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畜禽骨綜合利用的意義與現狀(1 / 2)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肉類食品消費量的增多,畜禽骨也在大量的增加,我國在一躍成為世界肉食第一大國的同時產生的骨頭就有1500多萬噸,而消費市場對除排骨外的其他骨頭銷路不佳,加上骨頭價格低,儲存不便,因而往往廢棄,或加工成骨粉添加到飼料中,造成極大的浪費和汙染。所以,大力開發骨類食品,充分利用畜禽骨,已成為食品行業,尤其是肉類加工企業的首要問題。

目前我國已開發利用畜禽骨生產出了骨膠、明膠、骨油、食用蛋白質、肥料和工業用的各種磷酸鹽等產品,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

一、畜禽骨綜合利用的意義

骨在動物體中約占體重的20%~30%,是一種營養價值非常高的肉類加工副產品,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主要為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等。近年來營養學家們透過顯微鏡仔細觀察,觀察到在外表幹枯生硬的白骨中,每一個海綿狀的細孔便是一座小型營養庫,以最常見的豬骨與豬肉100g的營養成分作對比,豬骨中含蛋白質32.4%,而豬肉中為16.7%;豬骨含鐵8.62mg,豬肉中為2.4mg。營養比較法還證實,骨頭中除易於引起現代文明病的脂肪低於全脂奶粉外,其蛋白質、P、Ca、Fe、Zn等營養成分均高於奶粉、豬肉、牛肉、雞蛋,其中有的甚至高出數倍、數十倍。通過測試還發現,從畜禽和魚類骨頭中攝取的Fe、Ca、P,要比從植物性食物中攝取的質量更佳。

骨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最主要的是羥磷灰石晶體和無定型磷酸氫鈣(CaHPO4),在其表麵還吸附了Ca2+、Mg2+、Na+、Cl-等,更為重要的是骨粉中豐富的Ca和P是人體必需的常量礦物元素,而且它們的比例(Ca∶P=2∶1)是體內吸收鈣磷的較佳比例。骨粉中還有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Co、Cu、Fe、Mn、Si、Zn等。骨中含有12.0%~35.0%的蛋白質,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組成膠原纖維的膠原蛋白,而且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達17種,其中包含人體所需的8種必需氨基酸。骨中含有合理的脂肪酸比例,主要的飽和脂肪酸有棕櫚酸和硬脂酸,不飽和脂肪酸有油酸和亞油酸,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接近1∶1,與營養協會推薦人體攝入脂肪酸的組成比例相符。另外,骨粉中還含有微量的豆蔻酸(14∶0)、豆蔻油酸(14∶1)、棕櫚油酸(16∶1)、亞麻酸(18∶3)等脂肪酸。骨中還含有腦組織發育不可缺少的磷脂質、磷蛋白以及被認為有加強皮下細胞代謝、防止衰老的軟骨素、骨膠原。此外,還有多種維生素。

二、畜禽骨綜合利用的現狀

1.國外對畜禽骨的加工利用現狀

動物鮮骨的開發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在世界上受到重視,現已逐步成為一種獨特的新食源,且在工業、醫藥、農業上也得以應用。目前世界各國對骨資源的開發都相當重視,尤以日、美等國在鮮骨食品的開發研究方麵較為活躍,走在世界前列,他們利用剔除肉以後的豬、牛、雞、鴨等畜禽動物的骨頭,製成了新型的美味食品——骨糊肉和骨味係列食品,這些食品不僅價格低廉、工藝簡單,而且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世界上還出現了畜禽加工管理的國家型管理機構及大型生產企業,如:美國的連珠公司、日本增幸株式會社、愛沙尼亞共和國肉品與乳品工業工藝設計局、英國的Liensfield公司。

骨類產品的品種也多種多樣,大體上可歸納成兩大類:提取物產品和全骨利用產品。提取物包括骨膠、明膠、骨油、水解動物蛋白TAR、蛋白腖、鈣磷製劑等及其產品——食用骨油和食用骨蛋白等;全骨利用產品主要有骨泥、骨糊和骨漿,可作為肉類替代品,或添加到其他食品中製成骨類係列食品,如骨鬆、骨味素、骨味汁、骨味肉、骨泥肉餅幹、骨泥肉麵條等。食用鮮骨泥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由丹麥、瑞典等發達國家首先研製成功,而後很快在日本、美國等國家得到推廣,尤以日本發展最快。骨泥是世界上廣泛采用,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骨利用方式。最近,日本東京國際貿易株式會社還生產出骨湯供社會需要,骨湯含有豐富的骨膠原,能夠激活人體的生命活性。另外,人們還利用骨頭提取物作為營養強化劑生產功能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