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與生病就是氣血消長的外化(1 / 2)

健康與生病就是氣血消長的外化

氣血是人體髒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而氣血的生成與運行又有賴於髒腑生理機能的正常。因此,在病理上,髒腑發病必然會影響到全身的氣血,而氣血的病變也必然影響到髒腑。氣血的病理變化總是通過髒腑生理機能的異常而反映出來。

中醫重視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氣停滯不行則氣滯,津液停滯不行則痰濕,血停滯不行則成血瘀。七竅之靈,四肢之用,以及發得血而能生等,血運正常對於機體生理功能的維持是很重要的。中醫學認為,氣和血一陰一陽,互相依存,互相滋生。氣血與五髒的關係非常密切。

1.“心主血脈”。血液能運行於脈道之中,循環周身,須依賴心氣的推動。

2.“肝藏血”。人活動時血運於經脈以營養滋潤周身,人靜時則血歸與肝髒儲藏待用。

3.“脾生血”。脾胃攝取水穀之精微為血的源泉,又統攝血液運行脈中防止妄行。

4.“肺布血”。一是肺主氣,助心行血,為血行之動力。二是肺朝百脈,施氣布津於脈。三是吐故納新,保持血液清新,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天氣通於肺”。

5.“腎藏精,精化血”。腎中命門為原氣之所係,十二經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溫熙、促進血液生化的原動力之所在。腎是形成血液的重要髒器之一,故有“生血根本在於腎”之說。而血之精華又可化為腎精,故常精血並提。由此可見,氣血之病可及五髒,五髒又可及其氣血。

五髒的陰陽、氣血,是全身陰陽、氣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髒的陰陽和氣血之間的關係是:氣屬於陽,血屬於陰,氣和陽,均有溫煦和推動髒腑生理活動的作用,故陽與氣合稱為“陽氣”;血和陰,均有濡養和寧靜髒腑組織及精神情誌的作用,故陰與血合稱為“陰血”。氣血失調的病機,同邪正盛衰,陰陽失調一樣,不僅是髒腑、經絡等各種病變機理的基礎,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種疾病病機的基礎。

氣和血的關係極為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故病理上也相互影響而致氣血同病。氣對於血,具有推動、溫煦、化生、統攝的作用,故氣的虛衰和升降出入異常,必然影響及血。如,氣虛則血無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虛少;氣虛則推動、溫煦血液的功能減弱,血必因之而凝滯;氣虛則統攝功能減弱,則血必因之外溢而出血。氣滯則血必因之而瘀阻;氣機逆亂血必隨氣上逆或下陷,甚則上為吐衄,下為便血、崩漏。另一方麵,血對於氣,則具有濡養和運載作用,在血液虛虧和血行失常時,也必然影響及氣。如,血虛則氣亦隨之而衰;血瘀。則氣亦隨之而鬱滯;血脫,則氣無所依而脫逸。氣血關係失調,主要有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和氣血不榮經脈等幾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