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的雞蛋蛋白質和65%的馬鈴薯蛋白質混合食用,其生物價值高居各類食物的榜首,算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要想達到素食與葷食的平衡,一忌集中吃肉,此舉勢必造成吸收率下降,而且一次攝入蛋白質過量還會加重腎髒負擔,影響維生素的攝入;二忌長期吃素。
人類所需蛋白質有兩大類:一類是完全蛋白質,包括人體必需氨基酸在內的所有氨基酸,奶類、肉禽蛋和魚蝦的蛋白質屬此類;另一類是不完全蛋白質,所含氨基酸數量不足,且缺乏某種人體必需氨基酸,植物蛋白即屬此類。所以長期吃素不但不能長壽,還會造成營養缺乏,引起貧血、免疫力下降、骨折、浮腫等疾病。
食物的粗細搭配
飲食原則應有粗有細(粗細糧搭配),長期吃精米、精麵,會導致B族維生素的缺乏,誘發疾病,因此要搭配吃些五穀雜糧,食物搭配多樣化,會使營養更全麵;但是並不意味著,吃太多雜糧多多益善,因為雜糧攝入太多會幹擾人體蛋白質和鐵、鋅、鈣的攝入,科學食用粗糧的方法是每周吃3~4次。
食物精細化似乎成為當今食品發展的一個總趨勢。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是,食品消費仍然處於口味消費階段,廣大消費者缺乏營養科學知識,往往以口味好不好、方便不方便作為選購食品的依據。
其實,精細化是食品消費的一大誤區。因為人體要健康,一方麵要不斷吸收有益的養料,另一方麵要不斷地消除有害的廢料,吐故納新,生生不息。而排除廢料,使胃腸道“清潔”,“粗食品”(或者叫做“多渣食品”)是最好的食用對象。
在“粗食品”中,粗成分叫做膳食纖維,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木質素等。由於人體的消化道內沒有消化膳食纖維的酶,所以對人體來說,是沒有直接營養價值的。但是,膳食纖維具有刺激胃腸蠕動、吸納毒素、清掃腸道、預防疾病等多種功能,是其他營養素所無法替代的。
長期偏食精細食品,會導致胃縮小,胃動力不足,消化力弱,尤其是兒童最為明顯。因此,出於健康考慮,要采取粗細搭配的原則,盡可能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如糙米、通粉、粗糧、雜糧、麥片以及多纖維蔬菜(胡蘿卜、扁豆、豇豆、青蒜、韭菜、竹筍等)。當然,同其他營養素一樣,膳食纖維攝入量也不應過多,否則會影響礦物質(特別是鈣、鐵)的吸收。
食物的海陸搭配
在我們的膳食中,要注意海陸搭配,即海產品與陸產品的搭配。有的家庭因為害怕吃畜類肉會使血脂升高,單純食用魚類和海鮮,其實這是不科學的。吃魚雖然可以滿足一天的蛋白質需求,但是魚類中的鐵、鋅等元素含量不足,長期單純食用可導致缺鐵和缺鋅。
從生態科學的觀點看,海洋和陸地是兩個差異極大的生態環境,因此,海洋生物與陸生生物體內所富含的物質大不相同,兩者之間在營養上互補性強,具有救偏補缺的特點。
最突出的是,陸生植物往往缺碘,而海洋植物則含碘甚豐。多數蔬菜100克鮮品中僅含50微克左右的碘,而海帶、紫菜中則分別高達1萬微克和4500微克。這裏需要特別介紹一下海帶。海帶是強堿性的食品,在現代社會,酸性食品(肉、魚等)占很大比重,吃海帶對健康特別重要。海帶含有親水膠體,能與人體內的重金屬結合,變成不溶性化合物而排出體外;海帶是鉀含量豐富(100克浸水後的海帶含鉀1651毫克)的食品,而人體內鉀與鈉的比例至少要保持3:2的水平。
我國居民食鹽(氯化鈉)攝入量偏高(相當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量的2倍左右),不利於保持正常的血壓,而鉀則有助於排除多餘的鈉,有降低血壓、保護血管的作用。當然,由於海帶含砷較多,要浸泡、清洗後才可安全食用。
食物的冷熱搭配
根據各種食物對人體的作用及人體對各種食物的反應,中醫經過長期實踐和總結,將食物劃分為寒、熱、溫、涼、平五性。其實,簡而言之隻有三性,因為熱與溫,寒與涼,僅屬程度上的差別,可統稱為溫熱性和寒涼性;平性不寒不熱,不溫不涼,是一種中間性的食物。這樣,所有食物都不外乎這三性。
我們在吃東西時,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用適當食性的食物。選食原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一方麵是說,寒涼體質的人宜食溫熱性食物,溫熱體質的人宜食寒涼性食物,即“辨體施食”,冷熱搭配。因為人的體質也有寒、熱、溫、涼、平之分。這樣,可以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寒屬陰,熱屬陽),達到維護人體健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