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熟讀兵書,深諳戰策的趙括和馬謖就“學”得不錯,卻怎會釀成慘敗長平、痛失街亭的曆史大錯呢?那是因為他們平時一味地“學”而不注重“幹”,隻會紙上談兵而不知因地製宜。“幹”是“學”的鞏固和拓展,隻有勤幹才能使所學真正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隨用隨拿。有知識不實踐,等於采蜜不釀蜜。一位練武之人,雖將練功倒背如流卻不勤於苦練,他怎能成為武林高手呢?一位學書法的人,平日將“蠶頭燕尾,燕不雙飛”之類的口訣背得滾瓜爛熟,但很少動筆,可以斷言,他決不會成為書法家。學理科的大部分學生對“理科靠練”這句話深有體會:平日裏將公式定理“裝”在腦子裏,但若不多做題,則不能將思維拓寬,一遇上稍有變化的題就解不出來了。所以,可以這樣說:若沒有“幹”之水的滋潤,則“學”之樹必日益萎縮,直至死亡。
我們不難發現,“學”與“於”是相輔相承、不可分割的,二者切不可偏廢一端。若將這宛似股肱的關係破壞,結果必定不會如人之願。
作為一名學生,若想給自己找塊用武之地,就必須把握好“學”與“於”的關係。我們不僅要把公式定理和解題的關係處理好,更要將學府之“學”與實際生活之“幹”的關係處理好。一位外國企業家曾不解地問我國一位教育家:“你們的學生考得相當出色,可你們卻老花那麼多錢買我們的先進專利,為什麼呢?”我們也應該捫心自問:“為什麼呢?”
評點。
文章開端運用三個遞進句,引出論點:“‘學是‘幹的基礎,學不好,很難幹好。”接著分析一名戰士、一名學生、一名司
機不好好學習可能會導致的結果。
然而光“學”還不夠,趙括和馬謖就熟讀兵書、深諳戰策,可為什麼也照樣慘敗長平、痛失街亭呢?“那是因為他們平時一味地學而不注重幹,隻會紙上談兵而不知因地製宜。”證明“‘幹是‘學的鞏固和拓展,隻有勤幹才能使所學真正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隨用隨拿。”
“‘學與‘幹是相輔相承、不可分割的,二者切不可偏廢一端。”“作為一名學生,若想給自己找塊用武之地,就必須把握好‘學與‘幹的關係。”進一步深化了論點。
風度之談
如今在一些青少年中間時常這樣的情形:一些人相互搭著肩,衣服敞開著,有的嘴上還吊著一支煙邊說邊笑,旁若無人。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做時,他們會不假思索地拋下一句話:“這是風度嘛!”
我記得在《現代漢語詞典》裏把“風度”的解釋為:“風度是指美好的舉止姿態。”這樣一對照,那些青少年的舉止並不美好。“敞開衣服”什麼舉止?勾肩搭背,稱兄道弟,欺侮小同學,上課搗亂……這全不是什麼風度,這簡直是流氓行為。
什麼是風度?你看:球星吳承瑛接到布雷的一個妙傳後,隨即架空一腳,破了對方的大門。這樣的舉止是何等地瀟灑,這就是一種風度。再看徐虎,他在自己極其平凡極其平常極其普通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事業,白天為工作而奔忙,晚上還在為工作而忙碌,他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地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著,這無私的奉獻難道不是一種風度?
有位同學,他可算得上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了:為家境貧困、失去母親捐款他最多;
句子缺謂語,在“時常”後應加“出現”。
“吊”改作為“叼”。
句式雜糅,應改成:在《現代漢語詞典》裏,“風度”的意思是:美好的舉止姿態。態度極為鮮明。
“架空”應改為“淩空”。
三個短語意思重複,應刪去兩個,句子可簡潔些。
這一反問句鏗鏘南力。
句意表達不清,根據下文。應在“為希望工程捐款也是他最多;班級的玻璃窗髒了,又是他第一個拿起了抹布;班裏的一位同學嘔吐了,是他第一個弄來了毛灰將嘔吐物處理掉。這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一舉一動難道稱不上風度?
