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縮好的溶液,置於陰冷處,使其自然結晶7~19d,10~11d形成晶體。
靜置後的溶液進行過濾,將其結晶物加入HCl 5%,然後進行過濾,再加入HCl 50%漂洗2~3次即可。
(3)中和與脫色上述的結晶體內含有大量的穀氨酸不易溶於水,而味道相同的為穀氨酸鈉,易溶於水,因此必須加入適量的Na2CO3溶液,使它生成含有一個鈉原子的鈉鹽,然後再用NaOH中和,使pH達7.0。
中和好的液體味精,並非潔白色,所以必須用活性炭進行脫色,即可以按重量加入5%~10%的活性炭粉末,加熱到40℃左右,持續10~20min後,取少量溶液過濾,如呈白色液體即可停止脫色,脫色時液體的濃度最好為17~19°Bé,脫色溫度為35~40℃。
(4)二次濃縮和結晶脫色後的液體濃度約為19°Bé,必須進行濃縮,在沒有真空濃縮的條件下,可用煮沸濃縮法。濃縮的溫度不超過100℃,當31~32℃時,即可停止加熱,使之冷卻,結晶。
為了促使結晶生成,可加入一定數量的晶核,加入晶核後並攪拌。這樣15~20min後,便有大量晶核產生,為了結晶顆粒大,必須保持一定的溫度和一定的濃度,以促進結晶的成長,因此溫度不可急劇下降,在約60℃條件下保持約36h,然後使溫度慢慢降溫,5~6d後,便成結晶體,該結晶體便是穀氨酸鈉即味精。
(5)分離幹燥結晶結束後將其裝入離心機內進行分離,以3000r/min,分離0.5h左右即可,將母液除去可作加工醬油用,其結晶進行幹燥,幹燥室溫度為50℃,幹燥後的結晶粒即為成品,此成品包裝後即可出售。
(二)蛋製味精的質量標準與檢測方法
1.質量標準
(1)外觀及感官要求產品為無色至白色結晶或粉末,無明顯雜質,具有特殊的鮮味,無異味。
(2)理化指標根據GB/T 8967—2007《穀氨酸鈉(味精)》穀氨酸鈉的理化指標:
2.檢測方法
外觀和感官檢查、穀氨酸鈉的鑒別、穀氨酸鈉含量、透光率、比旋光度、氯化物、pH、幹燥失重、鐵、硫酸鹽、砷的檢驗均按照GB/T 8967—2007《穀氨酸鈉(味精)》的方法進行,鉛的測定按照GB/T 8967—2007《穀氨酸鈉(味精)》和GB/T 5009.12—2003《食品中鉛的測定》方法進行。
三、變質蛋及蛋製品加工醬油
(一)加工工藝
醬油加工的原料主要為豆類,動物性蛋白質加工醬油僅限於次劣品的利用。原料不同,但加工原理相似,即用鹽酸分解蛋白質,然後中和後經發酵而成。
1.工藝流程
2.工藝要點
(1)原料處理利用含脂的原料,如變質次劣蛋、全蛋粉、冰全蛋、蛋黃粉等,必須先用三氯甲烷抽提脂肪後使用。而用於蛋白作原料可直接使用。
(2)加酸水解
①HCl的稀釋:食用HCl一般為18~19°Bé,利用時必須用事先加熱到40℃的溫水稀釋到11°Bé。如果原料為變質蛋和次劣冰蛋,所用HCl可不稀釋。
②加酸水解:加入原料3倍的稀HCl,邊加邊攪拌,加完後加熱煮沸到100~108℃,維持10h,煮沸的溫度不能過低或過高,過低蛋白質分解不完全,溫度過高蛋白質焦糊於底部。所以一般煮沸時均不適用直接火加熱,而用蒸火管插入缸中加熱,或放熱蒸汽加熱,使內容物保持微沸即可。
③加堿中和:加酸分解後的物質稱為醬醪,酸性很高。因此需用NaOH中和,使pH達5.1~5.3,因為在此pH下醬油鮮味最好。所用的中和物必須是NaOH,要用Na2CO3中和,則產生大量泡沫,短時間不能消除,成品還會帶有碳酸氣味。
中和時,先取出已冷卻的醬醪50mL於燒杯中,慢慢加入NaOH飽和溶液,並不斷用石蕊試紙測其pH,當pH達5.1~5.3時就可停止NaOH的加入,然後根據NaOH的消耗量便可計算出全部醬醪應加入NaOH飽和液的量。NaOH必須慢慢地加入,以免一時產生泡沫而溢出缸外。
④調味:脫臭中和後的醬醪加入精製食鹽,充分攪拌,使其全部溶解,食鹽加入量要使醬油含鹽量達20%~30%,加入適量的醬色,使醬油呈棕色。
⑤脫臭:變質的蛋及蛋製品加工醬油,在加工的過程中其臭氣能減輕,但並不能完全脫出,所以還必須進行脫臭。脫臭劑常用高錳酸鉀,因為高錳酸鉀效能好,脫臭快。其方法是在醬醪中加入3g/L的高錳酸鉀溶液,煮沸並隨時攪拌,使高錳酸鉀充分混合於醬醪內。
⑥過濾:上麵的醬醪用布袋壓榨。濾渣因仍含有濃液,可用清水反複洗而過濾2~3次,洗液可和濾液混在一起。過濾時也可采用濾缸過濾法進行過濾,此法不僅能脫臭,而且也能達到分離渣滓的目的。濾缸的構造即用普通高80cm,口徑30cm的瓦缸製成,在這樣的普通缸的底部鑽成幾個小孔,缸底層放上木條方格,木條方格上鋪上紗布,紗布上鋪厚為3cm細砂,細碎木炭9~10cm,粗砂3cm,其上放上裝有醬醪的布袋,即可進行過濾,所得濾液中加入總量為3%的醬,使其發酵而具有醬油的風味。
⑦配製醬油:以上產品在出售前還需進行配製,100kg醬醪可配成400kg上等醬油,並加入0.5%~1%的安息香酸鈉,作防腐劑,分裝後即可出售。
(二)蛋製醬油的質量標準與檢測方法
1.質量標準
(1)感官要求配製醬油的感官要求按SB 10336—2000《配製醬油》中感官特性應符合的規定。
(2)理化指標配製醬油的可溶性無鹽固形物、全氮、氨基酸態氮應符合的規定。
銨鹽的含量不得超過氨基酸態氮含量的30%。衛生指標應符合GB 2717—2003《醬油衛生標準》的規定。配製醬油中釀造醬油的比例(以全氮計)不得少於50%。配製醬油不得添加味精廢液、胱氨基酸廢液、用非食品原料生產的氨基酸液。
2.檢測方法
①感官特性:按GB/T 5009.39—2003《醬油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方法檢驗。
②可溶性無鹽固形物:按GB 18186—2000《釀造醬油》方法測定。
③氯化鈉的測定:按GB 18186—2000《釀造醬油》方法測定。
④全氮:按GB 18186—2000《釀造醬油》方法測定。
⑤氨基酸態氮:按GB 18186—2000《釀造醬油》方法測定。
⑥衛生指標和銨鹽:按GB 4789.22—2003《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調味品檢驗》和GB/T 5009.39—2003《醬油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