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頭腦發熱之後冷靜下來的康熙也意識到了,八旗製度是大清立國之本,若是輕易改變,怕是於國有礙。不過如果找現在這樣的事態發展下去,婧瑤所提出的那些問題必然會出現,到時候又該如何解決?打開國門,尤其是重新開通絲綢之路,這一路上涉及的與蒙古、回疆、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也不是輕易可以解決的。
所以在午門表演之後,康熙最後還是決定,先將學校一事弄起來。
不過怎樣,至少先把教育搞上去了,其他的以後會慢慢好起來的。婧瑤一邊安慰著自己,一邊忙著繼續編寫手上的教材。在全國開辦學校,首先至少要覆蓋每個省,那麼即便是全能型的老師,也需要二十幾個。婧瑤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導出這個二十幾個人來。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好在康熙為她準備的教師候選人都是一些跟神父學習過一段時間的人,不然婧瑤想著怕是窮其一生也隻能為大清的教育事業做貢獻了。不過現在也幾乎差不多了,又要教皇子,又要教未來的老師,另外還得和上書房的那些老人家們時不時的來個切磋。不過這也算是一個進步,幾乎相當於現代的文理科的碰撞,每次和老人家們的辯論都能讓她獲得些新的想法。當然其實可以的話,她更想到朝堂上和那些老古董們辯論一番,或者直接打開他們的頭蓋骨修理一下,好讓改革可以進行得更加順利。
為了製造武器,婧瑤發現軍事力量是所有掌權者的追求,煉鐵廠以及相關的一係列工廠在北京城外建立起來。當然,有婧瑤在絕對不會讓工廠的大煙囪毀了北京的空氣。這時候的婧瑤深切的體會到了先知的好處,可以在很多時候避免後續出現的更多的麻煩,即使現在所花的成本會大一些——不過這跟她無關,反正她隻負責提意見,自然由康熙去實現。
大清要發展,能源和重工業是不能缺少的,這兩樣也應該是大清的擅長。在保證決策正確的前提下,婧瑤發現有些事情在封建社會進行更加容易,因為隻要君主一聲令下,不影響到百姓的生存,那麼幾乎就不會受到阻礙。
西方的君主受製於貴族,大清的皇帝受製於八旗。一個很有趣的對比,但是即便是多爾袞時期包括後來清朝末期,八旗從未試圖把皇帝拉下馬或者說把他的權利架空。在中國,帝王是比利益更加神聖和重要的存在。
所有的事情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一切都很順利。
然而,在這一年的萬壽節上,幾分國書讓康熙自新年以來一直很好的心情頓時陰沉了幾分。
法蘭西、大不列顛、比利時、葡萄牙,這四個國家同時上書請求派使臣到大清來參觀學習。
要真說起來,這事兒看著挺不錯的,正是揚大清國威的好時候,但是這時間,太湊巧了。而且,當初那些傳教士來的時候,可沒有什麼國書,隻說是來傳教的,走到哪裏算哪裏。現在這麼看來,這背後的動機,可不單純。而且康熙雖然對西洋的東西還算感興趣,但是對於窺視著大清的西洋各國可是一點好印象都沒有。這個時候來,擺明了就是要來看看那個汽車還有突然出現的工廠。
不過秉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優秀美德還有大清作為一個大國的氣魄,並且在婧瑤的一番解釋之下,康熙還是應允了。
十月份的時候,大清迎來了一個龐大的船隊,將近兩百人的使臣團隊在澳門——葡萄牙人在大清的根據地,首次登陸。然後由朝廷派遣出的迎接團隊,用新造成的絲毫不比他們來時所坐的輪船遜色的“天佑一號”輪船,將來訪使臣經由水路接到了天津渡口,再換乘汽車,陸路進京。
這一路是康熙設計已久的,把輪船和汽車首先給他們看了,也算是給他們一個下馬威。
與因為新奇玩意兒眾多絲毫不擔心接待使臣的康熙不同,爾淳真正是為了即將到來的會見操碎了心。
此次外國使臣覲見,並不同以往那些蒙古王爺來朝,按著康熙的意思是要展現大清國威的,因此一場國宴必不可少,地點還是在乾清宮。
原本這樣的國宴,爾淳隻要到時候出席一下,露個臉就行了,其餘的一切自然會有禮部和內務府承辦。但是這次,康熙格外的重視,所以讓爾淳在婧瑤的協助下將這場宴會弄得新奇一些,務必讓那些洋人看看大清的繁榮和強大。
婧瑤雖然是現代來的,鬼主意不少,但是那些都是適合現代的法子,難道還能在乾清宮弄一場舞會不成?而且展現大清的國威,自然是要給他們看大清的東西了。一般的歌舞康熙又不滿意,婧瑤新弄出來的東西裏邊也沒有可以用在這上頭的,那該如何是好?
最後還是爾淳拉著婧瑤了解西洋各國宴會形式的時候發現的,其實都是一個樣子,不過是吃喝外帶著歌舞。隻不過吃的東西不一樣,而且在大清是他們欣賞歌舞,西洋則是自己跳舞罷了。
對於西洋一些禮節感到莫名其妙的爾淳最後決定還是在這吃喝和歌舞上下功夫。看婧瑤做的西洋菜,哪裏有中華菜式多樣,烹飪手法繁雜。若是將大清各地的美食搜羅了來,怕是能讓他們吃上整整一年都不帶重樣兒的。但是既然是國宴,色香味俱全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有代表性而且要夠新奇。從茶、酒,到湯、菜,再到點心,一定要又好吃又有好寓意,尤其是點心,還要夠精致。一個餑餑都能翻出幾十種花樣來,還怕他們的奶油蛋糕和曲奇餅嗎?
歌舞嘛,自然還是昆曲,不過大殿裏肯定不行。這麼一想,爾淳拍板決定,將宴會的場地定在了乾清宮外,露天!離得遠遠的再搭一個戲台子,中間是主座,兩邊依次排開兩列小桌,一邊是使臣,一邊是大臣。
等用膳完畢,也快天黑了吧,索性再上一個煙花盛宴,弄得熱熱鬧鬧的。
那一群外國人,自從上了“天佑一號”就不淡定了。妄他們還自以為是海上霸主,認為自己國家的船隊是天下無敵的,原來大清的輪船絲毫不比他們的差,而且內部設施比他們的更加舒適和完善。接著就是汽車。那時候的歐洲,連蒸汽機的模型都還沒出現,遑論汽車。習慣了馬車的使臣們壓抑著心中的驚訝和激動,一路顛到了北京城。
短短的旅途讓這群外國人見識到了大清的強盛,即使他們對大清的服裝和發型感到怪異甚至一開始還有些鄙視,認為這個東方大國並不像那些傳教士所謂的那麼厲害,但是在見識到輪船和汽車,還有大清官員之間見麵時候不同的問禮請安以及用餐時候的禮儀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東方國家,將會是他們最強有力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