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擁有正確的教育思想並用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這是一名教師向優秀邁進的必然選擇。那麼,教師的教育思想從哪裏來,隨著探究的深入,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在我的腦海中清晰起來。
毛澤東有一句名言: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腦海裏固有的,隻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對教師而言,正確的教育思想無疑也是從教育教學實踐中來的,但僅僅有教育教學實踐是不夠的,教師每天都在進行教育教學實踐,但很少有人對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很好的認識。
1.形成不斷學習的習慣
教師需要不斷地閱讀,高萬祥的《優秀教師的九堂必修課》把“讀書修身”放在了第一位。其實,無論是魏書生,還是李鎮西,都有不斷閱讀的習慣。教師需要閱讀教育理論,讀哲學、人物傳記等等,通過不斷的閱讀拓寬自己的視野。
當然,教師還要善於學會團隊學習,向身邊的同事學習。現在,“教師就是專家”的說法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對於教師而言,身邊的同事就是自己學習的最便捷的資源。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把“團隊學習”作為一項修煉,認為通過團隊學習可以激發群體智慧。對於教師來說,在教研組活動以及各類校本研修活動中開展自由交流、討論,是可以起到共享教育智慧的作用的。
2.追求理論指導的實踐
教師每天都在進行教育教學實踐,但離開了教育理論的指導,缺乏了自己的深入思考,教育教學實踐可能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雖然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盲目的實踐也是不可取的。教育實踐需要理論來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隻是蠻幹。當然,教育理論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以“陶行知的四顆糖的故事”來教育現在的學生,很可能就要碰壁。可是,教師把這個故事所體現的理念創造性地加以應用,並結合自己的思考,就可以很好地用來指導自己的實踐。當然,我們僅僅憑自己總結出來的理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廣泛學習教育理論的基礎上,來指導自己的實踐,並在實踐中豐富理論,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3.開展實實在在的研究
“科研興校”、“科研強師”的口號,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但現在的教育科研也存在著“功利化”、“形式化”等問題,使得很多教師並沒有真正在研究中取得成長。高萬祥認為,優秀教師和普通教師的最大區別應該是有沒有科研的追求和能力。教師的研究工作,需要把學習、工作和研究有機結合起來,把工作中碰到的問題,把學習中碰到的困惑作為自己研究的課題,並在研究的過程中與學習為友,與反思為伴,與寫作同行。這樣的研究,對於教師自身的成長也是非常有益的。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還可以進一步提煉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李鎮西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高萬祥把“讀書修身”、“自我反思”、“教育科研”、“積極寫作”作為他自己的四項必修課。李鎮西、高萬祥的教育思想也是從學習中來的,是從實踐中來的,是從研究中來的。
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提出“跛的教育”的說法,認為“跛的教育”是不能行遠的。或許,缺少教育思想的教師,也可以稱為“跛的”教師,“跛的”教師同樣也是不能行遠的。因此,願更多的教師走上追求教育思想之路,讓思想的火花照亮自己的“前程”,也希望有更多的學校能做好引領工作,讓教師在追求自己的教育思想中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