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讓自己成為稀缺資源(1 / 1)

最初看到鄭傑的名字,是在2006年8月《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中。當時的我真有點孤陋寡聞,不知道鄭傑是誰,也不知道這本書的精彩。

直到2007年初,在2007年第1期的《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上看到了一篇《鄭傑是誰》的文章,我才知道鄭傑是誰。這篇文章是鄭傑自己對自己的剖析,通過他的這篇“自我體檢”報告,我才知道他是上海北郊中學的校長,是上海教育界的名人,有著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長、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十大讀書成材標兵等榮譽。因他善於思考,很多觀點新穎而獨特,還被戲稱為“另類校長”。通過閱讀《鄭傑是誰》這篇文章,我對鄭傑這個“另類”校長有了更多的了解。

2008年3月,我在逛書店時發現一本書的書名很吸引人,那就是《顧此失彼——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作者正是“另類校長”鄭傑。我們常說,要用教育理論來指導教育實踐,但作者以校長的身份告訴我們,有時候理論在實踐麵前會碰壁,不管理論多麼完美,一旦在實踐中碰到那些看不見的無處不在的力量,就會行不通。這時候,管理者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必須學會妥協和屈服。他通過對“行走學校”、“小道消息”、“執行力差”、“學生負擔”等30個具體事例的分析,生動形象地闡述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讓我對學校管理的難為有了全新的認識。

2008年4月我在書店看到鄭傑的舊作《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就毫不猶豫地買下來了。借用現在時髦的話說,這本書真的很給力。這本書我不止一次讀過,書中的不少觀點給我很多的啟發。

“教師要有精神空間”、“教師對美好的事物應保持敏感”、“講演使人完美”、“不做改革的看客”、“把困難當機會”、“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等精彩的觀點讓我深深著迷。

特別是書中的“讓自己成為稀缺資源”、“為自己的未來投資”這兩大觀點,對我的觸動很大。

鄭傑在書中提到,在新思維中,終身從事教育工作或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幹到退休,在現在已經不被提倡了。被提倡的是,你進入這個行業,若幹年後,你增值了,還是貶值了?至少要保值,才可以在教師市場供給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保住自己生存的資格。

在此基礎上,鄭傑提出了“讓自己成為稀缺資源”的觀點,因為物以稀為貴。那麼,怎麼讓自己稀缺?他的觀點就是堅決遠離平庸。你可以默默無聞地工作,但你不可以讓自己平庸,也就是說你得拿得出自己的絕活來,比如說讓差班起死回生就是一種絕活。

我們是成為“不可或缺”的人,還是成為“可有可無”的人,主動權其實都在自己手裏。任何一種資源,一旦稀缺就會顯得重要,那麼,教師能讓自己成為稀缺資源嗎?這的確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的。

雖然說地球少了誰都轉,但是如果一個人在別人心目中是可有可無的,那麼,真的會被慢慢地邊緣化。或許,很多人正是在混日子的過程中慢慢地被邊緣化了。而如果你成為稀缺資源,那麼,你就會成為單位的骨幹,你的離開會讓大家感到可惜。

另外,他的“為自己的未來投資”的觀點對我的震撼也很大。他認為,一名教師如果不能終身學習終身發展,那麼就可能無法為自己增值,或許還可能貶值。因此,教師要經營自己的職業生涯,要給自己的未來投資。他認為,教師的投資主要是投在兩個方麵:一是投在學習上,要學新觀念、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二是投資在個人經曆上,做班主任、帶差班都是教師給自己投資。教師如何來給自己投資,他認為時間、精力、錢這三樣東西都要舍得花,否則的話,就等著貶值吧。

他的“為自己的未來投資”的觀點深深地影響了我,我每年都樂於為專業報刊“買單”,經常買書充電,在網上學習交流。這都是實實在在為自己投資的表現呀!

在品讀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時,我深深地為他的善於思考的精神所感動。後來我先後買了他的《沒有辦不好的學校——鄭傑教育講演錄》、《邊走邊歎——一位父親給兒女的52封信》、《從校長到幕僚》、《學校何以難辦》、《給校長的建議》等書,這些書讓我分享到了鄭傑的智慧,能從多角度來看待學校教育問題。

事實上,隻要一本書中有一個觀點對自己有所啟發,能讓自己改變看問題的方法,那麼,這本書就非常有價值。鄭傑書中的很多觀點都對我有所啟發,讀他的書自然就收獲很多。另外,鄭傑比較善於用哲學的眼光來看待教育問題,這一點在他的書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為自己的未來投資,讓自己成為稀缺資源,這很值得我們教師思考。居安思危絕對不是一句空話,我們的確需要在憂患意識中讓自己不斷成長起來。

2011年和2012年,我又第一時間閱讀了鄭傑的新作《學校的秘密》、《誰是的教育的敵人》和《忠告中層》,繼續品味他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