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冉紹上疏
永和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哥哥成了賣國賊。一開始就不信,後來聽到別人議論紛紛,他殺死的河陽的渡津官作了物據,戍衛乙泉塢的首領吳歸曾經追上他,在閺鄉被打退,作了人證。人證物證俱全,永和不再爭辯,連話都不再說,開始恨他。心裏也生出很多與那個“可恥的哥哥”時刻聯係在一起的難堪,“他一個人倒是走了,”他有些埋怨,朝中隻要是跟哥哥有點交情的都被坐罪免官,範陽王慕容德、車騎從事中郎高泰等,這些人平日為他仗義執言,結果反而比誰都羞愧。
事實不容否認,慕容令作秦國的前鋒官,攻打燕國。這等公然反撲的行為遭到更加嚴厲的譴責,慕容語身為他的啟蒙老師,應該為他的品行負責。永和把自己關在室內,長久的不出來,以免羞愧。他在室內不停的踱步,不停的解釋,都不能替自己脫罪。朝內的諸位大人,好像聚到一處、坐到他麵前來譴責他,百姓仿佛也在背後指指點點。他感到異常難受,甚至想到用死來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麵。
夜色中他才在院子裏走走,府裏的人好像完全不懂他的心事,他們的生活不受影響,依舊忙碌著相同的事,看不出表麵上、感受不到內心深處有什麼改變。兩個孩子也是一樣,這些都觸怒了他,尤其是老太妃因為他不去吃飯,竟還讓人來不斷的請他,他很是不解。“難道他們不知道我們正處於什麼樣的狀況?”他氣他們的不自知,也氣自己,連繼續保持以前生活的勇氣都沒有,連老人、孩子都不如。
他是不會客的,那些來的他認為是不通情理、刻意刁難,申紹要是知道他這麼想就不來了。在客人的堅持下,他們還是見了麵。永和必須為一件事情向他致謝,老太妃的一個親戚就是那個名叫高泰的能夠官複原職多虧他向太傅舉薦。申紹任尚書左丞,向太傅建議為了平息民間對吳王出走原因的議論紛紛,應該破格錄用吳王幕僚中的賢明者,太傅同意,申紹就舉薦了高泰,他被任命為尚書郎。
雙方交換了諸如感謝、為國盡忠不敢冒功之類的客氣話,氣氛就消沉下去,申紹善解人意,對自己的好友了解的很清楚,至少能解釋永和現在的局促不安。“小王爺,您看上去不太舒服。”他試探的起頭。
“不,”永和又反悔說“是的,”這種模棱兩可的回答印證了申紹的推斷,他勉強的笑笑,忽然繃緊麵容,厲聲說,“國家都到了什麼地步,你還在為了一點私事自憐自艾,閉不見人。朝中一片怨恨,朝外敗仗不斷,難道還比不上你心裏想的事嗎?”
“不要說,不要說了,”永和陷入完全的慌亂,他既無法排解心中的痛苦,也不能否認自己的過失。隻是委屈的哀求申紹不要再說下去。學友按住他抖動的手,坐在他對麵,平靜的望著他,如果可以的話他更願意直接抽打那張躲閃的麵容。“我不能不說,”他望望那雙眼睛,已經停止了遊移不定,撇向一角的地麵某處的一個點。“國家正在遭受大難,我們怎能因為自己的一點情緒就對紛亂的國事不管不顧,懈怠我們的責任。更何況你還是——”他不用說,永和就完全明白。申紹的那雙眼睛裝得都是清澈和真誠。
“對不起,”永和答說。學友慘淡的笑笑,心想你沒有對不起我。他放開他,坐遠了,等待永和完全平靜好談正事。
兩人交換了一下朝中問題的意見,除了隨時可能入侵的秦國這個外患,朝內的一片凋敝也是吃敗仗的一個原因。嚴重的說就是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問題的根源還是太後幹政、太傅的賄賂行為。“官員不按才能選拔,百官怎能不憤怒?”申紹沉重的說。“各個郡縣紛紛效尤,官吏都是任其非人,全是靠親戚關係和賄賂組成的。”
