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血要在氣的推動下才能把血中的營養送達全身各處。一旦氣虛,血就會缺乏動力,從而導致血停於某處,或者運行不通暢,就會形成氣血淤滯。氣血淤滯是導致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氣血欲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就必須始終處於一種運行狀態。隻有這樣,它們才能到達相應的髒腑組織,發揮其濡潤、滋養、推動的作用,所以氣血以流通為和。一旦氣血運行受阻,就會因氣血不能供養人體而發生各種病症,同時人也很容易衰老。
氣血精津,是人體內的重要物質成分,它們其實是相互聯係的。精可以轉化為氣、轉化為血,使氣血充盛,以保證生命活動的旺盛。津液與氣血的關係也很密切,津液停滯不化,就會導致氣機阻滯;津液虧乏,造成血燥生熱,或血液流通欠暢引起血淤;津液丟失過多,也可能形成氣隨津液外泄,出現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症。
怎樣才能預防氣血淤滯呢?比較關鍵的一點是要避免容易出現的一種惡性循環。人體中的垃圾越多,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又會因為體內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體衰老的原因所在。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做到以下三點:減少體內的垃圾;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增加體內的氣血。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子和說“氣血流通為貴”也是這個意思。如何補足氣血呢?現在的人物質條件充裕,第一方麵也不用格外強調。反倒是第二方麵一直以來被人們忽視,似乎吃進去了東西,就等於補充了營養,身體就健康了一樣。其實不是這樣的,自然界的風寒燥火,人的喜怒哀樂,都會對氣血的運行產生影響,會幹擾本來正常運行的氣血,使之偏離正常的軌道,從而導致髒腑得不到該有的滋潤而出現病變,所以中醫說“怒傷肝,恐傷腎”。
中醫所推崇的阿膠、紅棗、當歸,留傳千古的四物湯等都是補血的;而氣功、太極拳、六字訣等都是用來調氣的,隻要氣血和順,人體自然不會出問題。所以我們說,養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養氣血。而養氣血又分兩個方麵:一是補,通過睡眠、藥物和食物等方法來補充足夠的氣血,氣血充足是人體健康的基礎。二是運,光把氣血補足了不夠,還得把它們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否則還是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