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群臣齊聚大殿,還有一群少年於兩側正襟危坐。
其中年長者二十二三,年幼者十一二歲。
這些少年均是李世民的皇子,有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吳王李恪,以及尚未封王的九皇子李治等。
大多錦衣華服,珮玉冠金,就連衣服也都是金絲鑲邊,倦繡飛鳥虎龍,顯得極為奢華。
隻有一人,身穿藏青色長袍,頭上插著一根梨木簪,看著有些寒酸,與身旁一眾少年相比,顯得格格不入。
但看他懶洋洋的坐在那裏,一副悠然自得的姿態,卻又顯得格外的灑脫、飄逸。
他叫李佑,是一名來自2000年後的現代青年。
母親隻是宮中的一個侍女,在生他的時候難產而死,連一個名諱也未曾留下。
雖在李世民的一眾皇子中排行第五,也在十六歲時被封為燕王。
但由於不是長孫皇後所生,身後又沒有母係家族的扶持。
因而一直都被置於一個邊緣化的狀態。
從小到大,更是隻見過李世民三、五回。
也因此,他對李世民這個老爹,並沒有太多的感情。
就在這時,李世民也從大明宮後殿走出。
“臣等參見陛下。”
“眾卿平身!”
朝拜過後,李世民、朝臣、諸皇子各自落座。
“近日河東水化還未平息,河西又爆發了蝗災。”
“而燕雲等地,也已經三月未曾下雨,如今麵臨糧食絕收,災民遍地的局麵。”
“諸卿以為,我大秦該如何應對?”
李世民話音落下,杜如晦便立刻說道。
“陛下,災情如火,不可耽誤。”
“臣以為,我大唐應當立刻開倉賑災,救治災民。”
此言一出,朝臣紛紛交頭接耳的議論起來。
讚成者有之,反對者有之,中立者有之。
但很快,長孫無忌上前說道。
“陛下,此舉萬萬不可。”
“我朝剛剛經曆大變,國庫中銀錢短缺,糧草不足,哪有餘力賑濟災民?”
“何況,若是百姓受災,就要朝廷賑濟,豈不是助長天下人好逸惡勞的心態嗎?”
“另外,去歲渭水之盟近在眼前,三軍將士憋著一口氣,此時正準備北征草原,急需者大量糧草,怎能隨便賞賜給災民呢?”
聽到這話,朝堂之中,原本觀點各異的眾朝臣,態度也頓時變得鮮明起來。
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一舉奪得大寶,登基為帝。
可北方突厥卻趁大唐內亂,三十萬草原騎兵狂奔至渭水河畔。
滿朝君臣在惶恐不安中,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渭水之盟。
這件事,這些大臣曆曆在目,如鯁在喉,一日不敢忘懷。
一眾武將更是厲兵秣馬,時刻準備北征草原,洗刷當日恥辱呢!
如若賑濟災民會影響他們征伐突厥的計劃,他們也絕對不會同意。
因此,這小小的朝堂之中,頓時嘈雜起來。
“陛下,不能賑災啊!”
“是啊!區區災民,何足掛齒?”
“這些災民都是好逸惡勞之輩,與我朝堂何幹?”
李世民聽到這話,眉頭布又皺了起來,臉上滿是為難之色。
他是有心賑濟災民,可見朝臣如此反對,此時不由有些動搖。
就在這時,一道略有些稚嫩的聲音,在李世民的腦海中響了起來。
【愚蠢,遇到天災而見死不救,這些大唐朝臣還是人嗎?】
【再說了,隻要行以工帶賑的法子,就不會讓百姓養成好逸惡勞的性子了。】
【再發動災民興修官道,疏浚運河,甚至幫助朝廷運送糧草,還能更有助於北征草原。】
【這麼簡單的法子,這些人都想不到,真是愚蠢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