“關鍵是法紀太亂,實行不下去。”永和也提出自己的意見。罷黜毫無準則,隨意提升官員,政綱頹廢、清廉的反而被排斥,貪婪的得不到嚴懲。申紹氣憤的說,“試問這樣的朝廷領導的軍隊怎能不吃敗仗?”兩人罵得痛快,完全沒有因為永和的身份有所保留。他們喝了些水,互相都無限傷感,罵正是因為不爭氣,心裏還是想讓它好起來,對國家的那份深情是不可能隨意泯滅的。
申紹搖搖頭,無比歎息,“我們燕國的人口是秦晉兩國的總和,武器精良,戰馬強勁,無人能比,卻屢戰屢敗,全都是因為地方官吏征調賦稅不公平,侵吞無休止,出征和留下的全部窘迫,沒有人肯舍身戰鬥。”“後宮的嬪妃有四千多人,”他比劃著,“還不包括僮仆、侍者、奴隸、差役。一天的費用就要耗去萬金,官吏富民順著這種風氣競相奢侈浪費,”他已經出離憤怒,每次停頓好像比出聲的語言還有力,還悲切,還憤怒。
他的手被握住了,他轉過臉,聽到學友說,“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他把自己的手也合上去。豪情萬丈的說,“我輩中人,就是要努力的改變不合理的現狀,作出一番成就,留書萬代。”雙眼要蹦出火來,和著身上的熱汗在心內燃燒。
兩人決定由申紹上疏,起草一份百人簽名的萬言書。“燕國的存亡在此一舉。”申紹這麼肯定自己的功業。不知道他的上疏了無音信後,他願不願意收回這句話。
二、潞川大火
燕國想要振興,除非重活一次,那也要有時間。秦國卻不肯給她這個機會,六月乙卯,秦主苻堅在霸上送別王猛,他將同征南將軍楊安等統帥六萬步騎再一次伐燕。作戰計劃像是早就定好了,像分配任務一樣發放給各個將領:王猛攻打壺關,楊安打晉陽,再走上黨直逼鄴城。
一月半後,壺關已被王猛攻下,燕國上黨郡守、南安王慕容越被秦軍生擒活捉,但是另一路攻晉陽的楊安卻是久攻不下。王猛命屯騎校尉苟長戍守壺關,自己帶兵趕到晉陽助戰。晉陽城邊防嚴密,王猛挖地道,讓虎牙將軍張蠔率數百勇士潛入城中,接兵入城。初十,王猛、楊安攻下晉陽,俘虜燕國並州刺史東海王慕容莊。而燕國派來阻擊的太傅慕容評、下邳王慕容曆擁兵三十萬,駐紮在潞川,不敢前進。
太傅出戰前曾揚言王猛隻是尋常之輩,但行軍至距壺關不遠的潞川都不敢上前一步,錯失了在後方襲擊秦軍的好機會,可能太傅看不出圍魏救趙的優越之處。結果毫無後顧之憂的王猛十月留下戍守武都人毛當將軍戍守新戰利品晉陽,回軍潞川,與太傅軍相持。
兵法上講深入敵國為腹地,背靠敵國眾多城邑地區為重地,秦軍深入重地,太傅求長久持守,王猛要速戰速決。幾次挑釁,燕軍不肯出戰。眼見入冬,王猛好不心急,軍中有傳主帥與將軍鄧羌不和。秦軍深入重地,糧草供應緩慢,又有猜忌,治國有方的王猛心情沉重,望著山頭,連連歎氣,“呼哈——”
山上來給他送禮,偵查兵抓到一個柴夫,王猛親自審問。他穿著粗布衣服,身材矮小,王猛對身材矮小有芥蒂,懷疑他是奸細。“伸出手來。”他命令,手掌粗繭厚重,像是常年握斧,焉知不是戰斧。“哪兒人?”主帥威嚴。
“小人,小人是山下、山下東六裏的村子,川下村人。”
主帥望望偵察兵,那側點頭確認,是有這麼個村子。也可能是對方早摸清楚了地形。
“既然是柴夫,怎麼不見斧頭和木柴?”主帥更不和氣了,柴夫反而嚇得不再結巴。
“大人,大爺,將軍,小人知道上了太傅的山,砍了太傅的柴不對,不過太傅來以前,我們砍柴、打水都是不收錢的。小人家裏實在解不開鍋,沒錢買太傅的柴,這才偷偷上山砍些,軍爺們已經把我的斧頭給沒收了,您說,沒有工具,家裏做活也不便當,稅你們已經收了不少了,求大爺放過小人,以後我再也不敢了,柴我可以不要,我一個柴戶,可不能沒有斧頭哇,大爺,大爺,求求您,把斧頭還給我吧。”
他開始央求起來,喋喋不休的說了一堆,王猛也沒聽明白。偵察兵替他出頭,“你說什麼?誰收你錢了,我們可不會貪圖你那點小錢。”
柴夫不幹了,“你們明明就是收了,挨家挨戶收的。水錢和柴錢都在山上收,怎麼不認賬?你也不說說,我們沒給錢,太傅讓我們喝水、砍柴嗎?”
