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學
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學作品按文體可分為四類:宮廷銘文、神話和史詩、寓言、讚美詩和咒語。
(一)宮廷銘文
第一類為建築銘文:這類銘文記載國王所進行的工程建設情況,格式工整,往往以對神的讚美開頭,以“興起建築者昌,毀此建築者亡”的一類咒語結束。(也有特例)
第二類為戰爭銘文:此類銘文敘述了國王的戰爭活動,並對其對外戰爭進行歌功頌德。
蘇美爾時期:拉旮什王埃安那吞恩那圖姆——鷲鷹碑是這一時期銘文的典型。
阿卡德時期:篇幅不長。
亞述王的戰爭銘文,文筆優美生動。
薩爾貢王時期:亞述達到極盛,對外戰爭頻繁,銘文描寫得繪聲繪色,扣人心弦。
(二)神話和史詩
有一首反映迦喜特晚期情況的史詩,從巴比倫人的角度描述和哀悼了埃蘭人所承受的災難。
巴比倫神話《阿特拉哈西斯(Atrahasis)》中,敘述了人類的產生和洪水的故事。(諾亞方舟)主神:恩利爾。
另一部:《埃奴馬·埃裏什(EnumaElish)》主神:馬都克。
月份的名稱
一月:尼薩奴(Nisan)相當於我們現在的3月中旬—4月中旬
二月:伊亞爾(Iyyar)相當於我們現在的4月中旬—5月中旬
三月:西馬奴(Siman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5月中旬—6月中旬
四月:杜烏朱(Duuz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6月中旬—7月中旬
五月:阿布(Ab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7月中旬—8月中旬
六月:烏魯魯(Ulul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8月中旬—9月中旬
七月:提什瑞圖(Tisrit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9月中旬—10月中旬
八月:阿拉散奴(Arah—samn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0月中旬—11月中旬
九月:基斯裏穆(Kislim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1月中旬—12月中旬十月:台貝圖(Tebet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2月中旬—1月中旬
十一月:沙巴圖(Sabatt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月中旬—2月中旬
十二月:阿達加(Addaru)相當於我們現在的2月中旬—3月中旬
這些月份的名稱來源於阿卡德的塞姆語,但所用的符號卻是尼普爾的蘇美爾的楔形符號。這種以阿卡德語發音讀蘇美爾月份符號的方法一直被延續,直到楔形文字死亡。但巴比倫的塞姆語月名仍在被應用,如:後起的猶太民族一直用兩河流域巴比倫月名,直到近代。
(古巴比倫王朝是最早對星象命名的國家,他們劃分的黃道十二宮的日子與月份分割的日子似乎是相同的,如將星座名譽與月份劃上等號,則如下所示:)
一月=尼薩奴(Nisan)=白羊之月
二月=伊亞爾(Iyyar)=金牛之月
三月=西馬奴(Simanu)=雙子之月
四月=杜烏朱(Duuzu)=巨蟹之月
五月=阿布(Abu)=獅子之月
六月=烏魯魯(Ululu)=處女之月
七月=提什瑞圖(Tisritu)=天秤之月
八月=阿拉散奴(Arah—samnu)=天蠍之月
九月=基斯裏穆(Kislimu)=射手之月
十月=台貝圖(Tebetu)=魔羯之月
十一月=沙巴圖(Sabattu)=寶瓶之月
十二月=阿達加(Addaru)=雙魚之月
在巴比倫,每30天便是一個月,一年共360天,每四年都會多出一個月,那一年的一月便是雙月(也就是要過兩個白羊之月),且雙月中的前者被稱為慶典之月。同樣,那一年便有390天。
巴比倫人還把一個月分成4周,每周7天,即7曜日,分別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個星神的名稱來命名。這七個星神各主管一天。太陽神“沙馬什”主管星期日,稱日曜日;月神“辛”主管星期一,稱月曜日;火星神“涅爾伽”主管星期二,稱火曜日;水星神“納布”主管星期三,稱水曜日;木星神“馬都克”主管星期四,稱木曜日;金星神“伊什塔爾”主管星期五,稱金曜日;土星神“尼努爾達”主管星期六,稱土曜日。這就是現在通行的7天一星期製度的來曆,星期就是星的日期。
象形文字與楔形文字
約在公元前3500年,蘇美爾人發明了象形文字,後來發展成表意和指意符號,到公元前2800年左右基本成形。最早的蘇美爾文字刻在石頭上,約在公元前3200年,蘇美爾人開始采用泥版刻字,即將文字刻在濕潤狀態的黏土製成的板狀物上,然後用火或者陽光烤幹。蘇美爾人留在泥版上的文字,由於筆畫像楔子,所以稱為“楔形文字”,又叫“釘頭字”或“箭頭字”。象形文字是透過容易描寫的東西來傳達觀念。譬如說以牛頭表示家畜。此外也有將文字加以組合,表示複雜的觀念。譬如將牛頭與碗結合在一起就變成食物或者飲食。總之這些文字大都與會計記錄與經濟有關。