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讓烹飪更營養(3)(1 / 3)

有些人喜歡在油下鍋的同時就放上鹽,使鹽在油中熬煎,待青煙直冒時將菜放入鍋內,還有人喜歡當菜入鍋後翻炒幾下就馬上放鹽。這樣做都是不正確的。

如果放鹽過早,外界環境溶液的濃度遠遠大於蔬菜中細胞的濃度,細胞液就要外滲,出現“萎縮”。這樣,所做的菜肴因“失”水緊縮變僵,熱量就難以透入菜肴的內部組織,致使菜肴不能很快燒透,時間一長,勢必將菜肴燒得“黃終爛熟”,色、香、味將大為遜色。所以過早加鹽,會使燒的菜肴成為“敗品”。

燒菜時先不要放鹽,待菜肴充分煸、炒、燴、煨……至其中的水分吸熱沸騰,就像微波爐燒菜那樣,菜肴自內向外而熟,這時再放鹽“上味”,菜肴必然鬆脆可口,色、香、味恰到好處。

怎樣烹調有利於碘的吸收

碘是人類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特別對大腦和神經係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孕婦缺碘,可引起胎兒先天性畸形、早產、死胎及新生兒甲狀腺功能低下,或導致後代出現呆、傻、聾、啞、矮等一係列疾病。兒童、青少年缺碘可造成智力低下、生長發育遲緩、學習成績下降等。

人體內的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狀腺素的重要原料。成年人每日需碘量為100~150微克,其中80%~90%需要從食物中獲得。如果體內缺碘,就會引起各種缺碘性疾病,如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甲狀腺腫等。為了彌補一些地區的水、糧食和蔬菜中含碘量的不足,我國部分地區在供應的食鹽中強化了碘。

為避免缺碘,目前我國常用的人體補碘措施主要是食用加碘食鹽。這是一種最經濟、最簡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好,但如果不正確使用,仍會造成碘的流失,失去補碘的作用。為了提高碘的吸收和利用率,科學烹調十分重要。

碘鹽是由食鹽加入碘酸鉀製成的。碘是一種不穩定的化學物質,具有揮發性,特別是遇熱極易揮發。有些人在炒菜時不注意這一點,往往在熱好油後就加食鹽“炸鍋”,認為這樣炒的菜香。殊不知這樣一來,碘在熱油中幾乎全部丟失了。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在菜即將出鍋時再加入碘鹽,這樣能使人體充分吸收利用碘鹽中的碘,達到補碘的目的。同時由於碘具有揮發性,碘鹽應該密封保存,以減少碘的丟失。比如同炒一種蔬菜,出鍋前放鹽,碘的食用率為63.2%;在炸鍋時放鹽,碘的食用率僅為18.7%。

食用不同的油,碘的食用率也不同,如用動物油燉土豆,炸鍋時放鹽,碘的食用率為2%,而用豆油可增加到25%。

添加某些調味品可增加碘的食用率,如炒土豆,炸鍋時放鹽,碘的食用率為24%,而加過陳醋後碘的食用率上升到47.8%。

蔬菜的配炒不同,碘的食用率也不同,如均在出鍋前放鹽,碘的食用率分別為:西紅柿炒土豆為53%,西紅柿炒雞蛋為62%,西紅柿炒黃瓜為61%,西紅柿炒柿子椒為77%。科學烹調有利於提高碘的食用率,可防止缺碘性疾病的發生。

連續炒菜須刷鍋

有些人連續炒菜不刷鍋,認為這樣既節省時間,又不會造成油漬的浪費。其實,經常炒菜的人都會發現,在每炒完一道菜後,鍋底就會有一些黃棕色或黑褐色的粘滯物。如果接著炒第二道菜,鍋底裏的粘滯物就會粘在鍋底,從而出現“焦味”,給人體的健康帶來隱患。

科學研究表明,有機物在350℃~400℃時,可以轉化為苯並芘,最適宜轉化的溫度為600℃~900℃。據測定,放置在炊具上無菜肴的鍋底溫度可達400℃以上。而菜肴一般是含脂肪、蛋白質一類含碳的有機物,燒焦極易產生3,4-丁苯並芘,這是一種強致癌物質。當鍋底上的粘滯物連續加熱,其苯並芘的含量就會增高,尤其烹調魚、肉之類的菜肴更為嚴重。

連續炒菜不刷鍋,鍋底的苯並芘就會比刷鍋時增高。如果是魚、肉中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被燒焦,會產生Y-氨基甲基衍生物的物質,其致癌性要超過黃曲黴產生的毒素。

為了講究飲食衛生,確保身體健康,就要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炒菜應養成“炒一道菜,刷一次鍋”的衛生習慣,注意徹底刷淨鍋底中的殘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