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進補的最好時機
冬季是最佳的進補季節。正所謂“秋收冬藏”,冬季是人體處於收納的時節,這時補充的營養更容易吸收,是機體休養生息的大好時機。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這時的進補能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冬季進補是我國的民俗之一。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冬三月,此謂閉藏”,也就是說,冬季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是一年四季中積蓄能量的最佳時機。
如在這個季節進行調補身體,則從某種程度上可起到改善人體的陰陽平衡、旺盛髒腑的氣血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所以民間流傳著“冬令進補,來年打虎”的俗語,這種說法是包含著一定科學道理的。冬令進補的食物應該恪守三種功能:
一要有保溫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製品等。
二要有禦寒功能,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應注意補充礦物質。中國人一般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隻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
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邊根帶皮的蔬菜。專家認為,這類蔬生長在土壤裏,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氣候幹燥,人們常有鼻幹、舌燥、皮膚幹裂等症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2多存於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冬季進補需要根據個人體質而定,如果盲目亂補,非但達不到預期目的,反而還會出現不良反應,所以,在進補之前,最好先了解自身的體質狀況,這樣才能補得有效。
體質較差者,例如氣虛型,包括脾胃氣虛或肺氣虛者,比較適合食用人參、北芪、淮山等。“因為這類型人常易疲勞、胃口差、精神狀態也不佳,所以適宜食用這些補氣的藥物。”杜主任說,其中,人參是較為名貴的補氣藥物,有“大補元氣”之功。其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還有調節人體膽固醇代謝和抑製高膽固醇血症。
血虛型則適宜食用補血類的藥物,例如當歸、阿膠、鹿膠、熟地等。據介紹,血虛型的人常見的表現症狀為瘦弱且麵色蒼白,唇色、指甲顏色淡白,並且還會有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症狀,女性還會伴有月經顏色淡且量少的特點。
陽虛型則適宜食用溫補陽氣的食物或者藥物。常用的有羊肉、狗肉、巴戟、杜仲等,其中,羊肉的營養極為豐富,不僅含有大量蛋白質和脂肪,而且還含有各種維生素及鈣、磷、鐵等人體所需元素,被人們喻為冬季食補佳品。“陽虛類型的人在冬季非常怕冷,四肢冰涼,所以,這些補陽氣的食物和藥物能夠幫助他們增強禦寒能力。”杜主任說。
體質特別虛弱者可食用鹿茸。鹿茸是雄性梅花鹿、馬鹿未骨化而帶茸毛的幼角,是一種名貴的藥材。鹿茸中含有膠質、激素、脂肪酸、氨基酸,及鈣、磷、鎂、鈉等成分,其性溫而不燥,能提高機體功能,對全身虛弱、久病體弱患者,有較好的強身作用。明代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鹿茸具有“善於補腎壯陽,生精益血,補髓健骨”等功效,是體內陽氣不足,腎氣虧虛者的冬季進補良藥。現代研究表明,鹿茸能提高人體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並能減輕肌肉的疲勞,又具有類似性激素的作用。
冬季進補除了因人而異,還有地區的差異。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人體生理特點和病理改變也不盡相同。因此,在飲食及進補方麵也應有所避就,才能達到防病治病,增進健康的目的。冬季一般采用溫辛回陽的食療方案,在西北嚴寒地區,用量宜多;在東南濕熱地區,用量宜少;而在高寒、高濕地區,宜食辛溫、辛熱、助火、補陽類食療原料,忌食具有寒涼降瀉作用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