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讓營養更均衡(1)(2 / 3)

簡單地說,平衡合理營養的建議是:每日飲一袋牛奶,可有效地補充膳食中鈣攝入量偏低現象。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300~500克,即相當於350~450克主食。每日進食3~4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1兩、雞蛋2個、家禽肉100克、魚蝦100克。每日吃500克新鮮蔬菜及水果是保證健康、預防癌症的有效措施,蔬菜應多選食黃色的,如胡蘿卜、紅薯、南瓜,因其內含豐富的胡蘿卜素,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多飲綠茶,因綠茶有明顯的抗腫瘤、抗感染功效。

食物的主副搭配

有些人為了減肥午餐隻吃水果;有些人主張多食肉少吃糧;有些學生不喜歡正餐,而喜歡名目繁多、包裝考究的零食。

一定要強調的是,絕大部分水果所含蛋白質、鐵、維生素B12很少,長期以水果當正餐易導致貧血或營養不良。而吃零食過量會影響食欲,妨礙正餐的攝入量,致使各類營養攝入量不足,從而導致學生的精力不濟,上課時精神不集中,甚至昏昏欲睡。

有的人為減肥而不吃主食,其實穀類是人體絕對不能缺少的能量重要來源,應該占膳食結構的50%~60%,不吃或者少吃主食勢必造成能量攝入不足。穀類中的膳食纖維、礦物質和維生素也是其他食品所缺少的,尤其是膳食纖維對於降低血糖和血脂都有促進作用。

長期把零食、水果當正餐的危害是會造成人體缺乏蛋白質等物質,營養失衡,嚴重者會引發疾病。

食物的酸堿搭配

有很多國家的人都有飲用蘇打水的習慣,這個習慣有助於幫助人消除疲勞,原理是人活動多了,肌肉內會產生大量乳酸,使肌肉酸痛,此時飲用堿性的蘇打水,可促使乳酸與堿性水中和成無機鹽,隨汗液尿液排出體外。

人體內環境基本是中性的,略偏堿性。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酸性物質,都被血液中的緩衝物質所中和,不至於使人體內部環境呈酸性。但有時人體內部酸堿平衡也會失調。酸性食物與堿性食物搭配食用,目的在於保持人體血液的酸堿平衡,使之經常處於微堿性狀態(pH值為7.4左右)。

隻有兩者基本平衡了,方可益補得當,利於代謝的正常進行。如人患腹瀉時,排出物呈堿性,體內酸會相對增多而呈酸性;大量嘔吐時,胃酸損失過多,體內又可呈堿性。而且每餐進食,食物都有一定的酸堿度,也會影響人體的酸堿平衡。

這裏所說的食物的酸堿性,不是指味覺上的直接感覺,而是指生物化學性質,例如吃時感到酸味的葡萄、醋,都屬於堿性食物。

總的說來,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食品,在消化過程中形成酸性物質(如碳酸、硫酸、磷酸等),屬於酸性食品。常見的呈酸性食物包括肉類、禽類、魚蝦類、米麵及其製品。而富含鉀、鈉、鈣、鎂等礦物質元素的蔬菜、水果等,在消化時形成堿性物質(如碳酸氫鉀等),屬於堿性食物。常見的呈堿性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類及其製品等。

有趣的是,動物性食物中隻有奶品、血品不屬於酸性食物,而屬於堿性食物。在堿性食品中,首屈一指的是海帶,其次是菠菜、蘿卜、西瓜、青菜、萵筍、生菜、芹菜、香菇、胡蘿卜。

生活富裕的人,血液容易變酸,多半是由於動物性食物和精米、精粉吃得太多造成的。具有酸性血液的人,容易產生疲勞感,膽固醇容易在血管壁上淤積,血液黏度也高,性格浮躁。

因此,在膳食結構中,一定要注意酸、堿食物的合理搭配,否則,進食酸性食物過多,可造成血液偏酸性。為中和這些酸性物質,又必然消耗體內大量的鈣、鎂等堿性元素,而引起缺鈣等一係列症狀,如皮膚病、神經病。在節假日裏,如果食用肉類較多,就更應該注意搭配一些新鮮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以免造成肌體酸堿平衡失調。而像痛風患者,若食用肉、魚、油過多,體內酸性指數肯定過高,周身疼痛難忍。此時,不妨飲用一些蘇打水,調節一下體內的酸堿平衡度。

食物的葷素搭配

有人說:“葷素搭配吃口好。”這是指葷素之間口味的互補性。如果從營養保健角度看,葷菜和素菜在營養結構上的互補性則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葷菜中隻有糖原(動物澱粉),沒有澱粉、纖維素,更沒有果膠;而素菜中單糖、雙糖、多糖以及食物纖維等樣樣齊全。葷菜中幾乎沒有維生素C,素菜中沒有維生素A(隻有維生素A原,即胡蘿卜素)。除豆腐乳外,素菜中沒有維生素B12,葷菜特別是肝髒中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動物蛋白質營養價值較高,如乳品的蛋白質消化率為97%~98%,蛋類的蛋白質為98%,肉類的蛋白質為92%~94%;而植物性的蛋白質營養價值較低:大豆(整粒食用)為60%,馬鈴薯為74%,玉米為66%。

植物蛋白質與動物蛋白質搭配食用,營養價值可明顯提高。例如,小麥、小米、大豆、牛肉單獨食用時,其中的蛋白質生物學價值分別為67%、57%、64%、76%,若按39%、13%、22%、26%的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可提高到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