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繁殖
雄狼的孕期一般是62天左右。低海拔的狼一月交配,高海拔則在四月交配。小狼兩周後睜眼,五周後斷奶,八周後被帶到狼群聚集處。
狼群也有等級之分,占統治地位的雄狼可以隨心所欲和雌狼進行繁殖,處於低下地位的個體則不能自由選擇。雌狼產子於地下洞穴中,雌狼經過六十三天的懷孕期,生下三隻到九隻小狼,也有生十幾隻的。沒有自衛能力的小狼,要在洞穴裏過一段日子,公狼負責獵取食物。小狼在前六個月多是吃奶,但是一個半月也可以吃些碎肉,三、四個月大的小狼就可以跟隨父母一道去獵食,半年後,小狼就學會自己找食物吃了。狼的壽命大約是十二到十四年。在群體中成長的小狼,非但父母嗬護備至,而且,族群的其他分子也會愛護有加。狼和非洲土狼會將殺死的獵物,撕咬成碎片,吃下腹內,待回到小狼身邊時,再吐出食物反哺。赤狼還會在狼群中造一育兒所,把幼狼都集中到一起撫養,由母赤狼輪流照看,毫無怨尤。因此說,狼的家庭觀念極強。
奔跑的狼
行為模式和身體語言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匹狼占主導地位,它會表現出挺身,腿直,神態堅定,耳朵是直立向前,往往尾部縱向卷曲朝背部。這種動作顯示的是級別高主導地位的狼可能一直盯著一個唯唯諾諾的地位低下的狼。這是狼群獨特的交流方式。
活躍——狼在玩耍時,會將身子伏低,耳朵向兩邊張開,有時會快速伸出舌頭,主動舔舐。
憤怒——當狼將兩隻耳朵豎起時,表明它正處於憤怒狀態,這時狼的背毛也會豎立,唇可卷起或後翻,門牙露出,有時也會弓背或咆哮。
恐懼——狼在麵對強大的對手時,會試圖把它的身子顯得較小,從而不那麼顯眼,或拱背防守,尾收回。
狼與狗
狗是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動物,而狗實際上是被馴化了的狼的後代。狗的祖先是東亞的狼。科學家在對來自於歐洲、亞洲、非洲和北美洲的上百隻狗進行DNA分析後發現,世界上所有的狗的基因都有著相似的基因序列,因此他們得出結論,世界上所有的家狗都是在大約1.5萬年前,從東亞狼進化而來的。這些家狗的先輩們和美洲最早的定居者通過白令海峽,一起穿越亞洲和歐洲到達美洲的。
10.獅
獅,人們通常稱為獅子,它們是主要生存在非洲和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其雄性的鬃毛是它們的特征之一。它是大型貓科動物中最成功的一種動物,過去它分布在多個洲,現在它的生存環境已經非常小了。漢語“獅”這個字音譯自波斯語Shir。中國原本是沒有獅子的,但西漢時張騫通西域之後才知道印度有獅子這種動物。
獅子
特征
就動物界來說,獅子是惟一一種具有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是最強大的貓科動物之一。雄獅和雌獅長1.2~3.5米(不帶尾巴,亞洲獅和非洲獅全包括在內),雄獅體重通常有170~350千克,母獅也有130~200千克左右,大約相當於雄獅的2/3,野生雄獅最重可達320公斤,獅的體毛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雄獅還長有非常長的鬃毛,其鬃毛有深淺不一的各種棕色、黑色等等,它們的長鬃毛一直能延伸到肩部和胸部。有調查顯示,雄獅鬃毛這種誇張體型能夠起到一定的威嚇作用。
與身體的其他部位相比,獅的頭部很大,臉型很寬,鼻骨很長,鼻頭是黑色的。獅的耳朵相對較短,耳朵很圓母獅的耳朵好像是個短短的半圓,而美洲獅的耳朵則比較長,耳尖也很尖。此外,獅屬於貓科動物中的豹亞科,而美洲獅則為貓亞科,兩者差距很遠。獅的前肢要強於後肢,它們有著寬大的爪子。獅的尾巴也很長,尾巴末端還有一簇深色長毛。
