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肝油的提取方法一般有稀堿水解法、萃取法、蒸煮法和低溫采油法4種。目前國內外大型魚肝油廠大都采用稀堿水解法。此法在魚肝油的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
魚肝油的油脂一般以兩種形態存在,一部分肝髒細胞中是遊離狀態,另一部分則是與蛋白質結合構成細胞原生質,難以分離出來,但是采用稀堿液在加熱的情況下,魚肝蛋白組織分解,破壞蛋白質與肝油之間的結合,從而可以比較充分地分離出魚肝油,此法與蒸煮法比較,它不但出油率高,維生素含量也高,而且堿也能中和原料中的遊離脂肪酸,降低酸價,並有一定的脫色作用,使魚肝油質量好,透明美觀,缺點是蛋白質遭到破壞,肝渣不能很好的利用,肝中B族維生素都遭到破壞,不能很好的加以提取利用。
一、魚肝油的製備
魚肝油的製備需要的原料與設備有:魚肝、水解鍋、刀、離心機、壓濾機、真空脫臭機、波美計、食鹽、氫氧化鈉、硫酸、磷酸、酸性白土、活性炭。
(一)加工工藝
1.工藝流程
2.工藝要點
(1)魚肝的檢查和切碎魚肝在切碎前,先檢出已腐敗變質的魚肝,對魚肝凍品,需先解凍,對鹽藏的魚肝先用水衝洗,然後把肝放在切肝台上,加適量的生理鹽水(為魚肝量的1~2倍),放入切肝機中,把肝切碎,力求均勻,魚肝的新鮮度及處理的溫度對魚肝油的品質影響較大。
(2)魚肝的水解將肝漿放入水解鍋中,加入定量的水及堿液調pH達9.0左右,攪拌加熱至40℃左右時,進行水解。
①加堿量:堿的用量要求適中,過多過濃會使油脂皂化,不但增加了消耗,而且會形成乳濁液,增加分離的困難;過少則水解不完全,影響油脂的得率和成品的質量,因此在確定堿的用量時,需要視魚肝的種類、新鮮度,含油及含鹽量等因素來綜合考慮。總的要求新鮮魚肝水解時保持在pH 9.0左右,而鹽藏魚肝保持在pH 10.0左右,堿液應分兩次加入,防止多量的堿與油脂皂化及避免pH超過範圍允許值,堿的濃度根據不同魚肝種類而定。
②加水量:一般新鮮的大小鯊魚肝、鰩魚肝與水的比例為1∶1,大黃魚肝、鰻魚肝與水的比例是3∶2。
③水解溫度和時間:在水解過程中,加熱可促進蛋白質分解加速,而且在熱的狀態下,油的黏稠度低,肝中所含的脂肪酶和臭味液可在加熱時被破壞和驅除。
溫度不宜太高,高了會促進大量的油脂皂化,維生素被破壞,一般以50℃為宜,加熱到40℃時開始加堿,加堿完畢後,繼續升溫到80~90℃。
水解時間:因肝品種而異,一般含油量高的新鮮魚肝,水解時間可以短些(1h左右),以免變硬。
(3)魚肝油的分離和洗滌
①分離:肝經過水解分離,用離心機分離,相對密度大的肝渣在最外層附在離心機的內壁上,油最輕的在最內層,從內層壁管上麵的出油孔排出機外,而油水溶液介於兩者之間。從中層管上麵的出水孔排出機外。
②鹽析:經過第一次分離而獲得的魚肝油中,含有較多的水分、蛋白質和肥皂等雜質,基本上呈乳狀液體,需要用一定濃度的鹽水來進行鹽析。在不斷的攪拌下,將鹽水加入魚肝油中,濾後加熱到80℃,便可再一次進行分離。
③水洗:第二次分離出來的油中還有一部分堿,必須用熱水洗油數次,直至洗滌水成中性為止。一般采用7000~8000r/min的離心機分離,新鮮魚肝的肝油分離3~4次即可。
經過分離、鹽析、水洗的粗製魚肝油,在室溫下應澄清,透明,並有色澤。酸價小於2mgKOH/g魚肝油,無酸敗反應,水分應在0.1%以下。
④肝渣處理:肝渣一般是直接作飼料或廢料,對肝渣中殘存相當數量的維生素,可適當用油萃取回收。
⑤魚肝油的低溫處理:分離所得的魚肝油,含有30%~40%固體脂質(硬脂酸甘油酯),其凝固點較高,因此必須在規定的溫度下進行低溫處理,其中較高凝固點的甘油酯先行析出,經過壓濾所得的魚油,即使貯藏於冬季,仍是清澈透明狀態。
固體脂肪可用作工業用油,用於製革、製皂等方麵。
(二)魚肝油的質量標準與檢驗方法
1.質量標準
參考《中國藥典》2005年版第二部第413頁,每1g魚肝油中含維生素A應為標示量的90.0%以上;維生素D應為標示量的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