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師在寫文章時往往會感到沒有東西可以寫,他們沒有發現,其實課堂就是教師的“主戰場”,教室是教師天然的研究室。因此,教師隻要關注課堂,研究課堂,就能獲得豐富的寫作資源。同時,寫作也是一種很好的梳理和反思的方式。通過寫作,教師可以更好地理解課堂、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回想自己這些年來寫過的一些論文,基本上都是立足課堂的。
2003年2月,我結合自己一年來的課堂教學實踐撰寫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實踐與探索》獲得了寧波市第三屆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二等獎。這對我的鼓勵是很大的。同時,我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心理課的教學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此基礎上撰寫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切實提高心育實效》,於2003年4月在由浙江省教科院和浙江教育報刊社聯合舉行的2003年浙江省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選中獲得二等獎。這兩篇論文,主要是通過結合自己工作第一年的心理健康活動課的課堂教學而撰寫的,是自己一年來關注課堂、關注學生、不斷反思的成果。這兩次獲獎,也為自己進一步關注課堂作了好的鋪墊。
以下是一個真實的事例。2003年10月某一天下午的第一節課,我去上課,我上四樓樓梯的時候,發現有學生跟著我。突然,我意識到自己走錯班級了,今天上課的班級是在三樓。往回走的時候,我聽到那兩個跟著我的學生說了一聲:“終於下來了。”等我走進初一(1)班教室,全班同學都鼓掌了。這時我才明白,剛才那兩個學生是因為看見我沒走進他們的教室,才跟我上去的。
雖然已過去7年多了,但我一直記著這一幕,這一幕也催促著我不斷奮進。事實上,此後我也經常享受到進教室學生集體鼓掌歡迎的“待遇”。
於是,當時的我就反思,心理課為什麼能受到學生的歡迎。通過反思,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巧用“首因效應”,上好心育第一課,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心育第一課便是巧妙利用了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如果學生對心理健康活動課的第一感覺比較好,那麼就會對以後的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於心理健康活動課這樣一門全新的課程而言,更是如此。
我以“走進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心育第一課的主題,使“讓健康者更健康”的理念深入每一位同學的心中。在心育第一課上,我使出渾身解數,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科學的認識。在這一課上,諸如“美國成功人士的標誌,就是一手拉著律師的手,另一手拉著心理醫生的手”這樣形象生動的話,可以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向往。“心理健康是成才的關鍵”、“心理健康是人健康的基礎”等話都可以在這一課上出現。這樣,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就會產生好感,也迫切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心理健康者,那麼,學生對心理健康活動課的熱情和參與程度便會大大提高。
其次,對心理健康活動課而言,創設和諧心育環境,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活動課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其對象是人,是關乎每個人的自身發展的。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唯有創設和諧心育環境,提供寬鬆的心理氛圍,學生才會傾吐自己的心聲。
於是,我就致力於創設和諧心育環境,提供給全體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師生之間是平等民主的對話關係,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坦蕩的朋友之間的交流。特別是那些成績差,或者過於內向的學生,他們在其他課上羞於發言,害怕出錯。對於這樣的同學,心育課堂就要特別為其提供發言的機會。學生發言時,我都微微俯下身來傾聽。這細微的動作,就能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不得不說,心理健康活動課受歡迎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課堂上人人都能體驗到被尊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