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議論文三要素(一)(1 / 3)

訓練要求

我們知道記敘文有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發生、發展、結果,這是每個小學生都熟稔的知識。議論文呢?根據它自身的特點,一般也有三個要素:即我們常的論點、據、論證。一篇議論文缺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行,這是我們寫作議論文必須認識到的基本問題。本單元主要針對這方麵的知識進行學習

(一)

愛的表達多種多樣,鼓勵是一種人皆有之、人皆受之的普遍的愛。人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需要愛,需要父母的愛,需要朋友、師長的愛,也需要蘊含其中的鼓勵的愛。缺少了鼓勵,人就會像缺少食物一樣感到饑餓。當一個人身處逆境難於自拔時,一句懇切的鼓勵之言,常常對他的成功起到巨大的作用。

古時的周處殺虎斬蛟,強悍好鬥,後決心改惡從善,又苦於自己歲已蹉跎,擔心終無所成。後來他去尋找陸機、陸雲兄弟。陸雲並沒有因為他從前的過錯而嫌棄他,相反真心地勸誡他,開導他,並說:“古人貴朝聞夕死,君前途尚可;且人患誌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一席話終於使周處改過自新,成為晉朝的一名忠臣。陸雲的鼓勵之言在我們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但對於周處的成才卻是至關重要的。

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在升學考試中受挫,在命運的打擊下,他悶悶不樂。這時,他的校長對他說:“年輕人,不要垂頭喪氣,考試失敗沒什麼。你隻有16歲,中學還沒畢業呢!你隨便找一個州立中學,進畢業班當插班生,一年以後再報考,一定能考上!”經過一年的準備,愛因斯坦果然跨入了瑞士聯邦工大的校門。

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回憶高中時代的一位老師王雨蒼先生時說:“這個世界上鼓勵是最有力量的,時時鼓勵和關懷周圍的人與事,不僅能激起別人的力量,也能鞭策自己不致墮落……”

林先生高中二年級時,學業與操行都是劣等,幸好他的導師王雨蒼先生一直沒放棄過他:請他到教師宿舍吃師母親手做的菜,並時常對他說:“我教了50年書,一眼就看出你是會成器的學生。”王老師的鼓勵與關懷使林先生不敢辜負他而令他失望,從此以後發憤攻讀,終於成為當代台灣的一流作家。

(摘自劉宋元《鼓勵也是一種愛》)

簡析:這段文字論點鮮明,“鼓勵是……愛”。論據充分,用古今中外三個事例證明論點,並作了一點分析。

(二)

《論語》曾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揭示了為學的奧秘:“學”離不開“思”,“思”也離不開“學”,兩者是相依相輔、同時並存的。既然古人已給我們留下這樣的經驗之談,那麼,要想學好知識,就必須“深思”。

深思,猶如一座加工廠,把尚須提煉的東西再加工一遍,這樣,才能出精品。不經過深思而學到的東西,即使今天懂了,不久也會被丟到爪哇國去。學習,就要紮紮實實,要有釘子精神,深入鑽研,深入思考;切忌隻停留在事物表麵,不進一步解析事物的內在聯係,不然,就不能博學,不能學其精華,、

我國著名數字家華羅庚小時候,在學習上很注重“深思”二字。每每讀書,他都先把文章題目看一下,然後熄燈躺在床上思忖:“倘若是換了自己,又該怎樣安排文章結構以及寫作詳略?”等到打好腹稿,再打開燈看看人家是怎樣寫的。做數學題,他從不滿足於一種解法,有時為了尋找多種解法並從中選出最佳方案,竟苦思一天。當別人向他請教學習“秘訣”時,他隻是說:“思考,思考,再思考。”

所以說,沒有深思,就不能發現事物的客觀規律,就不能有創造和發明、。縱觀古今中外,哪一項新的創造和發明不是人們在對事物懷疑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研究的必然結果?牛頓和蘋果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還有哥白尼的《日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可見,“深思”是人類創造和發明的必經之路。、

(摘自海南和良《學貴深思》)

簡析:引《論語》道出觀點:“要想學好知識,就必須‘深思”然後講道理、擺事實進行論證,三要素齊全

(三)

