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寫讀後感(一)(1 / 3)

訓練要求

讀後感屬於議論文,“讀”是“感”的基礎,“感”因“讀”而生發,它的主體是“感”。

l寫讀後感要求精讀原作,準確把握並深刻理解原文的主旨,提煉要點,再闡述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初學寫讀後感,可以寫得簡單些,“讀”的部分概括寫出,或概述,或引用“議”的部分抓住一點,展開議論,要能說出新意。總之,要側重毫一點,聯係實際或展開聯想,切忌麵麵俱到。

2讀後感的表達,主要有敘述、議論,若能適專當抒情,更能感人。無論哪種表達,都要緊扣“感專點”、突出“感點”,上下一貫,這樣就可避免中心不明、蕪雜散亂,甚而遠離主題。

(一)讀了王安石的《傷仲永》之後,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真為方仲永鹺塑翻·⑨·感到惋惜。方仲永5歲時就能“指物作詩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可謂天才矣。但是由於他父親“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到了十二三歲,仲永還能作詩,但已不如傳聞的那樣好;到了20歲,競成了一個平庸無奇的人。悲哉!這說明,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相反,一個沒有很高天賦的人,隻要刻苦努力,也能取得偉大的成就。

(摘自董彩虹《天才與蠢才——讀(傷仲永)有感》)

簡析:這段文字概括了所讀文章,從中提煉了感點:天賦很高,不努力也難成功;天賦一般,如努力也能成功。

(二)

從我識字到現在,已讀了許多篇文章,但它們都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被我淡忘了,可是《最後一次講演》這篇文章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正義是殺不完的,真理將永遠存在”這一句,使我難以忘懷。

(摘自西安一考生《談聞一多先生的愛與憎——讀(最後一次講演)》)

簡析:這段文字引了原文中的一句話:“正義是殺不完的,真理將永遠存在”,並以此為“感點”進行闡發。

(三)

這篇文章是聞一多先生在悼念李公樸先生的大會上的一篇講演。聞一多先生麵對敵人,毫不畏懼,當麵痛斥敵人;而對李公樸先生的犧牲,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說這是昆明的無限光榮。“正義是殺不完的”是聞一多對敵人卑劣行徑的否定;“真理將永遠存在”又是對人民力量的肯定,給了人民巨大鼓舞,對光明的未來充滿信心。這句話,有力而深刻地表達出聞一多先生的愛憎感情。

在我們和平發展的今天,人們也需要有這樣的愛憎感情。現今,經濟雖然發展很快,人們都具有了較高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質,但仍有一些不法分子。對於這些人,我們必須有強烈的愛憎感情,對他們的行徑勇於批評,敢於製止。而對於社會上的好人好事,要加以宣傳和學習,使之更多地湧現在社會主義大地上。

試想,如果今天的人們沒有聞一多先生那樣的愛憎感情,社會上的壞人壞事沒人管,不法分子胡作非為,而好人好事又沒人宣傳,沒人學習,那麼,我們今天的社會將會成為什麼樣子?廣大人民群眾最終是受害還是受益呢?我們的祖國將如何繁榮富強?我們中華民族將如何強盛?宏偉的四化建設將如何進行呢?

(摘自西安一考生《談聞一多先生的愛與憎——讀(最後一次講演)》)

簡析:這是一段在抓準感點“正義是殺不完的,真理將永遠存在”的基礎上,聯係現實進行議論的文字,分析得很有道理。

(四)

有這樣一則故事,講的是西漢一個叫衡的人,很愛讀書,但家裏不能供他上學,也買不起書。衡就去給附近一戶人家幫工,說定不收工錢,隻求這戶人家借書給他看。白天衡沒有時間看書,隻好利用夜晚工夫。家裏窮得連油燈也沒有,他就在自家的牆壁上鑿了個洞,借鄰居家的燈光看書,如饑似渴,最終成了一個大學問家。這就是大家熟知的“鑿壁偷光”的故事。魯迅先生曾說過:“我哪裏是什麼天才,隻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寫作上。”充分利用時間,刻苦勤奮,這正是魯迅先生文學事業取得成功的秘訣。

