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小吃街
校園裏靜悄悄的。一兩點鍾的太陽正撒著歡,一些雜草都在在烈日的炙烤下打了蔫兒。幾棵柳樹在似有似無的風中,不時無力的搖幾下。隻有那蒼翠的鬆柏越發顯得碧綠欲滴。
“要不咱回市裏吃吧。這附近估計沒啥好吃的。”從餐廳出來,王漸離征求倆兄弟的意見。
“跟我走,我知道吃飯的地兒。”王雙全套上了T恤嘟噥著,“真熱得要命。”他有幾個同學在這學院,聚會的時候,來過幾次。
王漸離也覺得太陽曬得肉疼,不情願的套上了一件汗衫。出汗總比曬暴皮好受。
“你不熱?我看你還帶著‘罩罩’。”王漸離一邊走一邊打趣陳洪國。有的男人穿衣服時,喜歡貼身穿一件背心,外麵再穿別的衣服,就是再熱也不會光著膀子。這種男人一般都很“內秀”。陳洪國就貼身穿了件小背心,從半透明的褂衩兒中隱隱透出兩根帶兒。王漸離最討厭這類似乳罩的東西,也就覺得這樣的男人不如光膀子的男人“爺們兒”。
“我再熱,也不會出汗。都是站灶煉出來的。十七年的功底了。。。。。。”言語中,陳洪國強調著資曆。
三拐兩拐,雙全領著兩人從一個小門出了學校。一條窄窄的、七扭八拐的胡同出現在眼前。一兩米寬的土路,坑窪不平。相比冷清的校園,這條街上別有一番天地——熱鬧非凡。走在街上,要不時地側側身,才不至於和對麵走來的人撞上。街兩側布滿了商鋪,各式各樣的招牌昭示著商家的營業內容:麻辣燙、裏脊夾餅、過橋米線、狗不理包子、蘭州拉麵。。。。。凡是能說得上來的小吃、飯食,這兒都有了。商鋪不大,小的也就是三四平米,僅夠一個人在裏麵活動轉身。別看小,可生意卻一個賽一個的興隆。
“怪不得校園裏沒人,都跑這兒來了。”王漸離看著這一“世外桃源”,若有所思。
“這就是小吃街,每所大學附近都有的。”王雙全邊領路邊介紹,“一般在建學校時,被占地的村民都會和學校要求留一個小門,方便學生出來,到他們這兒消費。學校裏為了和當地人搞好關係,也就默許了。這兒的學生才一萬多,就引來了無限商機。我們學校的小吃街比這還繁華幾倍。所以說,隻要有人,就是壘個廁所,也發財。”王雙全是學經濟的,對一些貌似平常的事,都能分析出點事來。
再往前走,是一些大一點的門麵。日用品商店門口擺滿了被褥、暖瓶、小電器等日用品;網吧一個接一個的打廣告、辦會員優惠;能夠擺幾張桌子的小飯店都打掃的幹幹淨淨;幾家“家庭小賓館”則忙著洗、曬床單被罩;複印店、話吧、書店、洗衣房。。。。。。反正能有的都有了。王漸離看的眼花繚亂。
拐進一個兩排二層樓之間的胡同,路麵稍微幹淨、寬綽了一些。接連有幾家稍微“上檔次”的小飯店在營業。王雙全引導著走進一家“正宗川菜館”。農家小院改造的,東屋是廚房,北屋正房做了“大廳”,放了四張二三人的小桌兒。二樓和西屋稍作裝修,改成了七八個小雅座。到也還幹淨。
“這裏我來過幾次,比較實惠,川菜的口味也比較正宗。”雙全輕車熟路的走進了廚房。王漸離也比較熟悉像這種檔次的小飯店,一般都沒菜譜,就有,也是擺設。因為原料菜的價格變得太快,菜的價格寫上,就不能變了。所以都是在廚房點菜,看見啥、想吃啥點啥。
陳洪國對王雙全說的“川菜的口味也比較正宗”,表示懷疑:不是吃的辣,就是川菜了。正宗不是亂叫的:“我點個麻婆豆腐,嚐嚐川菜招牌菜。看看正不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