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腸衣的加工工藝(1 / 2)

從組織學角度看牲畜的腸管,可以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和漿膜層。加工醃製腸衣(豬、羊腸)時,僅留黏膜下層,其餘各層完全刮去。黏膜下層是疏鬆的結締組織,屬於蛋白質類,在常溫下易腐敗。因此需加鹽進行保存。

加工牛腸衣(包括幹腸衣和醃製)時,留用的部分是黏膜下層、肌肉層和漿膜層,僅將黏膜層除去。

一、鹽漬腸衣的加工

1.工藝流程

2.操作要點

(1) 浸漂家畜屠宰後,取出新鮮腸管,將小腸對折,兩口向下,一手高提,另一手捋腸。也可以由小頭向大頭捋腸。捋腸時用力要適當,速度要慢,防止擠破或拉斷。將小腸內的糞便盡量捋盡。從腸大頭灌入少量清水,然後浸泡在清水缸中。利用微生物的發酵和組織自身的降解,使腸組織適當的分離,便於刮製。浸泡時間應根據氣溫和水溫而定。一般春秋季節在28℃、冬季在33℃,夏季則用涼水浸泡,浸泡時間一般為18~24h,將腸泡軟,易於刮製,又不損壞腸衣品質。浸泡用水要清潔,不可含礬、硝、堿等物質。

(2)刮腸把浸好的腸撈出,放入木槽內,先將腸理齊順,割去彎頭,然後逐根從大頭處灌入200~300mL清水,再放在平整光滑的木板(刮板)上,逐根刮製,或用刮腸機進行刮製。手工刮製時,一手捏牢小腸,一手持月牙形竹板或無刃的刮刀,慢慢、平穩用力均勻刮去腸內外無用的部分(黏膜層、肌肉層和漿膜層),直到整根腸呈薄而透明的薄膜。

(3)串水刮完後的腸衣要翻轉串水,檢查有無漏水、破孔或潰瘍。如破洞過大,應在破洞處割斷,最後割去十二指腸和回腸。

(4)量碼串水洗滌後的腸衣,每100碼(91.5m)和為一把,每把不得超過18節(豬),每節不得少於1.5碼,羊腸衣每把長限為93m(92~95m),其中:

①綿羊腸衣:一至三路不得超過16節,四至五路18節,六路每把20節,每節不得短於1m。

②山羊腸衣:一至五路每把不得超過18節,六路每把不得超過20節,每節不得短於1m。

(5)醃製將已紮成把的腸衣散開用精鹽均勻醃漬。醃漬時必須一次上鹽。一般每把需用鹽0.5~0.6kg,醃好後重新紮成把放在篩籃內,每4~5個篩籃疊在一起,放在缸或木桶上瀝幹鹽水。

(6)纏把醃腸12~13h後,在腸衣處於半幹、半濕狀態時候便可纏把,即成“光腸”(半成品)。

(7)漂淨洗滌將“光腸”浸於清水中,反複換水洗滌,需將腸內不溶物洗淨。洗浸時間:夏季不超過2h,冬季可延長,但不過夜。漂洗水溫不得過高,若過高可加冰塊。

(8)串水分路洗好的“光腸”串入水,一方麵檢驗腸衣有無破損漏洞,另一方麵按腸衣口徑大小進行分路。分路標準。

(9)配碼把同一路的腸衣按一定的規格尺寸紮成把。

(10)醃腸及纏把配碼成把以後,每把腸衣再用500g精鹽醃上。裝入瓦缸內,浮麵加鹽,用幹淨石塊壓實,缸口搭上遮物,儲存在清潔、通風之處,室溫保持在0~10℃,濕度85%~90%,待水瀝幹後即為成品腸衣。

上述(1)~(6)是由原腸加工成“光腸”的過程, (7)~(10)是由“光腸”製成成品的過程。二、豬幹腸衣的加工

1.工藝流程

2.操作要點

(1)浸漂將洗滌幹淨的小腸浸於清水中,冬季1~2d,夏季數小時即可。

(2)剝油脂將浸泡好的鮮腸衣放在台板上,剝去腸管外表的脂肪、漿膜及筋膜,並衝洗幹淨。

(3)NaOH溶液處理將翻轉洗淨的原腸,以10根為一套,放入缸或木桶裏,然後按每 70~80根用50g/L NaOH溶液約 2500mL的比例,倒入缸或盆裏,迅速用竹棍攪拌腸子,並洗去腸上的油脂。如此漂洗15~20min,能使腸子潔淨、顏色轉好。處理時間與氣溫有關,氣溫高可稍短,氣溫低可稍加延長,但不得超過20min,否則腸子就會被腐蝕而成為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