王猛明白了,他把自己當成慕容評的部隊了,剛想要言明正身,突然一想將錯就錯也不錯,就說,“你砍得柴當然要沒收,不過斧頭是肯定不能給了,除非我們打個賭。”
偵察兵糊塗了,主帥在說什麼,隻見王猛接著說,“我打賭你不知道太傅的糧草屯在哪兒。”
柴夫爭辯說,“我知道,村裏的人都知道,太傅的糧草跟他收的錢都在後山上。”
“奧?”王猛不信,“後山長滿大樹,怎麼屯糧?”
“樹底下建的行宮,來藏太傅搜集的寶貝,行宮上鋪滿了幹樹枝,所以看不出來,太傅的把戲我們誰不知道?”突然,他捂住嘴,“小人不是想罵太傅,小人是說太傅絕頂聰明,想出這麼個好主意。”
偵察兵喜氣洋洋的望著主帥,佩服他的多智。
“你說對了,我把斧頭還給你,你隻要不把這件事說出去,我還把柴還給你。你要說出去,太傅就知道是我放了你,到時侯給我惹了麻煩不要緊,太傅還會把你抓起來,沒收你的斧頭,要你交錢。”
“小人絕不說,謝謝軍爺,謝謝軍爺。”叩頭不止。
“好了,你走吧。”又對偵查兵說,“給他的柴和斧頭。”一邊用眼神示意跟著他,確認一下他說的話。那一日,後山上突然出現了很多樵夫,盡管太傅已經命令不準上此山砍柴。
那個柴夫說的不僅是對,各方麵探查來的消息都驗證了後山藏有寶貝的說法,還有偵查兵親眼看到太傅慕容評的軍士用車運送從百姓那搜刮來的布帛銅錢。慕容評自毀家門,王猛真是覺得可笑,堂堂大燕國的太傅,大戰在即,竟然封山禁泉,賣柴、賣水收取錢財,從中漁利,他的經濟頭腦讓人敬佩,不過這樣的慕容評何愁不破,這樣的燕國何愁不亡。王猛心情不是一般的好,抓抓天靈蓋,(他改掉了抓虱子的習慣,飛黃騰達之後,專門有人伺候衣物,已經沒有虱子可抓)眯著眼睛好不自在。“郭慶.”他喚一聲愛將。
入夜,秦軍中出來一支,繞出一個大圈,跑了很遠的路婉轉來到後山身後。以布裹馬蹄,枝塞馬口。五千名騎兵在山下下馬,攀山而進。一時濃煙四起,附近幾個村子有了禦寒的一場大火,烤熱了山石,燒焦了跑得慢的野豬、飛得遲的野鳥,豬皮雞毛的燒焦味彌漫四野。火太大了,又起得突然,根本不可能上山去救,前幾日還興高采烈的看守寶貝的軍士很可能根本就逃不出去。
王先生捋著永遠不順的胡子,想像著太傅大人氣急跳腳、肝腸寸斷的樣子,可憐的搖搖頭,“我們秦國這麼多年給他送的禮品算是賠補過來了。”
大火的紅光映紅了鄴城君主的臉,侍中蘭伊奉皇命來譴責太傅,詞句不必細說,大體是太傅的輩分、職位、受到的皇恩禮遇,他不顧大局,貪圖聚斂的行徑。亡了國他的財物又往哪裏放?皇上是氣急了,愛之深、責之切,責令他馬上開戰。王猛一舉兩得。
渭源擺開了陣列,秦軍個個龍騰虎躍,主帥在前麵發進軍詞,“我王景略接受國家厚恩,肩負朝廷內外的重任,如今與你們身處敵境,應當竭盡全力,殊死戰鬥,有進無退,共立大功,以報效國家。凱旋後接受賢明君主的封爵,在父母麵前舉杯慶祝,不也是美事一樁嗎?”部眾全都高聲歡呼相應他。王猛接過侍從官從後側遞上來的劍,作勢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