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陽氣“收藏”,健脾胃補氣陰(1 / 2)

冬季陽氣“收藏”,健脾胃補氣陰

進入嚴冬,天氣寒冷,祖國醫學認為冬季是陰盛陽衰之時。寒為陰邪,易傷陽氣。而陽氣是生命之源,不可損耗。因此,冬季養生提倡“陽氣收藏”、“養腎防寒”。

入冬後,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而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代謝也相對緩慢。正如《黃帝內經》中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逆之則傷腎。”

冬季自然界陰寒之氣旺盛,而人體的陽氣蓄於內必虛於外,即陽氣閉藏了,那麼對形體、器官等有形物質的保護作用也相應的減弱了,所以我們更要注意避寒保暖,穿著上要去寒就溫,起居上要早臥晚起,運動要以靜為主,少做劇烈的活動,盡量降低人體的新陳代謝,減少腎精的消耗。精神上要平和,使情誌藏而不露,勿大嗔大悲大喜,使誌若伏若匿。

冬季的季節特點是寒冷、陰濕。萬物陰陽的變化是陽氣閉藏於內,人體也應這樣。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眼於一個“藏”字。如何才能“收藏”體內陽氣,在冬季做到健康養生呢?建議如下:

1.養腎為先

根據五行原理,冬季為水,對應於腎,對應的味是鹹,根據五行相克,水克火,而火對應的是心髒,對應的味是苦,所以冬季飲食上應少鹹,冬季本腎氣旺盛,多食鹹會助腎之旺,轉而為亢,亢盛就是不正常的了;宜增苦,因為水克火,所以食苦可以助心氣,以防旺盛之腎水克伐心火;要忌食辛燥發散之物,以培補陽氣。同時又要注意防止溫補太過,鬱積化熱,所以宜適當吃些滋陰潛陽的食物,如黑木耳、鱉甲等。

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卜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2.精神調養

為了保證冬令陽氣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幹擾,首先要求精神安靜。“無擾乎陽”,養精蓄銳,有利於來春的陽氣萌生。《黃帝內經》中“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意思是說,在冬季應避免各種不良情緒的幹擾和刺激,讓心情始終處於淡泊寧靜的狀態,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靜自如,讓自己的內心世界充滿樂觀喜悅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