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毛皮加工業發展很快,隨著毛皮動物飼養數量及畜產品加工後毛皮產量的增加,毛皮加工的生產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但我國生產的皮革製品整體質量較低,與世界先進技術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導致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弱。開展畜禽皮的深入研究,優化製革生產工藝,對我國皮革工業以及養殖業都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
畜禽屠宰後剝下的鮮皮,在未經鞣製之前稱為生皮,製革學上稱為原料皮;生皮經脫毛鞣製而成的產品稱做革,而帶毛鞣製的產品稱為毛皮。目前,畜禽皮主要供給製革業,作為製革工業的原材料,並最終製作成高附加值的各類皮具等皮製品。皮革作為我國輕工業的排頭兵,為國家的經濟發展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皮革即由動物生皮經過一係列物理與化學的加工處理,使生皮的性質發生變化而製成的一種堅固、耐用物質,簡稱革,它的熱穩定性能好,有良好的耐熱性和耐寒性,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透氣性、排濕性、著色能力。由於其優良的性能,皮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一、皮革工業發展曆史
製革工業是一項既古老又新興的工業,它具有數千年的曆史。史前時代,人狩獵之後把獸皮作為禦寒和保護自己軀體之用。為了生活的需要以及生產的不斷發展,不帶毛的皮比帶毛的皮更適合某些用途,因此出現了最原始的革及革製品。我國古奴隸社會時期,皮革和裘皮的生產已很發達。自古以來革及革製品的生產,除了大量用於軍事之外民間很少使用,這就限製了製革技術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群眾基礎,所以長期以來沒有獲得應有的進展。古埃及人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即已使用革製品。古希臘人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也已有大量革製品,並且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當時在亞洲,除我國外,古巴比倫人、波斯人等也都掌握了製革技術,在歐洲中古時期,製革工業得到空前發展。
由於製革是一種化學反應十分複雜的過程,所以製革生產技術的發展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在18世紀,近代科學技術逐漸發展起來之後,才開始有人對製革的原理和技術進行研究。許多國家的高等學校中設置了製革學科,另外還建立了專門的製革研究所,這些理論上的研究為製革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到20世紀初期,製革工業已在許多國家中形成了較大的工業體係,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除了天然的鞣劑和助劑之外,新的合成鞣劑、助劑和染料不斷地研製出來,製革生產由原來的手工操作過渡到機械化生產。在製革理論方麵,隨著蛋白質結構研究的逐漸深入,製革理論也有很大進展,基本上弄清了鉻鞣劑、植物鞣劑等與生皮作用的曆程,以及影響各種鞣法的因素,從而大大完善了製革工藝。
二、國內皮革工業發展狀況
我國皮革業源於史前時代,但其發展速度卻落後於歐洲國家,直到20世紀中葉才走上了正常的發展道路。我國原料皮資源大,進出口貿易量大,經過幾十年的蓬勃發展之後,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皮革生產大國。目前我國皮革工業由製革、皮鞋、皮件、毛皮四個主體行業和皮革化工、皮革機械、皮革五金、鞋用材料等配套行業組成,是輕工業係統中僅次於紡織業的第二大行業。我國皮革加工工業以小型的集體企業為主,上規模企業少,生產集中度比較低,因此具有進入市場早、市場調節比重大、適應能力強的優勢,同時也具有小生產、小農經濟觀念影響較深、生產分散、管理粗放,品牌差、質量差、出口產品價格差、技術落後等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