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加工廠的下腳料有的還沒有充分利用,廢棄後對環境造成汙染,其實魚的頭、尾、骨、鰭、鱗、皮和內髒等都可以進一步的開發利用,如生產魚粉飼料、製造寵物食品等,是家畜和家禽等的優質飼料。
一、魚粉飼料的製造
(一)原料與設備
魚下腳料、蒸煮櫃、鋁盤、壓榨機、烘幹機、軋碎機、磨粉機、電磁離析器、15目篩。
(二)加工工藝
1.工藝流程
2.工藝要點
將魚粉的下腳料裝入鋁盤,裝入量應根據盤的大小而定,然後裝入小車,推進蒸煮櫃內。櫃內的蒸汽壓力保持在0.2MPa,蒸煮20min後,關閉進汽閥15min,這時櫃內原料已經蒸熟,蛋白質已經凝固,可促進油、水與蛋白質的分離,便於壓榨。
將蒸熟的原料趁熱裝入壓榨機的榨籠中,逐漸加壓。壓榨時間為1h,壓幹油水為止,將壓榨餅從籠中取出,準備軋碎和烘幹。
壓榨後的壓榨餅含水4%~5%,必須烘幹,才能貯藏,烘幹前先用軋碎機軋碎,裝入盤中,送入逆流通道式烘幹機中,在80~85℃下鼓風烘幹4~5h,烘到物料含水在9%以下為止。
幹燥後的魚粉,經過碾磨或粉碎成粉狀,並通過15目篩,去除金屬等雜物,得魚粉飼料成品。
魚粉飼料成品為黃褐色,氣味正常,含蛋白質60%以上、水分9%以下、脂肪9%以下、鹽分1%以下、灰分2%、總氮10%以上、泥砂1%以下。魚粉的包裝應采用塑料袋密封包裝,以防止貯藏期間的油脂氧化、吸潮結塊等情況的發生,引起魚粉的變質。包裝時每包20kg。存放於幹燥冷涼和通風的倉庫中,及時銷售。
(三)魚粉飼料質量標準與檢驗方法
1.質量標準
我國魚粉飼料質量標準參考SC/T 1024—1997《草魚配合飼料營養標準》。
2.魚粉飼料的檢驗
魚粉是一種優質的蛋白質飼料,但目前市場上魚粉的質量參差不齊,摻假現象時有發生,且摻入的大都是廉價而不能被機體消化吸收的物質,嚴重影響了飼料的品質,因此,必須對魚粉的質量進行檢測,下麵介紹幾種常見的檢測方法。
(1)感官檢測
①眼觀看顏色:優質的魚粉應有新鮮的外觀,色澤隨魚種而異,墨鬥魚粉呈淡黃色或淡褐色,沙丁魚呈紅褐色,加熱過度或含脂高者,顏色變深。
②看形狀:為粉狀,含鱗片、魚骨等,處理良好的魚粉均可見肉絲。
③鼻嗅新鮮魚粉應有烤過的魚香味,並稍帶魚油味,混入魚溶漿的腥味較重,但不應有酸敗、氨臭等腐敗味及過熟的焦味。
④手抓取樣在手上,用手指頭撚,黏性越佳,魚粉越新鮮。
⑤判斷方法為:用75%的魚粉與25%的澱粉混合,加1~1.3倍的水煉製,然後用手拉其黏彈性,即可判斷黏彈性優者,其品質為佳。
(2)物理檢測
①質量密度的測定:純魚粉的質量密度一般為450~660g/L,如果魚粉含有雜質或摻雜物,質量密度就會改變。
②顯微鏡檢測:純魚粉包括魚肉、魚骨、魚鱗和魚內髒的混合物。其鏡檢特征為:
魚肉:顆粒較大,表麵粗糙,具有纖維結構,呈黃色或黃褐色,有透明感,似有彈性。
魚骨:包括魚刺、魚頭骨,為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碎塊,大小形狀各異,呈白色至白黃色,一些魚骨屑成琥珀色,表麵光滑,魚刺細長而尖,似脊椎狀,仔細觀察可看到魚刺碎塊中有一大端頭或小端頭的魚刺特征;魚頭骨呈片狀,半透明,正麵有紋理,魚頭骨堅硬無彈性。
魚鱗:平坦或卷曲的藻形片狀物,近似透明,有一些同心圓線紋。
魚眼:表麵碎裂,呈乳色的圓球形顆粒,半透明,光澤暗淡,較硬。
(3)化學檢測
①檢測粗蛋白:粗蛋白質是魚粉中含有氮物質的總稱,包括真蛋白質和非蛋白含氮物質兩部分,後者主要包括遊離氨基酸、硝酸鹽、氨等。國產魚粉粗蛋白質一般45%~55%,進口魚粉粗蛋白質一般60%~67%。測定方法用凱式定氮燒瓶法。
②檢測真蛋白:粗蛋白質反映魚粉中所有含氮物質的含量,而不能反映其中真蛋白質部分,因此,有必要進行真蛋白的測定。蛋白質在一定堿性條件下能與重金屬鹽類發生鹽析作用而析出沉澱,此沉澱物不溶於熱水,而非蛋白氮則易溶於水。用熱水洗沉澱,將水溶性含氮物洗去。剩下的沉澱物再用凱式定氮法測定,得出真蛋白的含量。利用真蛋白質與粗蛋白含量之比,可判斷魚粉中是否摻入水溶性非蛋白含氮物質。
粗蛋白質應符合產品規定,真蛋白含有率應符合下列數值:進口魚粉不得小於80%,國產魚粉不得小於75%,當測得魚粉真蛋白含有率小於上述值時,則該魚粉中摻有水溶性非蛋白含氮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