生活的地區不同,其外形也會略有差異,生活在非洲大陸南北兩端的雄獅鬃毛更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們的體型也最大,但是在人類用獵槍對它們特殊“關懷”下,這兩個亞種都相繼滅絕了。產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會比非洲獅要小,但卻最凶猛的貓科動物之一,它位於所有食肉動物之首(是亞洲最厲害的貓科動物)。他們曾經甚至有過圍獵大象和捕殺印度犀牛的記載,它們自身的鬃毛很短,已經處於滅亡邊緣。
生活習性
和其他貓科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獅是屬於群居性動物。一個獅群一般由4~12個有血緣關係的母獅、它們的孩子及1~6隻雄獅組合而成。這幾個雄獅常常也是有親屬關係,例如兄弟。擁有多大規模的獅群,取決於棲息地狀況和獵物的多少。東非的獅群通常比較大,原因就是那裏的食物很充足。規模最大的獅群能聚集30甚至更多的成員,不過絕大多數獅群都保持在20個成員左右,小規模的獅群也非常常見。一個獅群成員之間可能不會始終待在一起,但它們共享領地,相處極為融洽。例如,母獅們會彼此互相舔毛修飾,互相哺育和照顧孩子,並且會共同狩獵。
實際上,獅群中的獵食工作通常是由母獅子來做。它們合作時狩獵的成功率遠高於其他貓科動物,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掠食動物。它們不論白天黑夜都可能出擊,但是夜晚的成功率相對要高一些,特別是月黑風高的夜晚……風對獅獵食通常沒有太大影響,但若是遇到大風天,它們就會占了便宜,原因就是風吹草動製造的噪音會大於這些女獅子靠近獵物的聲音。
這些母獅子喜歡團結協作,特別是獵物個頭比較大的時候。它們總是從四周悄然包圍獵物,並逐漸縮小包圍圈,有些負責驅趕獵物,其他則等著伏擊。雖然這招看似萬無一失,但其實它們的單獨獵食的成功率隻有20%左右。假如獵食地很容易藏身,它們成功的可能性才會大。若是一旦吃飽了,那麼它們能5、6天都不用再出去獵食。
獅子群
獅群中男士基本上是不參與捕獵的,沒錯,他們隻負責“吃”。當然,這也並不能怪它們的大男子主義和懶惰。因此如果想在一覽無餘的草原上把它們誇張的鬃毛和碩大的頭顱隱藏起來,還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因此,與其讓它們在外麵活動嚇跑獵物,還不如讓它們回家閑待著呢。但是雖然雄獅不勞而獲,但卻仍然受到母獅的尊重,所以它們捕獵回來的食物一般是先給雄獅吃,等它們吃飽就是地位最高的母獅,最後才是小獅子們。
通常情況下,獅隻捕食較大的獵物,比如野牛、羚羊、斑馬,還包括年幼的河馬、大象、長頸鹿等等,不過也不會放過捕獵小型哺乳動物、鳥類。仗著自己強壯龐大的身體,它們也會順手搶其他肉食動物的戰果。例如那些不恰當的時機出現在不恰當地點的豹、鬣狗等,而且為此不惜殺死對方。除上述之外,它們有時也會吃動物腐屍。
獅群中的母獅都是很穩定的,它們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可能會待在同一個獅群。而且獅群也會接納新來的母獅。不過公獅卻是要經常輪換的,它們在一個獅群一般隻待兩年(也有長達六年的記錄),要麼是被年輕力壯且更有魅力的男性趕走,要麼是自己呆膩了,離家出走以尋找新戀情和家庭。另外,剛成年的青少年雄獅可能也會被獅群強製實行獨立製——趕出家門。如此一算,草原上就會多出一群流浪的雄獅,它們中有初出茅廬的青少年,有仍然散發著魅力的壯年冒險家,還有被對手打敗趕走的老年人。
沒有了家園的庇護,這些流浪漢不得不單獨行動,黯然生存,甚至會臨時組成男性互助小組,在其中的成員征服了另一個獅群前,它們就是同甘共苦的好哥們,在草原上不停流浪,追尋遷徙的獵物群。據說也有些雄獅本領和魅力大到能就近控製其他獅群,並且可以同時維持兩個“家”。
