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8日,《中國教育報》刊登了“教學管理”征文的通知。當時的我也一直關注著本校的教學管理方麵的做法,於是就寫了《在“聚焦課堂”中落實科學質量觀》向《中國教育報》投稿。2008年4月25日,接下來一周的《中國教育報》第5版頭條就刊登了我寫的征文。
這篇文章的撰寫,讓我對教學管理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認識到了總結提煉對提高學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意義。
我們常說,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的確,這是任何學校管理者都不能否認的。那麼,如何建立良好的教學管理製度,引領全體教師“聚焦課堂”,切實提高45分鍾課堂的效率呢?我校領導和教師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科學地抓質量”,即教學質量必須要抓,但必須科學地抓,不能靠加班加點、靠時間加汗水來拚。我們把目標集中在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上。
抓住三個“關鍵”,提高課堂效率
對教師來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並不僅僅是課堂45分鍾的事,它應是一個係統過程,備課、上課、改作業,各個環節都不容忽視。
備課:“資源化+個性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我校大力加強備課組的建設,並每月為備課組長發放津貼,以備課組為單位開展集體備課,統一教學進度。集體備課,共享智慧;二次備課,彰顯個性,從而使每位教師的備課都具有“資源化+個性化”的特色。現在,我校的各教研組都形成了相互交流探討的好風氣。在辦公室裏,經常可以聽到教師們為一個問題而進行爭論。
上課:加強課堂狀態管理。教學應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如果沒有學生們的積極參與,是難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因此,我們要求教師要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課堂教學中,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校長和教務處人員要不定期地巡察各班學生上課時的精神狀態,如果發現課堂上有學生打瞌睡或多人不認真聽課的情況,校長會及時找任課教師談話,與他們溝通,讓他們注意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
改作業:從源頭到批改“全程監控”。我們從源頭抓起,嚴格控製學生的作業量。學校嚴禁教師私自組織學生買書,將書上的練習題作為作業,並不定期地抽查學生的作業本,看有沒有超出既定範圍;要求教師對學生的作業全批全改,不定期抽查教師的作業批改情況,並將抽查結果與教研組考核掛鉤;每學期還召開兩次以上的學生座談會,了解學生的作業量情況。這樣,通過建立對作業的監控製度,讓學校領導對學生的作業情況有很好的了解,使教師不搞“題海戰術”,而是進一步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為了使教師不過多占用學生的時間,我們還把每天下午的第三節課作為全校統一的作業整理課,嚴禁教師上課或進行考試,並將這節課作為教師的集體鍛煉時間。我們還製定了嚴格的清校政策,規定下午最後一節課結束後15分鍾內學生必須放學,30分鍾內值日生做完值日人走燈滅,並將其納入五項競賽管理,與班級考核和優秀班主任評選掛鉤。
營造濃鬱氛圍,打造高效課堂
不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課堂教學效率就不可能提高。因此,我校在營造氛圍、搭建平台上下功夫,以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仁愛三課”引領教師形成相互聽課的習慣。“仁愛三課”指的是“教師主動邀請課”、教研組層麵的“三同對比研究課”和全校層麵的“新課程課例展示課”。我校實行的是“教師主動邀請”和“學校行政預約”相結合的聽課製度。在我校,年輕教師經常會主動邀請校領導或其他同事來聽自己的課,以他人為鏡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同一教師、同一教學內容、同一類型班級”的“三同對比”研究課與以往公開課的最大區別就是注重反思和操練,這種研討課形式為年輕教師在各級教學比武中取得優異成績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我校還每年舉行一次全校層麵的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自2004年起,還開展了新課程課例診斷活動。每個教研組推出一節研討課,由一名5年以下教齡和一名5年以上教齡的教師進行同課異構授課,本教研組全體教師和校內其他感興趣的教師一起參與觀摩,學校還邀請相關學科的教研員參與觀摩並提供指導。“仁愛三課”在引領教師形成相互聽課的習慣上起了積極作用,使廣大教師在相互交流和研討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