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讓營養更均衡(1)(1 / 3)

“最有營養的食物”並不存在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自己的膳食與健康,很多有關食品營養價值的消息被報道出來,“最佳”“最差”等字眼頻頻出現。於是,常常有人問:“吃什麼最有營養?”

其實,所謂的“超級食物”並不存在。任何一種食物的營養價值都無法用好或不好來概括。每種食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營養成分,人體對它們的需求也多種多樣,怎麼能說某一種食品就是“最有營養”的呢?

保持身體健康,需要從膳食中獲得全麵而且平衡的營養素,這些營養素隻能由多種多樣的食品共同提供——這就是營養學強調的平衡膳食和合理營養。

養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木桶定律”:在一個用木頭條拚接成的水桶中,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最長的木條,而取決於最短的木條。因為不管長的木條有多麼長,水都會從最短的木條處流出去。

“木桶定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隻要有一種營養素缺乏,健康就沒有保障。如動物性食品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卻沒有纖維素,需要用蔬菜、水果來補充。各種食物就是拚成木桶的那些木條,對於人類健康來說缺一不可。

從某種意義上說,天下沒有完全好的食品,也沒有完全不好的食品。白薯是目前抗癌食品中的“明星”,但對於胃腸道功能不佳的人來說,食用後卻會出現返酸、脹氣和腹瀉等症狀,不利於健康。可見,因人而異、辨證施膳,什麼都吃、但什麼都不多吃是保持健康的飲食原則。

所以食物搭配要多、遠、雜。多,即食物品種越多越好;遠,即一天內所吃食物的種屬越遠越好;雜,即多種食物一起吃。

事實上,飲食均衡不光是身體、生活的需要,也同樣是精神和心理的需要。不管是否為“最有營養的食物”,都應該保持均衡的飲食習慣,均衡地攝入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成分。

在了解均衡飲食之前,需要先摒棄或者澄清種種飲食的錯誤觀念,如青菜、水果吃得越多越好,吃素食會營養不良。事實上,人體所需要的營養量基本相同,人們應該做到吃任何食物都適可而止。

平衡膳食寶塔

平衡膳食寶塔共分五層,包含我們每天應吃的主要食物種類。寶塔各層位置和麵積不同,說明了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應占的比重。

穀類食物位於底層,每人每天應該吃300~500克。蔬菜和水果位於第二層,每天應吃400~500克和100~200克。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位於第三層,每天應該吃125~200克(魚蝦類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類25~50克)。奶類和豆類食物合占第四層,每天應吃奶類及奶製品100克,豆類及豆製品50克。

第五層塔尖是油脂類,每天不超過25克。寶塔沒有提供食糖的攝入量。因為我國居民現在平均吃食糖的量還不多,少吃或適當多吃可能對健康的影響不大。但多吃糖有增加齲齒的危險,尤其是兒童、青少年不宜吃太多的糖和含糖食品。寶塔建議的各類食物的攝入量一般是指食物的生重。各類食物的組成是根據全國營養調查中居民膳食的實際情況計算的,所以每一類食物的重量不是指某一種具體食物的重量。

1.穀類

穀類是麵粉、大米、玉米粉、小麥、高粱等的總和。它們是膳食中能量的主要來源,也是膳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多種穀類摻著吃比單吃要營養,特別是以玉米或高粱為主要食物時,應當更重視搭配一些其他的穀類或豆類食物。加工的穀類食品如麵包、烙餅、切麵等應折合成相當的麵粉量來計算。

2.蔬菜和水果

蔬菜和水果經常被放在一起,因為它們有許多共性。但蔬菜和水果終究是兩類食物,各有優勢,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尤其是兒童,不可隻吃水果不吃蔬菜。蔬菜、水果的重量按市售鮮重計算。

一般說來,紅、綠、黃色較深的蔬菜和深黃色水果含營養素比較豐富,所以應多選用這類蔬菜和水果。

3.魚、肉、蛋

魚、肉、蛋歸為一類,主要是因為它們均提供動物性蛋白質和一些重要的礦物質和維生素,但它們彼此間也有明顯區別。

魚、蝦及其他水產品含脂肪很低,有條件可以多吃一些,這類食物的重量是按購買時的鮮重計算。肉類包含畜肉、禽肉及內髒,重量是按屠宰清洗後的重量來計算。這類食物尤其是豬肉含脂肪較高,所以生活富裕時也不應該過多食用。蛋類含膽固醇相當高,要適量食用。

4.奶類和豆類食物

奶類及奶製品當前主要包含鮮牛奶和奶粉。寶塔建議的100克是按蛋白質和鈣的含量來折合的,約相當於鮮奶200克或奶粉28克。中國居民膳食中普遍缺鈣,奶類應是首選補鈣食物。有些人飲奶後有不同程度的腸胃道不適,可以試用酸奶或其他奶製品。

豆類及豆製品包括許多品種,寶塔建議的50克是個平均值,根據其提供的蛋白質可折合為大豆40克或豆腐幹8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