說了這麼多,你千萬別以為獅群中的男性成員就全是白吃白住的,它們不僅要承擔一半繁衍後代的任務,而且還要和草原上遊蕩的流浪漢們作鬥爭,因為這不但關乎它們在獅群中的地位,其中包括交配權,而且還涉及它們後代的生命。那些勝利者常常殺死獅群中不能自衛的孩子,以此來逼使獅群中的母獅同意與它婚配。
通常獅群的領地範圍大小各異,比如在卡拉哈裏沙漠的獅群可能會搞到119~275平方公裏的領地,但生長在內羅畢國家公園裏生活的獅群,隻要能搶到31平方公裏就很好了。獅子最大的領地要超過400平方公裏,領地的邊界通常以排泄物來劃分。有時候相鄰獅群間的領地也可能出現交叉,但它們通常不會用暴力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在獅群中,母獅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進入婚配狀態,並且母獅們在這點上總有同步性,這種另類有趣的現象科學家們到現在還沒能徹底了解其背後的機製。但是這保證了獅群中的孩子們年齡保持相當,每個母獅都會給不同的孩子哺乳,如果有些媽媽出去獵食,留下的媽媽們就會承擔起照顧孩子們的任務。另外,那些沒生育的母獅還要擔負起照顧獅群孩子的責任,給它們舔毛,還要陪伴它們一起玩耍。
通常情況下,母獅的妊娠期會持續三到四個月,一次可能有1~6個寶寶(通常是2~4個)。獅寶寶剛出生的時候身上帶有赭石色的斑點,尤其是腹部和腿上。寶寶們在四周大的時候開始嚐試吃肉,通常是媽媽回吐給它們,半消化的肉食。生長到半歲的時候,它們就要斷奶了,此時它們身上的斑點也逐漸消失。但是有個例直到成年都一直帶有這種斑點,不過已經不太清晰了。
小獅子們通常會跟隨母獅長到2歲左右,此時男孩們就要麵臨殘酷的獨立問題了。不過要等到性成熟,女孩們需要長到2~3歲,男孩子們則要5~6歲,那時候青年獨立團也在外混了好幾年,已經強壯到能和其他獅群的男性打架了。但是70%~80%的孩子都活不過兩歲,食物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然,還有雄獅的競爭對手。假如挑戰成功之後,雄獅殺死的幼獅必須超過6個月大,此時母獅會盡力帶著它們逃離獅群。通常情況下,圈養的獅壽命有可能超過30年。
其實,說到獅最大的“天敵”,應該是高級動物——人類。並且他們的捕獵絕大多數跟生存沒有關係,僅僅是為了滿足不正常的殺戮欲。就是在這種欲望的驅使下,非洲的兩個亞種莫名滅絕,亞洲獅則幾乎滅亡。現在此類不良行為已經很少了。但是,非洲獅現在又開始受到棲息地消失和病痛的困擾。在草原上爆發的傳染病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奪去數萬頭動物的性命,比如肺結核、貓艾滋。
棲息地麵積減少同樣也是困擾亞洲獅的問題。大約300多頭亞洲獅一起擠在1400多平方公裏的保護區,的確壓力很大。據說人們有計劃將一部分亞洲獅遷移到孟加拉虎的棲息地,就是為了防止一旦出現大規模疾病爆發或其他災難,就會有其他獅群幸存。假如這個計劃成功,那麼這一定會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最強大的兩種貓科動物相逢。
11.鱷魚
鱷目是所有爬蟲類動物的統稱。通常鱷目的動物是指體形巨大、行動笨重的爬行類動物,外表和蜥蜴的外形稍有類似,屬肉食性動物。鱷魚的身體強而有力,口中長有許多錐形齒,腿短,有爪,趾間有蹼,尾長且厚重,外表皮很是厚中,並帶有鱗甲。目前確認為鱷目的品種一共有23種。
鱷目類這個動物群體之所以能引起世人的特別關注,這主要是因為它在動物的進化史中所占的崇高地位。鱷是現存自然生物中最古老的爬蟲類動物,與史前時代的恐龍有很大的血緣關係。同時,有研究發現鱷還是現代鳥類最近親緣種。各種大量的鱷化石已被發現,其中鱷目的4個亞目中已經有3個亞目已經絕滅。根據這些古鱷化石的紀錄,可以了解鱷和其他有脊椎動物間的親密關係。
