡蛇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是眼鏡蛇科中的一些蛇類的總稱。

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征是頸部,該部位肋骨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眼鏡蛇被激怒時,會將身體前段豎起,頸部兩側膨脹,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同時發出“呼呼”聲,借以恐嚇敵人。事實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膨起頸部,而眼鏡蛇隻是更為典型而已。眼鏡蛇的顏色多樣,從黑色或深棕色到淺黃白色。多數眼鏡蛇體形較大,一般體長在1.2~2.5間,最長可達6米。眼鏡蛇毒液為高危性神經毒液。眼鏡蛇的上頜骨較短,前端具有溝牙,溝牙後麵有1到數顆細牙。眼鏡蛇不喜歡運動,頭部呈橢圓形,尾部呈圓柱狀,整條脊柱均有椎體下突。頭背具有對稱大鱗,無頰鱗,我國分布的眼鏡蛇隻有8種左右,常見的有眼鏡蛇、眼鏡王蛇、金環蛇、銀環蛇等。

眼鏡蛇主要生活在海拔1千米以下的丘陵、低山地區,或平原地帶的灌木叢、竹林中火溪水邊。眼鏡蛇很凶猛,耐熱性強,主要在白天活動,大部分表現為向陽性。它們用毒液殺死獵物,主要以鼠類、鳥類、鳥蛋、蜥蜴、魚類、蟾蜍等小型脊椎動物和其他蛇類為食。適合眼鏡蛇生存的氣溫一般在20~35℃之間,因此它們會有冬眠的現象,到次年三、四月份出蟄。5~6月是眼鏡蛇交尾的時間,6~8月則為產卵期。雌蛇每次產卵9~19枚,並且有護卵的習性。在我國眼鏡蛇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台灣、雲南、貴州、湖南、江西、湖北等省。

毒性

眼鏡蛇是前溝牙類毒蛇,毒牙較短,毒液以神進毒為主。被眼鏡蛇咬到會有致命的危險,尤其是大型的眼鏡蛇的噬咬。蛇毒的致命性也取決於毒液的多少,毒液中的毒素會使被咬者的肌肉麻痹而死或者破壞其神經係統,也會影響被咬者的呼吸。眼鏡蛇的毒牙位於口腔的前端,有一道附於其上的溝能分泌毒液。被眼鏡蛇咬到的早期症狀有眼瞼下垂,複視,吞咽困難,暈眩,繼而逐漸出現呼吸肌麻痹。

眼鏡蛇的天敵有灰獴和一些猛禽,獴能直接嚼食眼鏡蛇的頭部,但是在搏鬥過程中眼鏡蛇也會咬到獴,獴因此昏厥數小時後能自己排毒無事醒來,但少部份也會被眼鏡蛇吞噬。

幾種典型的眼鏡蛇

1.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主要生活在印度經東南亞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一帶海拔1800~2000米的山林的邊緣靠近水的地方。眼鏡王蛇體型較大,最長可達6米,在黑褐色的皮膚上有白色條紋,它的腹部顏色為黃白色。一般,幼蛇是黑色的,有黃白色底紋,是世界最大的前溝牙類毒蛇。

眼鏡王蛇白天捕食,夜間則會隱匿在岩石縫隙或樹洞裏休息,它們是一類喜歡獨居的蛇。靠噴射毒液或撲咬獵物獲取食物,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前溝牙類毒蛇,非常凶猛。眼鏡王蛇之所以聞名世界,是因為它除了捕獵鼠類、蜥蜴、小型鳥類之外,還會捕食其他蛇類,比如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等有毒的蛇。

眼鏡王蛇屬卵生動物,通常用落葉築成巢穴,每年7~8月間是它們產卵的好時節,雌蛇每次產20~40枚卵於落葉所築的巢中,卵徑達65.5毫米33.2毫米。雌蛇有護卵性,常時間盤伏於卵上護卵,孵出的幼蛇體長為50厘米。

眼睛王蛇是蛇之煞星在毒王榜上排名第9,專以吃蛇為生的眼鏡王蛇令眾多蛇類聞風喪膽,它的地盤休想有其他蛇生存。一旦它受到驚嚇,便會獸性大發,身體前部高高立起,吞吐著又細又長、前端分叉的蛇信子,頭頸隨著獵物靈活轉動,使獵物很難逃脫。最可怕的是,即使不惹它,它也會主動發起攻擊。被眼鏡王蛇咬中後,大量的毒液能使人在1小時之內死亡。

眼鏡王蛇肉質鮮美,蛇毒、蛇膽都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蛇皮也可製成工藝品,因此,在野外被發現的眼鏡蛇王幾乎全被人類捕殺。如果不對其采取保護措施就會有滅絕的可能。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名錄中。

2.珊瑚眼鏡蛇

珊瑚眼鏡蛇與著一般眼鏡蛇的特征基本一樣,頸折及碩大的鼻吻部位。珊瑚眼鏡蛇,頭部很小,吻鱗較大,有利於打洞,軀體粗壯,軀體鱗片細小。

珊瑚眼鏡蛇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分布區最南端的知名亞種,其特征是體背呈珊瑚紅,體側下方淺紅色或乳白色,有黑色橫斑;納米比亞亞種,體背呈土白色或灰棕色並有淺色橫斑,頭部黑色;安哥拉亞種,通體土白色或灰棕色,頭部色彩很淡。主要分布在南非,納米比亞,安哥拉或其他地區的灌叢、沙漠草叢中。雌蛇每次產3~11枚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