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寫讀後感(一)(3 / 3)

鋼鐵的意誌、鋼鐵的情感、鋼鐵的毅力,這就是用特殊材料造就的共產黨人。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江姐,她犧牲了親人,犧牲了自己,換來了中國人民的翻身解放。她把她的情和愛全都獻給了中國人民。

今天,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道路上,我們要時時記住江姐在就義前說的話,這正是先輩留給我們後輩的遺願。我們要學習、發揚江姐的革命精神,對國家、對人民,樂於奉獻,甘於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折磨不了,壓迫不倒,在革命的大熔爐裏百煉成鋼。

評點

“竹簽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誌是鋼鐵!”

英雄江姐的一句話,成為本文的感點。說共產黨人是用特殊材料造就的人,並不是指他們不具備普通人的情感,恰恰相反,他們的情感更熾烈:“江姐,為了推翻萬惡的反動統治,為了勞動人民的翻身解放,在親情與革命,個人與事業的選擇中,她毅然選擇了後者,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是本文的另一特色。我愛讀《媽媽的故事》

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讀完了《媽媽的故事》,掩卷遐想,思緒萬千。

“媽媽”,多麼親切的稱呼,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母愛更重要了。孩子總是喜歡躺在媽媽的懷裏,聽媽媽唱支歌,講個小故事。可是

這裏可以引述或概述最讓人感動的文中的小姑娘,卻隻能躺在外奶奶的懷裏,日盼夜盼的,盼著她的媽媽能從遙遠的地方回來。可是這遙遠的地方究竟有多遠……

小姑娘12歲那年,一位叫白縣長的來到她們家裏,對她講述了她媽媽的故事:“你媽媽讓國民黨反動派活埋整整ll年了,還有你的三個哥哥,一個7歲,一個5歲,一個3歲……”

我最敬佩的,就是文中的這些孩子。他們小小年歲,居然能如此信任革命,用生命來換取革命的勝利,這是多麼崇高的悲劇啊!

與他們比起來,我們的一些大人就應該相形見絀了。這些人貪汙受賄、徇私舞弊,他們對得起那些孩子嗎?這些人理應受到審判和懲處,唯有這樣才能使烈士們的血不白流。

當新中國站起來的時候,天安門廣場上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熱鬧與喜悅:響亮的口號聲、禮炮聲、歡呼聲……驚天動地。麵對此景,你應知道,幸福的背後有多少血淚和汗水啊!這不是一般的代價,而是用多少萬人的生命作為代價的。媽媽和她的三個孩子雖然犧牲了,但他們的精神著實令人感動,使人更感到祖國人民的偉大民族精神的偉大。

雖然,《媽媽的故事》已是革命戰爭年代的故事,但對於即將成為21世紀小主人的我們來說,是有很大鼓舞作用的。每當我讀到這個故事,我眼前又出現了那個英勇的“媽媽”。我將努力學習,不辜負她們的期望。事,以便下文展開議論,說自己的感受。

這裏離了題。題目是《媽媽的故事》,應緊扣有關媽媽的故事議論。

離開了“讀”寫出的感,就顯得空。

總評一

《媽媽的故事》(見《自讀課本》第一冊《式在北極光下》)是一篇反映革命生活的佳作。讀後感的題目既然是《我愛讀(媽媽的故事)》那麼“我愛”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愛”是題眼,愛什麼,為什麼這樣愛,都應交待清楚。可惜小作者隻寫了媽媽及三個哥哥被活埋一事,然後緊接著說“我最敬佩的,就是文中的這些孩子”,再用今天的一些大人幹的違法事與之對比,聯係到今天說?你應知道幸福的背後有多少血淚和汗水啊”。這樣的行文,沒有一個中心,也不合題意。可見本文的主要失誤在於:1沒能選準“我愛”的一個內容;2沒能提煉出本文的一個“感點”。

1讀課本第一冊《說膽》,說說它的開頭、展開議論部分采用的論證方法是什麼?感點又是什麼?把它和例文《光輝的榜樣》作比較,看看有什麼不同?