鱷魚
鱷魚,是對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鱷目類的動物統稱。具有代表性的鱷魚就要數灣鱷了,灣鱷是鱷形目鱷科中的1種,又被稱為海鱷。廣泛的分布於東南亞沿海直到澳大利亞北部的廣大地區。鱷魚的身體全長一般在6~7米,體重大約有1噸重,有的灣鱷體長可達到10米,是現存的爬行類動物體型最大。灣鱷主要生活在海灣裏或遠渡大海中。鱷魚是迄今發現活著的最古老的、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它是在約兩億年以前的三疊紀至白堊紀的中生代,由兩棲類的恐龍進化而來的,延續至今仍是兩棲類,性情凶猛的爬行類動物,它做早是和恐龍生活在同時代的動物,恐龍不管是受環境的影響,還是自身原因的改變,都已滅種變成化石,而鱷魚人生龍活虎的活躍在大自然中,向世人證明它頑強生命力。
鱷魚不是魚,是屬脊椎動物爬行蟲綱中的一種,是遠古恐龍現存的惟一後代。它可以在水中可以自由遊動,也可以在陸地上自由活動。鱷魚體胖力大,被稱為是“爬蟲類之王”。它在陸地上可以用肺呼吸,由於其體內的氨基酸鏈結構比較發達,使其的供氧儲氧能力較強,因此鱷魚都具有長壽的特征。鱷魚的平均壽命,一般都在150歲左右。
據古生物學家發現鱷魚最大的體長可達12米,體重重約10噸,但是大部分的鱷魚種類平均體長約6米,重約1噸。鱷魚屬於是肉食性動物,主要是以魚類、水禽、野兔、蛙等動物為食。
脊椎鱷魚
分布範圍
鱷魚屬於脊椎類爬行動物,主要分布於熱帶到亞熱帶的河川、湖泊、海岸中。鱷魚科屬中的鱷魚種類最多,現存的鱷魚類共有20餘種,它們大都性情凶猛暴戾,喜歡以魚類和蛙類等小動物為食,有時甚至噬殺人畜。
生活環境
棲息在淡海水中,(是河灣和海灣交叉口處)。鱷魚除少數生活在溫帶地區外,大多的鱷魚都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河流,湖泊和多水的沼澤中,也有個別的種類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淺灘中。在生活終於這樣的一句話說“世上之王,莫如鱷魚”,鱷魚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同時還具有很強的藥用保健功效。同時鱷魚還是名貴的食用佳肴。可以說鱷魚的全身都是寶,因此,世界上有一些國家積極的推廣發展鱷魚養殖業。
生活習性
鱷魚是惟一存活至今的類恐龍類古生物。鱷魚是冷血性的、卵生科動物。在長久的曆史進程中,鱷魚的身體改變甚少,是惟一的可以在水陸中稱霸的獵食者及清道夫。鱷魚是屬於性情凶猛暴戾類的食肉性動物,喜以魚類和蛙類等小動物喂食,有時還會發生噬殺人畜的事情,鱷魚屬於脊椎類兩棲爬行動物。世界上現存的鱷魚類有20餘種,我國的揚子鱷,泰國的灣鱷以及邏羅鱷等都是比較有名的鱷魚品種。廣州市番禺養殖場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鱷魚養殖基地,該場占地麵積近70公頃,擁有灣鱷,邏羅鱷,揚子鱷,南美短吻鱷等鱷魚品種,共有約近10萬條的鱷魚。
中國到漢代才知道南方有鱷。具唐宋記載,在明清時節以後,在沿海島嶼就可以見到鱷魚的出現。俗話說“鱷魚的眼淚”,其實這是真的,鱷魚真的會流眼淚,隻不過那並不是因為它傷心,而是它在排泄體內多餘的鹽分。鱷魚腎髒的排泄功能發育的並不完善,體內多餘的鹽分,要通過一種特殊的鹽腺才能排泄出來。位於鱷魚的眼睛附近正好有鹽腺的存在。除鱷魚外,在海龜、海蛇、海蜥和一些海鳥身上,也有類似的鹽腺體。鹽腺使這些動物能將從海水中食取的多餘鹽分排出體外,從而得到可以供身體吸收的淡水,而鹽腺是它們天然的“海水淡化器”。
環境
