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議論文三要素(一)(2 / 3)

我的語文老師是一位正直向上的人。她每節課都跟我們說,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我們大家都應有一種奮勇進取的精神。精神是成功之靈,人生之魂。有陣子我們發覺她的眼圈一直是烏黑的,問她,她搖搖頭淡淡一笑。後來我們才知道,當時她的丈夫正重病在醫院,母親也需要照顧,還有一個女兒。而她穿梭於醫院、學校,沒有請過一節課的假,備課也依舊那麼認真嚴謹。她,正是有了這種吃苦的精神,才勇敢地挺直了脊梁,擔起了生活的重擔。

但——

令人痛心的是,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沒有點精神,庸庸碌碌。魯迅痛恨阿Q“不爭”,骨子裏沒有一點兒精神。此時,我恨現在社會上的,特別是青年中的某些人,沒有一丁點的精神,隻會大談譚永麟的歌帶勁,毛阿敏的表演刺激,嚷著人不要有精神,混混l3子最瀟灑——這也許正是他們的灑脫所在。他們真算是看破紅塵、大徹大悟了。

剛才聽到幾個別著科大校徽的大學生的一段對話:

——上次我考試沒pass,才兩分被“關”進了。

——啊喲,爭分數沒意思,斬“分”才算大事。

——話別這麼說,有個光彩分數,精神上是安慰嘛!!

一一×,精神算什麼,值多少錢?沒。岜還逍遙自在……

我冷眼看著他們。瞪大眼睛,也隻看到兩副軀殼。我想若是魯迅在此,肯定要大罵其不爭了。孔老夫子也會搖頭,說“此非真君子也”。是呀,沒有一點兒精神,人生還有什麼意義?沒有精神,不可能成功,不可能充實。充其量,也不過是空虛地填飽肚子,過著自認為美得冒泡泡的享樂生活。

人生的列車終究會到終點。精神和汗水,這兩條鐵軌會送你到成功的大門,而那些如過客匆匆晃過的人,車下已沒有鐵軌,有的隻是發黴、飄落的腐葉。

人是需要點精神的,有了精神,我們失去的是迷惘徘徊,失去的是平平淡淡庸庸碌碌的生活,失去的是內心深處的自責,失去的是失敗……不是嗎?

人,是需要點精神的!

本文開宗明義,提出觀點:“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

事例詳實,三毛的話、女排的拚搏精神、電視記錄片《他在我們身邊》中木材調運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的語文老師的吃苦精神……都是用以說明人們要想做好本職工作、取得事業成就,是需要有點精神的。

作者還通過對比論證方法來增強說理的嚴密性。自己現在與小時候的對比,當今女孩兒們與三毛的對比,青年中某些人的庸庸碌碌、幾個別著科大校徽的大學生的一段對話與正麵事實的對比,愛憎分明。

更可貴的是,本文在邏輯嚴密、論證透徹的基礎上,字裏行間始終傾注著~股旺盛的激情,這是一般議論文所很少具備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文更像一篇演講稿。

結尾再次點題:“人,是需要點精神的!”

——讀《祖國、青春與我》有感

遼寧省遼河油田於樓學校大初一(1)班傅媛媛

柏拉圖說過:“人不僅為自己而生,而且也為祖國活著。”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腳踏的是祖國的土地,頭頂的是祖國的藍天,麵對的是祖國的人民,我們的一切都屬於祖國。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中國公民,就應該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當我讀了《祖國、青春與我》這本書以後,尤其是書中“閃光的青春”這一部分內容,使我對青春的含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她可以寫出最新、最美、最鮮活的篇章;然而,青春的腳步又是那樣的快,多麼巨大的力量也無法挽住她。因此,我們應該珍惜青春,讓青春發出豔麗的光彩。

路,在自己的腳下。青春的腳步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尤其是自己的家庭及周圍的環境是任何人都無法選擇的。對於有追求、有抱負的人來說,人生的每一段經曆都是財富。家庭環境比較優越,可以為自己的成才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而家庭比較清貧,也正是磨煉自己意誌力的好機會。家庭環境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認識、去對待。路,在自己的腳下,自己應該走好,決不能因為環境不好,就怨天怨地怨祖宗,並且從此自暴自棄、浪費青春。記得有一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這句話道出了人生的自立精神和自立更生的重要意義。張海迪的事跡人人皆知,她高位截癱後,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以頑強的精神刻苦學習,終於學有所成,被樹為時代的楷模。海倫是一位長著一雙眼睛卻看不見東西、長著兩隻耳朵卻聽不見聲音的殘疾人,她麵對困難,也是勇敢地站了起來。她的耳朵聽不見聲音,她就在別人說話的時候,把自己的雙手放在人家的臉頰上,這樣時間長了,慢慢地她就能分辨出對方在說什麼了,這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啊!她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成為享譽世界的學者、作家和教育家,她是多麼令人佩服啊!因此說,人,不怕沒學問,就怕不努力。每個人的路都要靠自己來走,而且隻有自己走出來的路才堅實。

選好自己的路,就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勇敢地走下去。當我升人中學以後,才開始真正懂得品味人生。在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今天,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追求。我們作為中學生就應該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因為沒有這種崇高的境界,我們就沒有生活的激情,也就不可能達到自己的奮鬥目標,進而失去生命的意義。我曾對那些科學家欽佩不已,覺得他們真是天才,但是,通過閱讀《祖國、青春與我》這本書,我才認識到:傑出的人物與我們之問的差別,主要不是智力,而是非智力因素,即意誌、品格、毅力。因此,我們現在不僅要勤奮學習,掌握好本領,還要培養自己的堅強意誌,將來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最寶貴的時光,她之所以美好,是因為青春意味著無窮的創造力,一切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抱負、宏偉的事業都萌發於青春時期。青春是活力的象征,是希望的代名詞。因此,我們應當珍惜這段美好的時光,在對每一天、每一刻的把握中,耕耘生命,用人類最優秀的品格來塑造自己,發奮學習,立誌成才,這樣才能無悔於青春。

評點

本文是一篇讀後感。

首先引用柏拉圖的名言:“人不僅為自己而生,而且也為祖國活著。”接著談到:“當我讀了《祖國、青春和我》這本書以後,尤其是書中‘閃光的青春這一部分內容,使我對青春的含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從而提煉出觀點:“我們應該珍惜青春,讓青春發出豔麗的光彩。”

“路,在自己的腳下。”“對於有追求有抱負的人來說,人生的每一段經曆都是財富……”是講道理;張海迪的頑強、海倫的毅力,是擺事實。“選好自己的路,就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勇敢地走下去。”作者再聯係自己的實際,認識到:傑出的人物與我們之間的差別,主要不是智力,而是非智力因素,即意誌、品格、毅力。

最後,作者又一次呼籲:“我們應當珍惜這段美好的時光。”“這樣才能無悔於青春。”

陝西省綏德第一中學

白紅飛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解,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惑而不解者,則必難幹成大事。可見,“學”是“幹”的基礎,學不好,則很難幹好。一名戰士,平時若不刻苦練好殺敵本領,那麼在戰場上,他必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更別說殺敵報國、建功立業。一名學生,若平時學不到真知灼見,在考場上,他必定如坐針氈,心如油煎,更別說將來用知識報效祖國。一名司機若不具備過硬的駕駛技術,胡亂混得個駕駛證而開車上路,很可能“頭腦發脹,開車撞牆,牆倒房塌,車毀人傷”。類似之例多不可數。綜上可知,無“學”則無“幹”。對於一個人來說,“無幹”意味著什麼,這是人人皆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