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你自身的“氣”與“血”
養生就是養氣血。西醫說人體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元素,而對於中醫來說,人體最需要的就是氣和血。可以說人體就是靠氣血在供養著,氣行血行,氣滯血淤。氣血充足,運行通暢,人就會健康長壽,否則人就容易得病。
“氣血”,中醫指人體內氣和血的統稱。中醫學認為氣與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營養髒器組織﹐維持生命活動。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無非是陰陽失衡所至,氣血循環不暢必然導致陰陽失衡,是百病產生的根源。《本草綱目》中有“通十二經脈”之論,也就是說連接各髒腑而環繞人體的主要經絡為十二正經和任脈與督脈,它們是氣血流通全身的道路。經脈暢通、氣血暢通,人體平衡,也就是健康。
中醫認為,氣可以推動血液運行,血可以運載氣,氣血相互滋生,氣虛則血少、血少則氣虛,故在中醫臨床上一般是氣血雙補(或稱為氣兩虛、氣血不足)。氣是維持我們生命的活力的一種精微的物質。可是它和“精”這種精微的物質又不完全一樣。精是能看得見的,基本上呈液體,而氣是一種氣體的東西,是看不見的。氣既是維持人的生命活力的物質,又是人體各髒腑器官活動的能力。人體的呼吸吐納、水穀代謝、營養敷布、血液運行、津流濡潤、抵禦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動,都是通過氣的作用來實現和維持的。
血液能把從肺部獲得的氧氣和從小腸等消化器官吸收的各種營養成分運輸到大腦。當我們在思考或者閱讀時,大腦就在積極地活動著,消耗氧、糖等營養成分。當然,通過血液得到氧和營養的不僅是大腦,全身所有的組織和細胞都要依靠血液才有活力。除此以外,血液還有各種各樣的功能,它能把體內新陳代謝產生的廢棄物運輸到腎髒,它能運送激素和擔任免疫功能的抗體,它還能傳遞熱量保持體溫……總之,血液承擔著維係生命的重要任務。
正因為血液有這麼多的功能,所以一旦流動受阻就會發生許多問題。常見的現象如肩膀酸痛、手腳冰涼等就是由血流不暢引起的。如果某種原因使血液停止流動,情況就更加嚴重。例如發生凍傷時,如果不及時治療恢複血流,就會造成組織壞死。腦和心髒都是極為重要的髒器,其中的血管一旦出現毛病就會發生腦梗塞或心肌梗塞,結果可能會留下嚴重的殘疾,甚至造成死亡。
氣血不足即中醫學中的氣虛和血虛。氣血不足的結果會導致髒腑功能的減退,引起早衰的病變。氣虛即髒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氣虛者症狀為畏寒肢冷、自汗、頭暈耳鳴、精神萎靡、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發育遲緩。血即流動於經脈中的紅色液體,血虛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指血少。血虛者症狀為麵色無華萎黃、皮膚幹燥、毛發枯萎、指甲幹裂、視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精神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