衡、魯迅都不是什麼天才,沒有很高的天賦,卻都超越凡人,幹出了一番大事業。這正是由於他們刻苦勤奮。如果方仲永能像魯迅、衡那樣,我想他一定能成為一代人才。可惜,他沒有堅持不懈地學習,以致最終“泯然眾人”了。

蠢才能否成為天才呢?能!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被老師視作低能兒,不值得教。盡管他隻上過三個月學,但他沒有氣餒,刻苦鑽研、勤於思考,最終成了赫赫有名的“發明大王”,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

(摘自董彩虹《天才與蠢才——讀(傷仲永)有意》)

簡析:這一段文字接(一)段,作者在概述方仲永故事的基礎上進行聯想議論,指出了“蠢才”也能成為“天才”,前提是刻苦努力。垂

1填充

(1)根據“訓練要求”填充:讀後感屬於文體,“讀”是“感”的,它的主體是“”。

(2)寫讀後感的步驟是①——一

切忌(3)讀後感的表達方式有論采用哪種方式表達,都要扣住

2簡答題

“感”因“讀”而(1)“上榜佳作”所介紹的三篇讀後感的感點分別是:①《談“慚色”》的感點是③②《切忌諱疾忌醫》的感點是③《特殊材料造就的人》的感點是

(2)初學寫讀後感,應掌握的開頭方法有哪兩種?展開議論的方法有哪兩種?

答:——()3學習提煉感點。讀下麵的三則故事,從給出的感點中挑選司多1—2個你認為合適的。

(1)我國有5000萬獨生子女,這一特殊曆史條件下的特殊群體,受到來自家庭的過分保護。第一屆中日兒童探險夏令營在黃海的一個孤島上舉行。日本孩子每人身上帶著一把鋒利的小刀,披荊斬棘前進。而中國孩子衣服怕搞髒、手怕刮破,小心翼翼地落在後麵。記者問:“中國孩子為什麼弱?”孩子們回答說是“遺傳”的。有的孩子解釋說:“姥姥總教育我要愛勞動,可又隻讓我擦桌子、掃掃地,電不能動、火不能動、刀不能動,別上高處等等,結果我們什麼都不會。”這是我們教育的誤區。中國孩子以聰明出名,但勞動能力、意誌、毅力確實比較差,今後要注意鍛煉他們生活、勞動、服務、創造等各方麵的技能。

合適的選項是——

A兒童教育的榜樣——日本的兒童教育;

B勞動能力、毅力培養要從娃娃抓起;

c花盆裏長不出參天大樹,蜜水裏喂不出翱翔雄鷹;

D獨生子女教育的誤區。

(2)俄國l8世紀著名科學家、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奠基者羅蒙諾索夫一生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從不講究衣著,全身心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去。有一天,一位衣著考究、不學無術的人,看到羅蒙諾索夫衣袖的肘部有個破洞,便自作聰明地指著那個破洞挖苦說:“先生,難道從那兒可以看到你的博學多才嗎?”羅蒙諾索夫機智地回答說“不,一點也不。先生,從這裏可以看到愚蠢。”那個多舌者討了個沒趣,灰溜溜地走了。

合適的選項是——

A愚者隻重外表華美,智人追求高遠誌趣;

B以貌取人不可取;

C養成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

D破洞見樸實,挖苦落笑柄。

(3)某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周某在下班回家途中,看到一輛小車駛入禁行道,便將車攔住。司機王某看見有人攔車就停了下來,周某拿臣巫巫習·甸參·出工作證給司機看,說自己是交通警察,並說這是禁行道。說話間聞到小王有酒味,周某便問:“你喝酒了嗎?”小王說:“喝了點啤酒,沒事。再說你現在下班了,這不是多管閑事嗎?”周某說:“不行,酒後駕車屬於違章,得罰款50元。”隨後拿出罰款單。王某想爭辯,見圍觀的人較多,隻好交了罰款。第二天,王某到市公安局交警大隊以罰款不合理為由提出申訴,市公安局複議後,維持了原決定。王某不服,以周某罰款是個人行為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並要求撤銷罰款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