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揚我國威(3 / 3)

康熙他們到京後第三天才接見了他們,並沒有收到任何的不滿或者其他負麵的情緒,看來這一路上對他們的下馬威已經差不多了。不過,想起爾淳安排的宴會,等會兒,可不要太驚訝了。

使臣們在看到宴會場所的時候還在心底慶幸,終於扳回一局,這大清居然是露天吃飯的嗎?等到看到桌案上的擺的滿滿當當的點心、幹果和蜜餞的時候,他們又忍不住發出驚歎聲,這麼多,難道大清吃的食物都是這樣的嗎?

康熙宣布宴會開始之後,原本侍立在一旁的宮女們上前撤換果品,奉上涼菜、餑餑,接著是膳湯,再接著就是各式熱菜。

看著一道道形式各異,精致美觀得放佛藝術品一樣的菜肴在眼前轉來轉去,使臣們這下可是徹底暈了。完全不同於自己國家的菜肴,他們怎麼會有這麼多食材還有這麼多的烹調方法?這簡直就是上帝的恩賜!

感受著完全不同於麵包土豆的白米飯的口感,還有酸甜苦辣都包括了的菜肴,相同肉質在煎炸烹炒之下所展現出來的完全不一樣的口味,這樣豐富的味蕾體驗絕對不是西餐所能展現的。

這場宴會上的菜肴,即使是大清的官員也忍不住在驚歎,不是沒吃到過這些菜,而是沒有一次吃到過這麼多美味。更何況宮裏頭的賜宴,一般都是提前準備好菜肴,等到入席的時候早就冷透了,尤其是在秋冬季節,但是近日的卻都是熱的。

他們哪裏知道,爾淳為了這個,可是請了幾十位廚師在後頭一起開工呢,又要保證味道又要保證速度,可真是難為他們了。

雖然大多數人都驚歎於這樣的美食,但是到底都是一幫狡猾的政客,即便在這個時候還能記得自己的目的。

一出戲唱完,有短暫的間歇,比利時使臣身邊的人站了起來,彎腰行禮,嘰裏咕嚕的講了一大堆,說的倒是英文。

還沒等翻譯官咽下口中的一塊肥肉,胤礽已經把他的話轉達給了康熙,“皇阿瑪,他是說感謝您的盛情款待,他願意為您演奏一曲小提琴,當做謝禮。”

康熙滿意的對著胤礽笑笑,不愧是他的兒子,他的繼承人,多聰明啊,學了洋文才多久啊,就能聽懂洋人說話了。

“這位大人費心了,那就有老大人了。”康熙說完又看看胤礽。

胤礽會意,將話又翻譯成英文說了一遍,毫無意外的收獲了底下幾乎所有人的驚異目光。這是爾淳說的,若是今晚有表現的機會,一定不能放過,所以胤礽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大家帶著驚訝的佩服。

那個站出來的人隻是短暫的停頓,便從自己帶來的人手上拿過琴盒,小心翼翼的取出小提琴。

隨著琴弓在琴弦上的摩擦,明亮而又悠揚的聲音向四周彌漫。不同於琵琶的清脆,二胡的優美,小提琴的聲音帶給人一股纏綿悱惻,縈繞在心頭。

婧瑤今日是又是扮作了爾淳的宮女出來的,聽著這麼一段並不熟悉的旋律,真是恍然隔世。等她回過神來,音樂聲已經停止了。

那個人的小提琴還未放下,滿臉都是倨傲之色。根據南神父所說,這大清,可沒有一個人會演奏小提琴。

婧瑤告訴自己要冷靜,千萬不能跟這種沒見識的家夥生氣,然後走了出去,在康熙麵前跪下。

“皇上,咱們大清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尚往來,不如讓奴婢回敬這位大人一曲。”

康熙猜不透這個小丫頭又要幹什麼,但是似乎是讓那個洋人丟臉的事兒啊,橫豎他也是十分看不慣那張臉,“準奏。”

婧瑤拿著早就準備好的小提琴,還是之前南懷仁進上的那一把,皇後借她的,特意走到了那個洋人座位對出的那塊空地上,試了兩個音。

一個身穿白色漢服的女子出現在離她不遠的地方,一頭長發隻用一根白色的綢帶綁著,配著那一身飄逸的長裙,倒是有些羽化登仙的味道。

音樂聲想起,女子隨著樂聲而舞動,柔軟的腰肢配合著長長的水袖,說不出的唯美動人,配著這琴聲,倒是添了股說不出的哀愁。

原來,婧瑤選的就是中西合璧的《梁祝》。

隨著最後一個音符消失在空氣中,白衣女子倒伏在地上,婧瑤的一滴淚水滴落在琴上,碎成幾瓣,消失無影。

一句“Brilliant”脫口而出,眾人這才從這淒美的音樂聲中緩過神來,看著那個洋人。剛才還一臉倨傲的洋人滿臉通紅,不知道是為了自己先前的高傲還是剛才那句讚美。

婧瑤向他行了一個標準的西方宮廷禮,用法語回了一句“謝謝誇獎。”

那洋人頓了一下,接著粲然一笑,卻再也沒說什麼。

最後,這場盛大的國宴在絢爛奪目的煙花中圓滿結束,隻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滿意,又有多少人失望。

四個國家此次的國書裏麵都提到了希望能夠和大清進行貿易交往,並且希望以後可以多派使臣來往於兩國之間,增進交流。

康熙不得不正視開通商路的問題,猶豫了那麼久,思考了那麼久,就想爾淳勸他的,若是再等,說不定就被別人搶先了。既然勢在必行,不如先發製人。而且剿滅葛爾丹就在眼前,這一仗打下來肯定需要不少銀子。按照婧瑤的話,既然人家現在張開了口袋讓你掏錢,幹嘛不要。何況如今大清有水師和火器營,並不懼怕西洋各國。

康熙在國書中回複,如要進行通商,在大清劃出通商口岸的同時,在對方國家也要如此,有來有往。而且鑒於葡萄牙等過在澳門已經有了一定基礎,所以康熙要求在對方國家也享有同等待遇,即劃出一個固定的區域,以供大清的商人在那裏從事長期的貿易。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專業性更強的經濟政策上的建議,來自於婧瑤和那些大臣。誰都不會做虧本的買賣,何況現在是大清占了先機,自然要先滿足自身利益。

使臣團並沒有停留很久,不是他們不想,而是康熙不願意。把那些先進的武器和運輸工具顯擺完以後,康熙生怕他們就這麼學會了,趕緊把他們打發出去。就連南懷仁,也讓他回國探親去了。

雖然南懷仁在大清做了很多事,的確貢獻挺大,但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次消息的走漏就說明了此言非虛。與其等到被徹底出賣,不如現在給他點甜頭,趕緊打發了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