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年,長安大明宮。
一間恢宏的宮殿中,有兩隻巨大的銅鶴立在兩側。
四周牆壁、木柱上點燃這一盞盞燈燭,將大殿映照的燈火通明。
一名身穿黑色禮服,上繡十二章紋的中年男人坐在案幾之後,手握一隻毛筆批改著前麵的奏章。
男人眉如漆刷,眸若點星,舉手投足間氣概非凡,給人一股不怒而威的感覺。
男子一直埋頭批改奏章,幾乎沒有停下歇息過,明明是氣溫偏低的夜間,他的額頭上卻沁出點點汗珠。
也不知過去多久,直到幾名太監從側門處走入,將緊閉的殿門、窗戶——打開。
一縷縷陽光從外映照進來,男子才發現外間已經天光大亮,太陽東升了。
隻見幾個太監又將牆壁、木柱上的油燈——挑滅,揮袖將煙霧驅散。
然後才在一名滿臉皺紋的老太監帶領下,端上了水盆、毛巾,來到中年男子的身邊小聲說道。
“陛下,天亮了,該上早朝了!”
這中年男人,赫然竟是大唐帝國的主宰,名傳千古的唐太宗李世民。
埋頭批改奏章的李世民聞言,不由搖頭,幽幽歎息一聲,這才放下手中毛筆,揉了揉太陽穴,滿麵愁容的說到。
“唉,又沒批改完,自年初以來,我大唐各地災情頻發,河東大水,河西蝗災,燕地更是大旱三月,真是令朕頭疼不已。”
老太監滿臉堆笑,一邊服侍李世民梳洗,一邊勸慰說道。
“不過是一些災民罷了,陛下何須去管他們?”
“您征戰數十年,如此榮登大寶,何不如靜下心來,好好享受一番如何?”
李世民擦了擦手,然後將帕子甩在了老太監的懷中,不滿的斥責道。
“你這閹貨,又知道什麼?”
“我初登大寶,去歲剛在突厥人的威逼下簽訂渭水之盟,今年天下又遭天災,朝廷威望已然出現動搖。”
“若是再不管災民,縱情享樂,天下定然動蕩不安,須知隋煬帝二世而亡的結局可還沒過去多久啊!”
“何況……”
話到這裏,李世民的聲音便戛然而止,並沒有接著說下去。
如今正是貞觀二年,距離他發動玄武門之變,弑兄殺弟囚父過去不足兩年。
朝廷就連續遭遇大難,天災人禍頻發,百姓生活風雨飄揚。
不知有多少人,都躲在背後看他笑話,甚至戳他脊梁骨。
說天子無德,上蒼才降下災難警示眾人。
他如果不能做出一番事業,豈不是要遺臭萬年?
這老太監也是乖覺,仿佛沒有聽到李世民後邊的話一般。
隻是眼觀鼻,鼻觀心,一張老臉皺的如同樹皮一般,滿臉愁容的說道。
“是是是,陛下教訓的是,老奴隻知侍奉陛下,豈知天下之大事為何?”
“不過馬上就要上早朝了,朝中有諸多高賢,定能為陛下排憂解難。”
李世民點了點頭,心中稍稍一鬆,邁步便朝大殿之外走去。
一邊走,一邊問道:“今日召諸公子上朝觀政,可都一一通知到了?”
老太監小跑著跟在李世民身後,點頭說道。
“都通知到了,由太子殿下領頭,現在應當在大殿等待了。”
“哦!對了,九殿下得知陛下每日為災民之事頭疼,還特意吩咐老奴,要在您批改奏折之時,為您點上一支安神香。”
李世民點了點頭,腳下不停,語氣幽幽說道。
“不錯,稚奴有心了。”
“朕的一眾皇子中,就數他最貼心。”
所謂九殿下,就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未來的高宗李治。
而稚奴,正是他的小名。
因年幼懂事,被長孫皇後留在宮中。
至今還未封王,就更別提什麼開府建牙了
……
花開兩朵,各表一致。
大明宮正殿,君臣商議國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