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青年教師》的開篇,吳非老師就明確地指出,教師的進德修業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終止。這本濃縮了吳非老師30年教學經驗和教訓的經典力作,剛出版就被譽為2010年教師培訓首選讀本。時隔半年,《致青年教師》被評為2010年影響教師的100本書中的“最佳圖書”。
我最初是在《教師博覽》的封二“教育人物”欄目中看到關於吳非老師的介紹的,當時,這位有著錚錚鐵骨風範的著名特級教師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很多人的文章中都提到了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和《前方是什麼》。2008年5月,在寧波新華書店看到這兩本書,我就馬上買下來了。
事實上,我真正開始教育閱讀,是在2008年4月底,我以前讀的教育類的著作也不是很多。說實話,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和《前方是什麼》對我起了“精神補鈣”的作用,讓我直麵教育中的很多不足。其實,這兩本書也算是舊書了,《不跪著教書》是2004年10月出版的,《前方是什麼》是2006年12月出版的,我買到的《不跪著教書》已經是第12次印刷了,不知道這本書又會印刷多少次。吳非老師在《前方是什麼》一書的自序中寫道:“兩年前,我在整理《不跪著教書》書稿時曾想到:要是這本書能‘速朽’,中國的教育也許就有希望了。那本書出版快兩年了,兩年來教育界的上空仍舊沒有一方明朗的天,我們依然沒有呼吸到自由的空氣,教育的種種悲劇仍不斷地從各地傳來……”的確,吳非老師的很多文章是針對現實中的不平而鳴的,是具有批判性的。誠如他所言,如果《不跪著教書》一書“速朽”的話,中國的教育就真的有很大的進步了。又快5年過去了,《不跪著教書》還沒有“速朽”,吳非老師的很多文章還是值得我們深思。
《不跪著教書》、《前方是什麼》、《致青年教師》可以看作吳非老師的教育隨筆“三部曲”。雖然書中有很多批判性的文章,但我更願意從中讀出他對教師的殷切期望,從而激發我在不斷反省中成長。
吳非老師是非常關愛學生的,他的多篇文章中都流露出他對學生的殷殷關切之情。當然,對於教師而言,愛是必需的,但僅僅有愛是不夠的。從他的“三部曲”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學養”和“教養”應成為教師成長的兩翼,不能有所偏廢。
早在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就簽署了《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書》,對教師專業化作了明確說明,提出“應把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的、持續的學習,獲得並保持專門和特別的技術”。作為一種“專門的職業”,它既要經過學曆教育,還得不斷地學習,隻有通過“嚴格的、持續的學習”,才能提高專業素養,保證自己的“專業”地位。
吳非老師還發出了這樣的感歎:究竟有多少同行認識到了這一點呢?在現實中,教師自覺學習、保持專業素養的意識並不是很強。進德修業是個人的事情,對一個勞動者來說,專業素養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對於一名現代教師而言,持續的學習將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撐自己作為一個文明人的信念。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非常強調教師的師德,強調教師的敬業精神。其實,教師僅有敬業精神是不夠的,教師必須要有專業智慧,要走專業發展的道路。吳非老師非常嚴厲地指出,一名辛勤工作的愚蠢教師,他的破壞作用比建設作用大得多。他不聰明,本是他個人的不行,而當他通過辛勤地勞動,把一百多個原本可以變得聰明的學生教育得和他一樣愚笨時,教育的不幸就出現了。因為他越是“辛勤工作”,他的學生越是擺脫不了他的影響。吳非老師的話可能會給很多敬業奉獻的教師以很大的打擊,但他的話也不無道理,值得很多“老黃牛”教師深刻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