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議論文的特征訓練要求(二)(3 / 3)

這種事情,在國外是並不希罕的。在有些國家裏,子女l8歲後就離開家庭,不依靠父母,父母讓他們去自立。這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由於我國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我們固然不能簡單地照搬;但是那種自立的精神,是值得在我們青年中間發揚的。

中國的古訓是不大主張青年自立的。“父母在,不遠遊”,兒輩得守在父母身邊克盡孝道。身體不能自立,精神上也不容自立。“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老子的一拳即使打錯了,或者行不通,兒子也不可以違背。老子死了以後,三年內不得更改“父之道”。這似乎是實行了“寬大”政策,然而細想一下,問題又來了:倘若“父之道”是對的,本來就不應該改;如果“父之道”是錯的,為什麼還要錯三年呢?無非是要從身體到精神,束縛、禁錮兒輩,不讓他們自立。至於閨閣裏的女孩兒家,那就更不用提了。

當然,不能說自立精神在我們國度裏蕩然無存。縱觀曆史,在勞人民中問,在有抱負有作為的誌士身上,從不乏自立的浩氣。“棄燕雀之小誌,慕鴻鵠以高翔”,正是這種浩氣的寫照。在革命戰爭年代,在我們的革命前輩身上,更是閃耀著自立精神的熠熠光華。“大地春如海,男兒國是家,龍燈花鼓夜,仗劍走天涯”。何等地豪邁!革命者沒有這種傲然自立的氣概,要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豈不是一句空話!

然而,今天我們又不能不正視這樣的事實:在相當多的青年和父母的頭腦裏,還十分缺乏“自立”的觀念。不是說“學會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嗎?有了當官的爸爸,就有“福蔭”依恃,可以過優裕的生活了。許多青年把靠爺娘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情,而當父母的呢,也有意無意地助長兒女的依賴性,使得不少青年一旦離開父母,生活上都不能自理。有些青年自己剛當上父母,就“深謀遠慮”,把每個月5元獨生子女費儲起來,“等將來給兒女結婚派用場”——把依賴性再傳給下一代……看來,提倡自立的精神,在今天,實在是一件亟待做的事情。

我們要奮鬥嗎?我們要進取嗎?我們要改革和創造嗎?我們要為祖國更加強盛而有所作為嗎?我們就要有自立的觀念,自立的氣魄,自立的能力。到我們的生活裏去看一看吧,那些多有依賴性、不能自立的人,往往是懦弱平庸的;而自立意識很強的人,在事業上,絕大多數是有作為的強者。在“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現代化”的偉大進軍中,我們是多麼需要這樣的自立者嗬!

賞析

似乎這已經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在自立方麵,中國的孩子遠遠不及外國孩子,這之間的強烈反差,不能不迫使我們進行深層次地思考。

本文從傳統的封建倫理談到今天的家庭教育,深刻道出:

看來,提倡自立的精神,在今天,實在是一件亟待做的事情。

議論文的文體特點

高朝俊

議論文最根本的特點是理論性,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首先,議論文追求的是由事及理的升華,因而,寫作議論文不能糾纏於個別的事例,不能陷入對具體人事的敘述、描寫。對於用來作為事實論據的事例,絕不能在表象和過程上大做文章,喧賓奪主,妨礙說理。

第二,寫作議論文不能感情用事,尤其不能強調一點,不及其餘。它要求用語準確,論述嚴密,經得起推敲,而不能像詩歌一類的抒情文體那樣,誇張渲染,“無理而妙”。例如“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作為詩歌,是一句好詩,它突出了詩歌的情感性,表達了不怕困難、不畏艱險的樂觀主義豪情。但是,如果用這種形象思維的方法寫議論文,就失之偏頗了。因為,從理性思維的角度看,“肯”隻是一種還未付諸實施的主觀願望,要攀上高峰,僅有主觀願望顯然是不行的,還必須有許多客觀條件的配合。

第三,議論文要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或主張,讚成什麼,反對什麼,必須態度明確,而不能含含糊糊,吞吞吐吐。記敘文的主題可以曲折含蓄,隱藏在字裏行間。而議論文的觀點斷不能“猶抱琵琶半遮麵”,更不能“雲深不知處”,必須用概括的語言,以判斷的形式,在文章的適當位置(開頭、中間、結尾)明確地表達出來。1認真閱讀“名師範文”《貴哉!自立》,並解答下列問題。(1)《貴哉!自立》是立論文還是駁論文?從內容上來說它屬於區醢耍習·囝什麼類型文章?

(2)標題“貴哉!自立”的意思是什麼?從中我們可以知道這篇文章主要論述什麼?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4)文章第4段說“中國的。是不大主張青年自立的”,這是為了從反麵說明什麼呢?

(5)文章第5段說“縱觀曆史,在勞動人民中問,在有抱負有作為的誌士身,從不乏自立的浩氣”,這是為了從正麵說明什麼呢?

(6)文章第6段列舉缺乏自立觀念的種種表現又是為了說明什麼呢?

(7)在“技法點撥”中我們淡到,議論文要有明確的“宰性”,本文究竟針對什麼而論的?

(8)一篇議論文除了要有“針對性”外,還要注意論理的“科學性”,請你將本文的論據一一找出,看看它們是否符合“科學性”這個原則,試作簡要分析。

2模仿範文《貴哉!自立》寫一篇題為《貴哉!自信》的立論文,並能將下列提供的論據運用進去。

名言:

一個人能否有成就,隻要看他是否具備自尊與自信。

——蘇格拉底

個人失敗的最大原因,是對自己的能力不能充分信任,甚至認為自己必將失敗。

——富蘭克林

事例:美孚的自卑與李四光的自信

1915年,美孚石油公司投資300萬美元,在我國西部打了7口並而毫無收獲,於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布萊克威爾教授斷言:中國絕不能產生大量的石油。而年輕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偏偏不信這個邪,他反唇相譏: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無油可采。在這種強烈自信國ll心的支配下,李四光開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提出了地質沉降理論,並在東北平原找到了石油,還預言西北有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