顯然,當代的青少年應該向吳承瑛、徐虎他們學習。記住:真正的風度是美好的舉止姿態,而決不是袒胸凸肚,一副小流氓的樣子。親”的後麵加上“的同學”。
與前文呼應點明“風度”的實質。
正反對比,深化中心。
總評
這是篇初一學生的習作,雖顯稚嫩些,但觀點是正確、鮮明的;論據也比較充實,從吳承瑛、徐虎的事例談到身邊同學的事例,證明了什麼是真正的“風度”;從短文的結構來看是完整的,以擺出的現象作切入口,然後表明自己的觀點,列出事例,進行論證;最後結論也很清楚。不足是缺乏分析,論證過程顯得單薄、粗糙;“講道理”不透不深,給人一種勉強之感;且語言上有些疙瘩,不太順暢。
1簡答下列問題。
(1)一篇成功的議論文的論點必須符合哪些要求?
(2)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包括哪些內容?對“論據”的要求是什麼?
(3)為什麼說沒有“論證”的議論文中的論點隻是一個孤立的觀點,論據也隻是一堆零散的材料?
2我們說,對於論證,一是要求“理要講透”,二是“據”和“證”結合,請你在“上榜佳作”的三篇文章中選擇一篇來說明這個問題。
3“上榜佳作”(二)《奮鬥人生、青春無悔》是篇讀後感,它和課文《壯麗人生的最後閃光》這篇讀後感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異同之處?請舉例說明。
4閱讀下麵一段文字,並回答文後問題。
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話很有點道理。
②這裏的所謂“學”是偏於接受方麵說的,這裏的所謂“思”是偏於創造方麵說的。“學”是指接受前人的經驗成果,“思”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與認識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
③由此也就可以知道思與學須臾不可分離了。因為一切知識不是單靠個人的經驗、認識和心智就可以獲得的;而同時前人的知識的總和卻又未必能恰當地應用於此時此地。因此我們既需要有孜孜為學的精神,用前人的一切知識來充實自己,又應該有能縝密思考的頭腦,以辨別這些知識,運用這些知識,並發展這些知識。
④當然,絕對地“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的人都是不會有的,但是在當今一般讀書人中,卻也不難發現有著這兩種應加以糾正的傾向。
⑤有些人隻是努力於吸收、記憶各種知識,他們不肯多用腦子去想一下。舉一個粗淺的例子,有一些中學生討厭代數、幾何,甚至化學、物理,認為裏麵充滿了需要背熟的枯燥的公式。但是假如他們能多思索一下,就不難明白,這些公式是如何產生、如何相互關聯著的,那麼就不必逐條背誦了。這正說明,假如不思而學,那麼學到的東西就永遠難成為自己的東西。我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就問人,這本來是好的,但假如完全依靠別人,而自己不作獨立思考,這就不是正確的學習態度。
⑥同時,也有一些人過分相信自己了,於是他們想得太多,而得太少,這樣的結果自然就是陷於胡思亂想中。記得高爾基小說中曾提到過一個好幾年把自己關在家裏,想從三角學裏證明上帝存在的人:這或許算是思而不學的人。現代青年雖然不至於如此荒誕,但是,不去切實、係統地接受前人的經驗學說而自以為是的人,有時我們也可以遇到。
⑦所以,“學而不思”者往往容易成為教條主義者、公式主義者,這些教條和公式堆在他們的腦子裏,像是一批滯銷的貨物。“思而不學”者可能成為自命不凡而實則淺薄的妄人,他的思想其實隻是胡思亂想。——要免於此二者,必須“好學多思”。
(1)作者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很有點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請簡要回答。(2)第⑥段中舉_『哪兩個“思而不學”者的例子?證明什麼?(3)第⑧段與第⑤段在淪證方法上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給這篇擬一個題日,要求在標題上亮出觀點
5將述文章與“上榜佳作”(三)《學與幹》進行比較,分析一下它們各自的規點是”麼?所用的論據有無區別?論證方法是否一樣?並以《學與思》為題,寫一則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