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1999《知識窗》)
合適的選項是——
A警察濫用職權,罰款應當撤;
B一身正氣鬥惡行,警察周某是榜樣;
c職責攸關,處罰適當;
D警察執法處置適當,駕車違章訴訟無理。
4作文。
讀下麵兩則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讀後感。
材料(1)
1916年3月17日,劉伯承率義軍攻克北洋軍死守的豐都縣城,敵彈射穿他顱頂並從右眼眶飛出,血流如注。經中醫治療後,又轉入重慶,在美國教會開辦的寬仁醫院治療,當時大街小巷貼滿了通緝他的布告。入院後由德國醫生為他作手術摘除眼球,理順血管。數月後,為了裝配假眼,必須動第二次手術。德國軍醫準備施行全身麻醉,他怕將來會有後遺症,堅決不允。醫生隻好在無麻醉狀態下開刀、裝假眼,手術進行了三個小時,劉伯承忍著巨痛,冷汗直冒,一聲不吭。手術後與軍醫說話如常,德國醫生稱讚他為“軍神”。
(2)兩千多年前亞裏斯多德錯誤地認為重的物體總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於是這個觀念禁錮了世人近兩千年。然而伽利略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發現了“如果輕物體不受阻力,下落的速度就與重物體一樣快”的自由落體理論。
讀《為學》有感
彭保東
讀過彭端淑《為學》,大家多對富僧大加批評。誠然,富僧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而沒能到南海,這確實是應大加斥責的。但大家都忽視了另一麵,那就是富僧聽到貧僧由南海回來後,臉上顯出“慚色”。僅此一點,筆者認為他也是值得讚許的。因為能顯出“慚色”,這就說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慚色”,至少會成為他以後實現理想的一種動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誰能不辦錯一兩件事?重要的是做錯之後如何對待。一個人如果能在做錯之後顯出“慚色”,那就說明他已經知錯了,並可能在此之後有所悔改。
展開曆史畫卷,讓我們看看那些因沒有實現理想而於慚愧之後奮發上進的人,看看他們是如何麵對失敗與挫折的。我國古代文學家蘇洵舉進士不中,有“慚色”,燒盡以前所寫之文,閉戶苦讀”,通讀六經、百家之說,終於成為著名文學家。音樂大師貝多芬,三十二歲突然耳聾,痛苦絕望之極,甚至一度閃過自殺念頭,有“慚色”後並沒自殺,反而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困難,完成最後一部傑作——《第九交響曲》。
從上述事例可看出,失敗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敗中永不爬起。多一次失敗,隻不過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生活艱辛的機會。然後隻要你激發勇氣、開發潛能、求索奮鬥,就一定能創造出難以想象的奇跡。不要在乎別人的嘲笑和譏諷,你應該爬起來,在別人的取笑中開拓你的路。
我們在學習中,由於各種原因而遭挫,有人便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而有的人在失敗麵前並沒失望,在顯出“慚色”後,能總結經驗教訓,勇往直前,努力學習並取得好成績。
前人在逆境中,在艱苦的環境中能有這樣的遠大理想和抱負,我們90年代的青少年在這樣好的條件下,難道就沒有嗎?
評點
讀後感的感點找得新而準。
讀了彭端淑的《為學》,大多數人都會去批評富僧,而本文作者卻另辟蹊徑,從富僧的“慚色”談起,值得稱道。
文童列舉了蘇洵、貝多芬等人的生動事例,重在說明“失敗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敗中永不爬起”。但這些事例似乎和“慚色”不符。
有_斷色”是可貴的,因為它才有可能敗了再戰。對於人的一生來說,最不成功的恐怕就是屢戰屢敗了。
讀《扁鵲見蔡桓公》
蔡桓公是因病而死的,但導致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肌體之疾,而是思想之疾。同樣,曆代王朝之滅亡,也並不因為國家不可治理,而是因為當政者對於政弊熟視無睹。
正如蔡桓公疾在腠理,扁鵲勸他治病一樣,曆代王朝出現政弊時,也往往有人向當政者進諫。但是忠言逆耳,和蔡桓公一樣,他們都固執地認為這不過是無稽之談,根本不予理會。倘若多講幾句,他們輕則要像蔡桓公那樣“不悅”,重則就要大怒,甚至要假以罪名懲治進諫者。而這樣做的後果,必然使疾病愈加深入,朝政愈加腐敗,最終導致滅亡。
在封建社會,帝王是至高無上的尊者,是所謂龍的化身,他們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正確的,無可置疑的,因此對別人的批評感到惱④臣亟怒、反感,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今天,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裏,仍有蔡桓公這樣的人物就很不應該了。
有這麼一件事:一個工廠要鋪設一條水管,技術員認為廠方的方案耗費太大,就提出一個新方案,請廠長考慮。那廠長竟置之不理,於是技術員向上級領導彙報。廠長知道後把技術員大訓了一頓;說什麼目無領導,翹尾巴等,最後競撤了他的職,繼續按原計劃施工。誰知因為計劃脫離實際,建了一半隻好停工,白白浪費了大量資金。從這件事來看,當前我們的幹部中仍然存在蔡桓公一類的人。他們自以為是,獨斷專行,聽不進不同意見,這樣必然會給人民帶來極大的危害。
蔡桓公最後終於要請扁鵲了,帝王滅國之後也多有悔歎,“往事知多少”,然而這一切都晚了。希望我們的幹部不要像他們那樣做事後的悔恨者。要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否則,“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也。
評點
本文的感點在於:導致人死亡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思想之疾而不是肌體之疾,導致國家傾覆真正的罪魁禍首不是其本身的不可治理,而是當政者的無藥可救。
蔡桓公不聽扁鵲勸告,害了他自己,倒還情有可原。問題是當他不能采納忠諫之言時,那可就要禍國殃民了。
在今天,仍有這樣的人和事,真是不可思議。他們知不知道,因為他們的“自以為是,獨斷專行”,會使人民蒙受多少災難和損失呢9
提醒失明失聰者,不要“諱疾忌醫”。
讀長篇小說《紅岩》有感
“竹簽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誌是鋼鐵!”
這是小說《紅岩》中的英雄江姐,在自己的手指被敵人竹簽釘得昏死過去,醒來後說的一句話。這句話集中體現了一個特殊材料造就的人的錚錚鐵骨和非凡氣質。
江姐,為了推翻萬惡的反動統治,為了勞動人民的翻身解放,在親情與革命、個人與事業的選擇中,她毅然選擇了後者,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為了革命工作的便利,她把自己的孩子托給了老鄉。在去華瑩山途中,她看見愛人老彭的頭顱掛在城樓上,她沒有流淚,深情地看了他一眼,向著華瑩山邁出了更堅定的步伐。
自己的丈夫啊!此情此景,大山為之動容,大地為之哭泣,然而她沒有流淚,何等的堅強,何等的毅力。
江姐被捕後,敵人嚴刑拷打,逼她供出我黨的秘密,她的回答是那樣大義凜然:“上級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級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這些都是我們黨的秘密,你們休想從我口裏得到任何材料!”詞句鏗鏘,擲地有聲,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
即使在要走上刑場的時候,她還是那樣從容不迫地梳理了頭發,整理了衣服。她對哭著送別她的難友說:“你們要堅持到底,直到最後勝利。”“如果需要為共產主義的理想而犧牲,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也可以做到——臉不改色、心不跳。”這是多麼激昂的心聲啊!這種頑強的戰鬥性格,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何等的高尚偉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