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5日,我以讀者代表的身份參加了《教育信息報》成立25周年座談會。在會上,我見到了很多的專家和領導,也聽他們講述了他們對《教育信息報》的評價和《教育信息報》對他們的影響,對《教育信息報》有了更全麵的認識。《教育信息報》在我的專業成長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我不僅從報紙上學到了很多,而且積極參與報社組織的年度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和教師讀書征文活動,在參與這些有助於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活動中得到了提高。
2010年1月7日的《教育信息報》刊登了一篇題為“相伴十年,助我成長”的文章,講述了《教育信息報》對我成長的引領。
10年前,我在浙大教育係讀書的時候,係裏開設了一門“教育熱點問題”課程,邀請浙江省各教育部門的領導和專家來講教育熱點問題。從那時起,我就把《浙江教育報》作為自己專業學習的資料和了解浙江教育的一個窗口。
十年相伴,我從《教育信息報》的忠實讀者成為了熱心作者,可以說,是《教育信息報》領我進入了信息報道之門,助我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促我駛入了成長的快車道。
在這裏,我主要講講《教育信息報》對我的教育科研方麵的引領作用。
2003年3月,我在《教育信息報》上看到浙江教育報刊社和浙江省教科院聯合舉辦2003年浙江省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選的消息,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參與了,那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二年。結果我的那篇《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切實提高心育實效》的論文獲得了二等獎,這給了當時的我極大的鼓勵。從此以後,我每年都參加這項評比,也獲得了不少的獎。後來,我還組織學校的教師參加這項評比。近年來,全校有20多人在這項評比中獲獎。
2003年6月起,我開始負責教科室的具體工作,《教育信息報》的“教科研在線”等欄目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另外,“前沿觀察”欄目上的很多文章關注教育熱點問題,帶給了我很多的思考。
2005年,《教育信息報·教師周刊》創刊後,我深深地喜歡上了這份以“教師立場、文化視野、專業引領、互動平台”為辦報宗旨的報紙。《教師周刊》的很多欄目跟教育科研相關,給我的工作帶來了很多的幫助。《教師周刊》組織的四屆有獎讀書征文活動,我每年都組織學校的教師參加,其中有2年獲得了組織獎。
《教師周刊》的互動網站“教師話坊”開通以後,我就成為了版主,並積極參與管理。我發起的“推門聽課的利與弊”、“教科室主任現象對我們的啟示”、“教育科研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究竟起了什麼作用”這三個主題帖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跟帖的人很多,《教師周刊》刊登了這兩個主題帖。對於別人的帖子,我也積極跟帖。
《教師周刊》組織的兩次教師話坊版主的“草根論壇”,我都參加了,這大大拉近了我與《教師周刊》的距離。
隨著《教育信息報》樣報越來越多,如何保管它們,成了令我頭痛的問題。起初,我是放在檔案盒裏,但厚厚的一疊找起來也不大方便。後來,我采用了活頁的資料夾,每一頁可以放一張報紙,這樣不僅查找方便,報紙也不容易受潮。
參加這次座談會後,我心中有了一個更高的目標,那就是要把自己從“鐵杆讀者”變為“高產作者”。因為此前,我在《教育信息報》除了在“實話實說”發表過幾篇言論外,基本上都是學校的新聞報道。2010年,我終於有了新的突破,在《教育信息報》(包括《教師周刊》)上發表非新聞類的文章13篇。2011年前2個月,我也在《教師周刊》上發表了2篇文章。說實話,現在我成為“高產作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多年來《教育信息報》“滋養”的結果。從2012年1月1日起,《教育信息報》正式更名為《浙江教育報》。今後,我將一如既往地學習、使用好《浙江教育報》,並帶動更多的人來關注《浙江教育報》,特別是《教師周刊》,讓優秀的教育報刊促進更多的教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