答:

2下麵的《我愛讀(媽媽的故事)》,與“麵批作文”中選人的《我愛讀(媽媽的故事)》是同題作文,請再仔細閱讀,並將兩文作一比較,然後回答文後的問題:

我愛讀《媽媽的故事》

王燕

媽媽的故事,應該是溫馨的故事,但是,這裏的《媽媽的故事》卻是一個悲壯的感人心扉的故事。

“你媽朝鄉親們微微笑著,巍凜凜地站在大坑邊上,一隻手拉著你的大哥,一隻手拉著你的二哥和三哥。”這是一個莊嚴的場麵,這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也是一個殘酷的選擇,是在親情與革命事業上的選擇。

“反動派們手忙腳亂地把沙土往坑裏拋,人們慘痛地叫喚著。快埋到你哥哥們的胸前了,孩子們說:“媽媽,我悶著嗎?媽媽俯下頭來親著他們,八隻手握在一起,隻聽媽媽微笑著說:“不要緊的,孩子,一會兒就好了。這句話一直響到你媽被埋到頭以後才沒有聽見。不,以後老鄉們上沙灘去,總像聽見你媽在說著這句話。……”為了革命,為了鄉親們,我們這位偉大的媽媽在親情與革命事業中毅然選擇了執著。

是的,正如她所說:“哪有做媽的不疼自己的孩子?”但她為什麼還是選擇為革命事業獻身呢?用文中的話來回答就是:“是俺們黨教了她。”這位黨的女兒把自己年輕的生命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

“和泥沙打過仗,和岩石打過仗,和風雪打過仗,和洪水打過仗,媽媽幫助著我們。”媽媽已經犧牲,怎麼能幫助我們?哦,是她的精神,對革命的一片赤膽忠誠鼓舞、激勵著“我們”。媽媽的精神就像“百年的鬆樹,開不敗的蘭草”一樣,永垂不朽。

今天,我們躺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過著幸福、甜蜜的生活。而這些都是無數個“媽媽”為我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我們要珍惜這個幸福,我們要記住那些“媽媽”,我們要沿著她們走的路走下去。

“媽媽!”你的兒女們呼喚你,我們來了,我們懂事了,我們前進了,、

(1)本文中,“媽媽的故事”中的“媽媽”指天,我們躺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的“媽媽”指;(2)“麵批作文”中最明顯失誤的一句在第4節,是神寫。

一句,本文則始終扣著

本文中,媽媽的精神是先引用媽媽,寫這段感想時,作者分兩步,第一步

的莊嚴場麵,第二步再引用媽媽的話。

(4)本文,除了引用、議論外,還采用了的方法。

3讀下麵提供的材料,選擇合適的感點。

(1)①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l947年成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1950年,美國發動侵朝戰爭,他毅然決定立即回國,但遭到美國聯邦調查局的逮捕、迫害、扣留達五年之久。錢學森一直為堅持真理和正義而鬥爭。直到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來總理和祖國各界人士的關心幫助下,錢學森偕夫人蔣英和兩個孩子才離開美國,乘船回到了祖國。他為我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喻為“中國導彈之父”。

②1830年,波蘭音樂家肖邦,帶著朋友送的盛滿祖國泥土的銀杯,出國旅行演出。他在旅居國外的l8年中,一直關心著祖國。年華沙起義時,他渴望回國參戰,並寫了《B小調諧諺曲》。起義失敗,他悲憤地寫下《革命練習曲》。他珍視與海涅、巴爾紮克、李斯特的友情,但拒絕接受當時統治波蘭的沙皇賜給的“沙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稱號。勞累、思鄉和憂國,損害了他的健康。1849年秋,他的姐姐柳德維卡從華沙趕到肖邦身邊,陪他度過生命的最後幾天。肖邦臨終前告訴姐姐,因波蘭反動政府不會允許他的遺體運回華沙,請把他的心髒帶回祖國。遵照肖邦的遺囑,銀杯中的泥土被撒在他的棺木上,他的心髒被裝在匣子裏運回波蘭。他的赤子之心永遠在祖國人民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