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血是一門大學問
氣血兩虛,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變化,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的生化無源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肌膚幹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之證。
“氣血”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氣血不足”、“氣血虧損”、“氣血兩虧”等,是中醫臨床上常用的術語。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氣血”認識的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誤區一:滿麵紅光,就是氣血好
在中醫學中,人的正常生理麵色表示人體的氣血津液的充盈與髒腑的正常,比如精氣含於內,容光發於外,所以麵部顯現光明潤澤、紅黃隱隱。而在臨床上,中年人如果總是“紅光滿麵”,很難看出本來的膚色,就要注意查一查自己的血壓了。如果血壓正常,需要考慮是否肝火旺盛,通常肝火旺盛的人易出現急躁失眠、口幹等一係列表現。
誤區二:臉色好,氣色好,就是氣血正常,身體健康在中醫學中,“氣血”是“氣”與“血”兩個概念的組合。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某人身體一直非常好,氣色又好,但突然得暴病而亡,人們往往感到不可思議。其實,臉色好,氣色好,氣血正常,絕不能代表髒腑無病,很可能這些“健康人”的某一個器官就有先天或後天的疾患,隻是暫時沒有顯現出來而已。
誤區三:身體有疾患,氣血一定差
在中醫學中,“氣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我們日常口頭語中的“氣血”隻是局部概念,說白了,在不少人的觀念中,僅是單指“血”。比如伏案工作久了會發生頸痛、背痛,老年人常發生腰腿痛等等,從“氣血”角度講,這是局部氣血不和、血瘀氣滯,甚至血不養筋而造成肌肉萎縮等等,屬於局部小概念的“氣血”問題。局部的氣血概念,不能代表整體的氣血概念;局部氣血失調,也不能說總體健康出了大問題。
誤區四:“氣血”就是指氣和血,與其他無關
這是人們存在的一個大誤區。僅以氣和血而言,在中醫學中涉及範圍較廣,名稱繁多,概念也不一樣,但是氣血與五髒六腑,與精、津液等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關係,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中醫經常講到:精與血同病,氣與血同病,氣與津液同病,血與津液同病。這其中包含著更為複雜的病機。
虛症在臨床上十分常見,老年多虛症,久病多氣虛,其他如先天不足、煩勞過度、飲食不節、饑飽不調等,皆能導致虛症。虛證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之分。
氣虛主要指肺脾氣虛,臨床表現為氣虛、氣短聲低、倦怠無力、麵色晃白,頭暈自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常用的方劑有四君子湯(黨參、白術、茯苓、甘草),補中益氣湯(黃芪、黨參、白術、灸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血虛包括心血虛與肝血虛,主要表現為麵色萎黃、指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常用的方劑有四物湯(熟地、當歸、白芍、川芎)、當歸補血湯(黃芪、當歸)、歸脾湯(白術、茯苓、黃芪、龍眼肉、酸棗仁、黨參、木香、灸甘草、當歸、遠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