以上分析了“豪華”產生的原因及概況。讀者可能要問:既然如此,那麼“豪華”到底是益還是害,應褒獎還是應貶毀呢?筆者認為:“豪華”心態弊多於利,應加以反對。

首先,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允許。眾所周知,我國雖然地大物博,物產豐饒,但亦是個人滿為患的國家,如果那些資源分攤到每位“炎黃子孫”的頭上,那麼恐怕已寥寥無幾了。再者,舊中國飽經戰亂與獨裁,新中國經濟基礎薄弱,自從開放搞活以來,經濟才突飛猛進。如同青少年發育長身體的時候需要充足的營養一樣,改革事業也需要人才和獎金。在當今這個獎金匱乏的時代,不切實際的“豪華”便近乎浪費,無疑是拖經濟發展的後腿。況且中國內陸仍有眾多貧困地區,情形與沿海可謂天壤之別,難道那些揮金如土的“大款”們就不能覺悟覺悟,向“希望工程”捐款捐資,為改革大計多培養棟梁之才嗎?有錢卻不使在刀刃上,你說可惜不?

其次,“豪華”思潮的泛濫有害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如果任這種風氣滋長蔓延,不加針砭,幾年之後,勢必熏染出一批追求奢華、紙醉金迷的“公手哥”和“千金小姐”。到那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將成為一紙空談,而這些人也已成為社會的蛀蟲,那時再覺悟過來,為時晚矣!

因此,我提倡:經濟初步繁榮,人民生活理應改善,但凡事不能過火,違背事物發展規律,否則必受懲罰。人民生活的改善應向著文明進步的方向,人們應多注重自我修養,豐富文化知識,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摒棄錯誤的價值觀。這樣,一個繁榮、健康、文明的新社會才會指日可待。

(摘自江蘇夏冰《小議“豪華”》)

簡析:這段文字從“首先”,“其次”兩個方麵論述了“‘豪華心態弊多於利,應加以反對”的觀點,且結論明確有力。

1按要求填空。

(1)議論文是的文章。

(2)論點也叫,是。

(3)論據,是——。

(4)論證是——橋梁。

(5)議論文的三要素是——、——、——。

2請你寫出“片段薈萃”(二)的觀點

3仔細閱讀“片段薈萃”(三),小作者夏冰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它從哪幾個方麵來進行分析論證的?

4在“上榜佳作”

(二)《套鬥人生青春無悔》一文中,小作者運用了哪些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擺出一個個事例後,作者有沒有進行“講道理”?如有請把那些關於“道理”的話一一找出來。

5“片段薈萃”

(一)的觀點是什麼?文中列舉了周處改惡從善的事例;又列舉了愛因斯坦曾是高考的手下敗將的經曆;還列舉了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事跡,這都是為了闡明什麼問題?請你在回答上述問題的基礎上,給該片段加上頭和尾,使之成為一篇完整的文章。並擬上標題。

人是需耍有點精神的

上海張詠

小時候寫作文,開頭開不出,便以“時間像撒了韁的野馬”來搪塞,如今真正嚐到了“野馬撒韁”的厲害。我已過16歲的站頭,16年的旅程告訴我這樣一個真理: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

你想有益於社會,最好的法子,莫過於把自己塑成器;你想把自己塑成器,最好的法子,莫過於先有那麼點精神:這是三毛的話。女孩往往傾慕三毛的博才和不羈,殊不知正是她的那種頑強精神,才鼓勵著她征服荒涼沙漠,在那裏憑著那股子精神頑強地生活。而如今,許多人似乎早已把“精神”二字拋到九霄雲外,醉心於牛仔耐克中,沉浸在卿卿我我的小日子裏。我疾呼: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

我不得不再提到女排,她們的拚搏精神實在偉大。每次看關於她的紀錄片,我都激動得淚如雨下。我常在想,究竟是一種什麼力量,使她們狠命地訓練:撲倒、滾地、接球……聽聽楊錫蘭的話吧:“我隻覺得人是要有點精神的,要爭取,要奪冠。沒點精神,就這麼平平庸庸地過,嗬,我覺得沒什麼意思。”我把她的頭一句話抄了下來,深藏心中。因為我知道,精神是成功之本。

前天電視中播出的電視紀錄片《他在我們身邊》,說的是一個紮根在漠河邊上的老林裏的上海木材調運員。他的那雙眼睛,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那是一雙怎樣的眼睛啊!歲月毫不留情地在他眼圈邊刻上皺紋,眼球已渾濁。但,那雙眼中透出的又分明是活力:一種不甘沉湎於天倫之樂的精神。他在簡陋的木屋裏紮根30多年,踏遍了興安嶺林區的每個角落,上海地區所需木材的三分之一都是他親手批運的。是什麼驅使他遠離妻兒、紮根林區?也是那點精神,那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