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陽氣“收斂”,滋陰潤燥是關鍵
在秋季,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秋風勁急,氣候幹燥。人們起居調攝應與氣候變化相適應,以免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同時,還要“收斂”體內的陽氣,注意滋陰潤燥。
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這個時候,人的皮膚黏膜水分蒸發加速,於是出現皮膚幹澀、鼻燥、唇幹、咽痛等現象。因為在這個季節裏,肺氣和燥氣過度地交換循環造成體內津液大量耗傷,此時人體如能及時順應秋冬收藏規律而養陰,可使體內保證氣血運行的陽氣有所收斂而不致外散,積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精氣和營養。所以秋季進補,養陰為上。
關於秋季養陰,《素問》上記載:人至中年以後,腎中精氣逐漸衰少,促進津液分泌和血液生成的腎陰也隨之衰減,老年人容易出現腎陰虧虛,使人易倦怠、乏力、訥呆等。可見,秋季對人的影響極大,要想讓體內的“陽氣”收斂,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必須滋陰潤燥,而滋陰潤燥就應做到以下幾點:
1.滋陰潤肺
秋天空氣幹燥,加之人體在夏季津液耗損,容易出現口舌生瘡、鼻腔和皮膚幹燥、咽喉腫痛、咳嗽、便秘等現象。可適當選服些滋陰潤肺補品或藥粥。如沙參、百合、銀耳、芝麻加粳米、冰糖適量煮粥即可。
2.秋涼防寒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涼”,且秋天晝夜溫差較大,應隨時增減衣服,以防止秋涼感冒。但為了提高人體對冬天的禦寒能力,某些呼吸道抵抗力較弱而易患氣管炎的人,特別應進行“秋凍”(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以保證機體從更熱順利地與秋涼“接軌”。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與抗寒能力。
3.早睡早起
秋風乍起,氣候幹燥而秋日早晨天高氣爽,空氣清新,是秋天一日中空氣最為濕潤的好時候,早睡早起,以利收斂神氣,使肺不受秋燥的損害,從而保持充沛的活力。
4.運動不過量
秋季人體生理活動處於“收”的時期,陰精陽氣處在收斂內養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太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因此,中醫學認為,常人而言,尤其是不太鍛煉的人群和老年人群,秋季不太適宜大肆進行高密度、消耗量大的運動,反而應該選擇進行一些“靜功”鍛煉,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根據自身體質進行一些相對較緩和的“動功”運動方式,如廣播操、太極拳、瑜珈、韻律操等等。
5.調理脾胃
秋季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否則,營養物質不能被人體所吸收利用,甚至還會引起疾病。
6.精神調養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誌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7.及時補水
運動後要多喝水,以保持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若運動時出汗過多,可在開水中加少量食鹽,可維持體內酸堿平衡,防止肌肉痙攣。?
8.調理飲食
秋季氣候幹,空氣溫度低,汗液蒸發快,應多補充些水分以及水溶性維生素B和C,平時可多吃蘋果和綠葉蔬菜,以助生津防燥,滋陰潤肺。但秋天不應貪食瓜果,以防壞肚而損傷脾胃。也應少用蔥、薑、蒜、韭菜及辣椒等溫燥熱食物,否則夏熱未清,又生秋燥,易患溫病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