鱷魚喜歡在淡水江河邊的林蔭、丘陵處營巢,它們喜歡距河約4米,以樹葉叢蔭構成的陸地上,用尾巴掃出一個7~8米的平台,台上建有直徑3米的巢,用來安放要孵化的卵,每巢大約有50枚左右的卵;卵多為白色,每個卵約有8055毫米的大小;在孵卵時,母鱷魚守候在巢側,時時甩尾巴灑水濕巢,使卵巢中保持30~33℃的溫度,經過75~90天孵化就可以孵出小鱷魚了。一般雛鱷在出殼時,它的體長就在240毫米左右,1年後就可長到480毫米,3年可達1156毫米,重5.2公斤左右。
鱷魚性情凶猛不馴。成年後的鱷魚經常潛伏在水下,隻有留眼鼻露出水麵進行呼吸。鱷魚的耳目靈敏,在受驚時,會迅速的下沉到水底。鱷魚喜歡在午後浮出水麵曬日光浴,夜間鱷魚的目光明亮,幼鱷的目光中帶紅光。鱷魚在每年的5~6月份交配繁殖,它們可以連續數小時的交配,而受精的時間僅有1~2分鍾;7~8月份是鱷魚的產卵期。雄鱷喜歡獨占一片自己的領域,對闖入者實行驅鬥。在鱷魚的世界裏通常都是一雄率擁群雌。鱷魚的咀嚼力強,能碎裂硬甲,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鱷魚除去吃食魚、蛙、蝦、蟹等小型動物外,也吃小鱷、龜、鱉等帶有堅硬外殼的動物。
孵化
鱷魚重要是利用太陽熱和雜草受濕發酵的熱量對卵進行孵化的。幼鱷的性別是由孵化過程中的溫度決定,但母鱷會平衡兒女的出生比例。它們通常都會把巢建在溫度較高的向陽坡上,也有的會將巢建在溫度較低的低凹遮蔽處。
適應性
鱷魚之所以能從1億年前存活至今,是因為它是迄今為止人們所知道的,對環境適應能力最強的動物。鱷魚對環境超強的適應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鱷魚的頭部進化的十分精巧。可以使鱷魚在狩獵時可保證僅將眼耳鼻露出水麵,極大地保持了自身的隱蔽性。
2、是爬行動物中,心髒最發達的動物。正常的爬行類動物隻有3個心房,而鱷魚的心髒有4個心房,近似達到了哺乳動物的水平。
3、鱷魚的心髒能在鱷魚捕獵時將大部分的富氧血液運送到尾部和頭部,極大增強了鱷魚的爆發力。
4、鱷魚的大腦已經進化出了大腦皮層,因此鱷魚的智商是不可估量的。
5、鱷魚的肝髒可在腹腔中前後移動,很好的調節自身的身體重心著重點。
種群現狀
在我國古代很早就已經有有關鱷魚的記載,《禮記》中就曾記載了有關鱷魚的事跡,到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鱷魚為題,寫出《祭鱷魚文》的討賊文,義正辭嚴,嚇退鱷患。
人們的心目中,鱷魚就是“惡魚”。一提到鱷魚,立刻會想到血盆大口,密布的尖利牙齒,全身堅硬的盔甲,時刻準備吃人的神態。鱷魚的視覺、聽覺都很敏銳,外貌看似笨拙其實動作十分靈活。鱷魚長這副模樣就是為了吃肉,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都是它的食物,再凶猛的動物見了它也隻能以守為攻主動避讓,絕不敢輕易招惹它。
白堊紀晚期是哺乳動物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那段時間裏,許多種群開始分化,以適應在不同的小環境下生存。生物學家戴維·克勞斯說:“鱷魚從白堊紀晚期開始,就不斷的進行著不同的進化改變,為了可以適應不同生存環境,有的大到5米長,有的小到不足1米。
鱷魚是自然界中已滅絕物種和現代動植物之間關係的證明,對人們研究過去的地理結構有很大的幫助。以往北半球發現的化石比較豐富,在馬達加斯加的發現之前,有關南半球,岡瓦納古陸的化石非常少。對物種在南半球跨大陸發現的早期理論認為,如今的各大陸之間,在遠古是有巨大的“橋”相連。但現在,科學家們認為非洲大陸是在1億6千5百萬年前,從岡瓦納古陸分離出去的。而印巴次大陸、馬達加斯加、南美洲、南極洲連在一起的時間較長,因此植物和動物得以分散到各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